徐貴陽
(山西古縣老母坡煤業有限公司,山西 臨汾 041000)
礦井無線電波坑道透視技術(簡稱“坑透”)是探測煤礦工作面內部地質構造的一種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即利用高頻電磁波在煤層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反射、折射以及衰減來區分地質構造。在我國,通過“坑透”技術探測煤礦工作面內構造的情況已應用了60 余年,是探測采煤工作面內部地質結構異常形態最簡單、最有效的地球物理探測方法之一。
無線電波坑道透視技術屬于一種礦井地球物理探測方法,該方法通過發射機發射高頻電磁波,接收機接收該波段的電磁波衰減后的信號,由于煤層及頂、底板板巖石物理性質(電阻率ρ、介電常數ε 等)的不同,從而使接收機接收到的電磁波存在差異,電阻率低的巖礦石具有較大的吸收作用。
圖1 為目前煤礦探測最常用的定點發射法,在已形成的采煤工作面中進行探測,將發射機布置在工作面的一條巷道中定點、定時發射,接收機布置在工作面另外一條巷道中,定時接收一定范圍內的場強值,煤礦工作面掘進過程中會揭露一些地質構造如夾矸、煤層變薄帶、斷層、陷落柱、褶曲等,高頻電磁波通過這些地質構造的過程中會發生反射、折射以及衰減,造成電磁波能量的損耗,從而對地質構造進行推斷解釋。

圖1 坑透最常用的定點發射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fixed-point emission method most commonly used by tunnel perspective
本文選用的設備型號為YDT88 礦用無線電波透視儀,具體工作面施工頻率的選擇需要根據二采區3 個工作面的寬度決定。無線電波坑道透視技術首先分析干擾因素及排除措施,保證得到第一手可靠的現場數據,然后在現有資料處理軟件上開發新軟件,加入角度校正、標準曲線選擇等功能,對地質構造的范圍進行描述。
本文探測區域為山西古縣老母坡煤業有限公司二采區,該采區主采煤層為山西組2 號煤層,全礦區內煤層賦存穩定均可開采,煤層平均厚度為1.2 m,煤層平均傾角4°。
基本頂為砂質泥巖,平均厚度6.9 m,巖石特征為灰、灰黑色,參差狀斷口,整狀,含有少量植物化石;直接頂為細粒砂巖,平均厚度0.45 m,巖石特征為灰、灰黑色,以石英為主,長石次之,參差狀斷口,厚層狀,含有少量暗色礦物;偽頂為泥巖,平均厚度0.45 m,巖石特征為灰黑、黑色,平坦狀斷口,質純,細膩,含有少量植物化石;直接底為泥巖,平均厚度6.05 m,巖石特征為灰黑、黑色,平坦狀斷口,質純,細膩,含有少量植物化石。老底細粒砂巖平均厚度1.7 m 巖石特征為灰、灰黑色,以石英為主,長石次之,參差狀斷口,厚層狀,含有少量暗色礦物。頂、底板巖石的物理性質與煤層有較大的差異。
據礦井已揭露地質資料分析,井田二采區內陷落柱及斷層發育。在巷道掘進及回采過程中,未知的斷層及陷落柱極易造成施工巷道或工作面的破壞,形成煤巖層破碎帶,造成回采生產安全事故。本文以二采區布置的2117、2119、2121 工作面為應用實例進行論述。
工作面內沿2117 上順槽布置發射點14 個,2117 下順槽布置發射點14 個,共計28 個。“坑透”發射點距不大于50 m,接受范圍150 m,接收點間距10 m。由于2117 工作面采寬變化較大,因此,在采寬較大區域選用365 KHz,采寬較小區域選用965 KHz。
圖2 為“2117 工作面坑透實際測量場強曲線圖”,圖中“X 軸”為接收巷道的相對位置,“Y軸”為實際測量場強值H(dB)。通過巷道掘進過程中揭露地質構造,及此次“坑透”接收到的高頻電磁波信號的強弱,在探測區域內共圈定7 處(1號~7 號)地質構造異常區。1、4、7 號分析為陷落柱影響;2、6 號分析為斷層向工作面內延伸;3、5 號分析為隱伏地質構造和斷層共同影響。

圖2 2117 工作面坑透實際測量場強曲線圖Fig.2 The field strength curve actually measured by tunnel perspective in No.2117 face
2117 工作面坑透物探成果和工作面揭露情況對比,如圖3 所示。

圖3 2117 工作面坑透物探成果和工作面揭露情況對比Fig.3 Comparison of geophysical detection results of tunnel perspective and working face exposure in No.2117 face
從圖3 與曲線圖結果對比分析看,2117 工作面坑透工作沒有漏報工作面內部的地質異常。但其范圍相對于實際地質構造均有偏大的情況,這是因為坑透圈定的異常區范圍是依據地質構造對坑透影響范圍所圈定的。
沿2119 上順槽布置發射點13 個,2119 下順槽布置發射點13 個,共計26 個。“坑透”發射點距不大于50 m,接受范圍150 m,接收點間距10 m,工作頻率選定為365 KHz。
圖4 為“2119 工作面坑透實際測量場強曲線圖”,圖中“X 軸”為接收巷道的相對位置,“Y軸”為實際測量場強值H(dB)。通過巷道掘進過程中揭露地質構造,及此次“坑透”接收到的高頻電磁波信號的強弱,在探測區域內共圈定5 處(1號~5 號)地質構造異常區,分析均為斷層影響所致。經礦方打鉆驗證(圖5)其結果與工作面實際揭露地質構造情況基本一致。

圖4 2119 工作面坑透實際測量場強曲線圖Fig.4 The field strength curve actually measured by tunnel perspective in No.2119 face

圖5 2119 工作面坑透物探成果圖和工作面揭露情況對比Fig.5 Comparison of geophysical detection results of tunnel perspective and working face exposure in No.2119 face
沿2121 上順槽布置發射點7 個,2119 下順槽布置發射點8 個,共計15 個。“坑透”發射點距不大于50 m,接受范圍150 m,接收點間距10 m,工作頻率選定為365 KHz。圖6 為“2121 工作面坑透實際測量場強曲線圖”,圖中“X 軸”為接收巷道的相對位置,“Y 軸”為實際測量場強值H(dB)。通過巷道掘進過程中揭露地質構造,及此次“坑透”接收到的高頻電磁波信號的強弱,在探測區域內共圈定4 處(1 號~4 號)地質構造異常區。1 號分析為陷落柱影響;2、3、4 號斷層影響。

圖6 2121 工作面坑透實際測量場強曲線圖Fig.6 The field strength curve actually measured by tunnel perspective in No.2121 face
依據坑透探測結果,表明除巷道揭露的地質構造外,工作面內并沒有其他隱伏地質構造。礦方打鉆驗證后(圖7)證實坑透探測結果和實際地質構造情況基本一致。探測結果并沒有出現漏報、誤報的地質構造,成功的完成了此次坑透探測工作。

圖7 2121 工作面坑透物探成果圖和工作面揭露情況對比Fig.7 Comparison of geophysical detection results of tunnel perspective and working face exposure in No.2121 face
本文利用無線電波坑道透視技術,對二采區3個工作面內部地質構造情況進行探測,主要探工作面內影響程度大于?煤厚的地質構造及短軸大于20 m 的陷落柱分布情況,共圈定出16 處地質異常區,其中8 處為已知斷層影響,5 處為已知陷落柱影響,3 處為隱伏地質構造影響,探測結果和回采結果對比,地質異常范圍有一定誤差,但是未出現漏報地質構造的情況。
本文充分分析二采區無線電波坑道透視數據在斷層和陷落柱上不同的反應,進一步提高數據解釋水平,為老母坡其他采區定性解釋坑透異常區提供充分依據。針對老母坡二采區無線電波坑道透視數據分析中斷層、陷落柱等地質構造的不同反應,在保證現場數據質量的前提下,定性的提高解析精確度。成功的定性探測出相應地質構造,為安全回采提供良好的技術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