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大鵬,劉博磊,閆 萍,陳子春
(開灤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信息與控制中心,河北 唐山 063108)
隨著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快速發展,自動化技術在煤炭礦業應用也得到廣泛的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煤炭礦業提出“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少人”科技專項技術改革等活動。煤礦的罐道是聯接地面與地下的重要設備,其運行的安全直接關系煤礦的安全生產和員工的生命安全。煤礦立井罐道多采用鋼絲繩做導軌,長期在重載及濕潤的環境下運行,需要進行定期檢測和維護。目前對煤礦立井罐道的鋼絲進行檢測維護主要是檢測是否斷絲、繩股擠出、扭結及生銹等情況,需要多人進行協作,檢測和維護環境惡劣,且操作不便,因此檢測與維護效果不佳,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筆者通過對實際工作環境的考察,基于TRIZ 創新理論,研究一種煤礦立井鋼絲繩罐道的鋼絲繩智能維檢設備,可以提高檢測質量和檢測效率,節約人工成本。
TRIZ (Teoriya Resheniyva Izobretatel’ skikh Zadatch)理論是由前蘇聯人阿奇舒勒(G.S.Altshuller)于1946 年創立的發明問題解決理論。該理論解決發明問題的主要方式包括:首先是提出問題(明確其定義);二是將提出問題利用技術矛盾分析、物理矛盾分析、物質-場分析及功能化模型分析工具將其轉化為標準問題;三是利用TRIZ 工具,通過針對性的分析給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四是通過分析給出的解決方法結合已有的知識、技術和經驗,將問題進行解決。如圖1所示。

圖1 TRIZ理論解決問題的路徑Fig.1 The path of TRIZ theory to solve the problem
應用TRIZ 理論對煤礦立井鋼絲繩罐道的鋼絲繩檢測與維護的設計進行具體分析。由于傳統的維檢工作過多依靠維檢人員進行,工作效率較低、維護檢測質量得不到有效保證、操作人員危險系數較大;采用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檢測設備既不能滿足維護要求,也改善不了工作質量,所以就形成了沖突矛盾。利用TRIZ 理論轉化為標準問題就是“改善生產效率”與“裝置的復雜性”之間的沖突。查詢TRIZ 理論中的沖突矩陣表得出解決該沖突的發明原理,見表1。

表1 沖突及解決方法Table 1 Conflicts and solutions
通過創新設計分析可知在“模塊化設計”中,整個設備主要包括機械模塊、傳動模塊及控制模塊3 部分。其中機械模塊設計方案包括手持檢測儀(A1)、自動維檢設備(A2)、智能維檢機(A3);控制模塊的設計方案包括PLC 控制(B1)、單片機(B2)、微機控制(B3)三種方式;傳動模塊設計方案包括氣動傳動(C1)、液壓傳動(C2)、機械傳動(C3)、電氣傳動(C4)和人工傳動(C5)5 種方式。
通過分析設計方案,將各模塊功能與設備總體功能利用“原理解法”,其函數關系為:原理解法=f(物理作用,作用件)。
綜上所述,該設計方案的解法均決定于物理作用和作用件,設備的3 大功能模塊對應解用形態學矩陣表示為:
因此煤礦立井提升罐道繩智能維檢機的設計方案的組合矩陣F=A·B·C,通過形態學矩陣可以設計方案的組合數為45 種。
根據各功能模塊和結合生產效率及制作維護成本綜合比較,放棄機械模塊中手持檢測儀(A1),控制模塊中單片機(B2)以及傳動模塊中的液壓傳動(C2)、機械傳動(C3)和人工傳動(C5),初步篩選出符合需求的8 種方案:A2+B1+C1、A2+B1+C4、A2+B3+C1、A2+B3+C4、A3+B1+C1、A3+B1+C4、A3+B3+C1、A3+B3+C4。
機械模塊的選取,結合煤礦立井提升罐道繩智能維檢機實際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維檢位置位于煤礦立井提升罐道的罐籠上,長期工作在濕潤環境下會對精密儀器和零件造成損害,采用智能維檢機(A3)會造成設備的成本和維護費用增加,因此機械模塊選取成本較低、結構較簡單的自動維檢設備(A2)。
控制模塊的選取,主要參考控制性能的穩定性、操作的簡單特性和安全性,通過對比PLC 控制(B1)系統更為符合系統的需求。
傳動模塊的選取,主要考慮傳動的準確性、穩定性及易控性,通過綜合比較,采用電氣傳動更為符合設備的實際需求,其實現容易同時也便于操作人員進行調試維護。
通過組織專家研討和相關技術對比,對上述8種方案進行經濟技術評價,最終選取選取A2+B1+C4這個方案為最優設計方案。
通過應用TRIZ 理論分析,選擇最優設計方案A2+B1+C4對煤礦立井提升罐道繩智能巡檢機進行結構設計,設計結構如圖2 所示。

圖2 煤礦立井提升罐道繩智能巡檢機結構示意圖Fig.2 Coal mine shaft hoisting rope intelligent inspection machine structure diagram
圖2 中的煤礦立井提升罐道繩智能巡檢機機械結構考慮了固定、定位、檢測、操作、油溫和安全固定等條件設計了主體機械結構。煤礦立井提升罐道繩智能巡檢機設計簡便,便于操作,該設備檢測準確、維護到位、操作簡單、工作可靠穩定,與傳統罐道鋼絲繩檢測維護相比可節約大量人工,降低了企業的成本,提高了罐道繩的安全運行系數和社會經濟效益。
煤礦立井提升罐道繩智能巡檢機控制系統設置上位監控平臺、無線主控機站和現場多臺維檢機械手群構成的立井鋼絲繩罐道維檢系統,實現不間斷實時檢測。無線集中管控實現機械手集群式管理。通過上位機平臺對井筒做業的數臺鋼絲繩罐道維檢機械執行機構進行無線自動控制或手動控制(手動調節或急停)。機械執行機構在動態狀態下,通過無線接收程序指令,同時完成鋼絲繩罐道的360°全方位自動實時斷絲檢測和自動刷油、均油等操作。整個防腐維護、斷絲檢測、數據傳輸以及閾值參數報警等工作過程,全部通過邏輯程序控制自動完成,整個過程實現“無人值守”。
外部卷筒旋轉通過傳送帶帶動天輪旋轉,隨著天輪旋轉,帶動立井內的一個罐籠下放的同時另一個罐籠提升;在罐籠的移動過程中,操作人員通過主控機站控制斷絲檢測模塊和噴油模塊,對罐籠兩側的罐道繩進行斷絲檢測和噴油;在罐籠的移動過程中,拉力感應模塊和測距模塊持續檢測提升繩的拉力以及罐籠底部與立井底部之間的豎直距離,拉力感應模塊、測距模塊和斷絲檢測模塊將采集到的拉力數據、距離數據以及斷絲情況傳輸至無線信號發射模塊;無線信號接收模塊接收無線信號發射模塊傳輸的數據信息并發送至控制模塊,控制模塊將數據信息打包匯總后傳輸至人機交互模塊,人機交互模塊將數據信息展示給操作人員,操作人員根據數據信息點按控制面板進行手動控制;操作人員根據人機交互模塊顯示的數據信息手動控制報警模塊和/或急停模塊,或者控制模塊根據采集的拉力數據、距離數據和斷絲情況自動控制報警模塊和/或急停模塊。
本文分析了煤礦立井罐道的鋼絲繩檢測維護現狀,針對目前人工操作造成危險系數較大和檢測維護不到位的問題,基于TRIZ 創新理論,通過方案設計提出了“改善生產效率”與“裝置的復雜性”之間的沖突;利用TRIZ 工具進行功能方案求解,得出初步設計方案;最后通過技術方案對比、技術實現及專家研討確定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煤礦立井提升罐道繩智能維檢機。分析了煤礦立井提升罐道繩智能維檢機的機械結構組成和控制工作原理,該設備可以做到檢測準確、維護到位、操作簡單、工作可靠穩定,與傳統罐道鋼絲繩檢測與維護相比能夠節約大量人工,降低了企業的成本,提高了罐道繩的安全運行系數和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