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在眾多常見病當中冠心病是比較多發的疾病,由于現代人們的飲食生活方式變化,導致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向青年發展的趨勢[1],但是現階段還是老年人比較常見。現階段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數量成快速增長趨勢,其誘發冠心病的風險加大,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健康,給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冠心病的形成是一個緩慢過程,但是會誘發患者嚴重的不良后果,包括心肌梗死、心跳驟停、腦卒中、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所以對老年人誘發冠心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評估,及時進行干預,對臨床具有重大價值。本文通過研究血清ALP水平,探討其診斷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臨床價值。現將詳細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 般 資料 選 取2019 年7 月~2021 年7 月 于大連市金州區中醫醫院進行CAG 檢查的344 例患者,根據檢查結果分為冠心病組(221 例)及非冠心病組(123 例)。冠心病組:男134 例,女87 例;年齡61~82 歲,平均年齡(76.78±5.34)歲。非冠心病組:男73 例,女50 例;年齡60~80 歲,平均年齡(76.13±5.5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美國心臟協會(AHA)、美國心臟病學會(ACC)修訂的關于診斷冠心病的要求,通過冠狀動脈造影及CT 檢查發現左冠狀動脈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狀動脈(RCA)中至少1 支冠狀動脈狹窄程度≥50%,即可確診為冠心病[2]。
1.3 納入標準 患者及家屬均了解此次試驗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患有各種惡性腫瘤;②患有精神類疾病;③患有嚴重的急慢性感染疾病;④在3 個月內出現外傷或接受手術治療;⑤患有各種心臟瓣膜性疾病;⑥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⑦患有嚴重的感染性心肌病;⑧現處于呼吸機輔助通氣患者;⑨在半個月內應用干擾肝功能藥物的患者;⑩年齡<60 歲的患者;11處于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
1.5 方法 ①所有入組人群在入院第2 天早晨采集空腹靜脈血,通過生化分析儀測量相關指標水平。檢測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白蛋白、ALP、ALT、AST、TBA)、血脂指標(HDL-C、nonHDL-C、TC、TG、LDL-C、apoA1、apoB)。②Gensini 評分:通過冠狀動脈造影觀測結果,結合Gensini 評分量表對冠狀動脈病變進行評估。③LVEF:行心臟彩超及左心功能測定,測量其LVEF 值。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二分類Logistic 回歸分析(前進法)老年冠心病的多重危險因素;繪制ROC 曲線,以(1-特異度)為橫坐標,靈敏度為縱坐標,分析曲線特征并計算ALP 預測老年冠心病的敏感度和特異度。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冠心病組血清ALT、AST、ALP 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組,白蛋白水平低于冠心病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B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非冠心病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比較 冠心病組血清TC 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組,HDL-C、apoA1 水平低于非冠心病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G、LDL-C、nonHDL-C、apoB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比較()
注:與非冠心病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Gensini 評分及LVEF 水平比較 冠心病組的Gensini 評分顯著高于非冠心病組,LVEF 水平顯著低于非冠心病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Gensini 評分及LVEF 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Gensini 評分及LVEF 水平比較()
注:與非冠心病組比較,aP<0.05
2.4 二分類Logistic 回歸分析 根據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校正HDL-C 等相關因素后,高ALP 水平發生冠心病的風險為低ALP 水平的2.238 倍[OR=2.238,95%CI=(1.218,4.111),P<0.05]。
2.5 ROC 曲線 ROC 曲線顯示,血清ALP 水平預測冠心病的AUC 為0.617[95%CI=(0.555,0.678),P<0.05];當ALP 值為75.5 U/L 時,其預測冠心病的靈敏度為59.3%,特異度為61.0%。見圖1。

圖1 ALP 預測冠心病的ROC 曲線
ALP 普遍存在于人體的各大組織器官中,而含量最高的為肝臟,腎和骨骼的含量較低。血清中ALP 主要來源于肝臟和骨骼[3]。ALP 是結合膜的一種酶,能夠加速磷酸鹽的分解。磷酸鹽可以維持血管內壁的完整,當血液中ALP 含量增加時,經磷酸分解后,會加速血管鈣化。ALP 的變化可以調節血管的鈣化程度,最終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而動脈粥樣硬化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ALP 水平比健康人群更高。有臨床試驗發現,造血干細胞也會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加速血管的增生,同時成熟穩定的血管內環境是新生血管最終狀態[4-6]。所以ALP 水平升高就證明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有試驗[4]證明,ALP 通過促進鈣化、增加炎性反應來影響血管壁的穩定環境。ALP 可以阻滯焦磷酸的分解,增加焦磷酸濃度,誘發血管鈣化,從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內壁不穩定和彈性降低,但是血管鈣化是順著血管走行的,所以不太可能導致血管內徑阻塞[7,8]。因此血清ALP 水平增加不會誘發腦動脈相關疾病。另一方面,炎性反應廣泛參與到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一旦血管內發生炎性反應,會傷害血管內皮細胞,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從而聚集大量炎性因子,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同時,造血干細胞由骨髓中的造骨細胞生成,而造骨細胞會生成骨性ALP,所以造血干細胞會調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所以血清ALP 水平增加證明了血管內環境遭到了破壞。冠心病是一種多發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動脈粥樣硬化致使冠狀動脈內壁變窄甚至堵塞,血管供血不足,心肌嚴重缺氧最終死亡引發的一系列癥候綜合征。臨床觀察證實,凝血功能障礙和血管內環境異常是誘發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的病理基礎[9,10]。在最近幾年中,臨床上已經有大量研究對血清ALP 預測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進展的效果進行深入研究。唐恩燕等[11]對470 例冠心病患者的各項生化指標進行比較后發現,血清ALP水平與冠心病的發病率有明確的關聯,但是卻沒有深入研究血清ALP 濃度和冠心病的發展聯系。段雅靜等[12]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的血清ALP 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健康人,而且高水平ALP 患者發生冠心病的幾率是低水平ALP 患者的3 倍以上。所以,血清ALP 水平的變化與冠心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同時對冠心病的病情進展也有影響,病理機制為其加速血管鈣化和炎性反應。此次研究發現,高ALP 水平發生冠心病的風險是低ALP 水平的2.238 倍,其預測冠心病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高。
綜上所述,血清ALP 水平變化與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關系緊密,所以臨床上通過監測血清ALP 水平可以預測患者誘發冠心病的風險,通過降低血清ALP 水平來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