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桐
動脈粥樣硬化是臨床最常見的疾病,也是周圍血管疾病、腦梗死、冠心病的主要發病原因,脂質代謝紊亂是其常見的病理基礎。臨床上以復雜糖類及脂質堆積為主,致動脈壁增厚、硬化,血管腔狹窄,動脈粥樣硬化,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吸煙、糖尿病、肥胖癥、遺傳性動脈粥樣硬化病。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脂類代謝紊亂性疾病,其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發病機制復雜,如不及時治療,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在我國,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多見于冠狀動脈、主動脈、腦動脈等,為心血管疾病的首要病因。降脂藥用于穩定斑塊,減少血管阻塞,以控制病情發展,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在臨床上,瑞舒伐他汀是最常用的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具有抗血栓、抗氧化、保護血管功能、有效改善動脈粥樣硬化及血脂水平的作用。研究發現,瑞舒伐他汀通過抑制肝臟還原酶,有效阻礙膽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水平,起到抗血栓形成、降血脂的作用,同時還可以維持血管穩定[1]。瑞舒伐他汀可有效增加還原酶抑制劑,降低機體炎癥因子的釋放,有較高的抗炎效果。從安全性看,瑞舒伐他汀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高。本研究探討和分析瑞舒伐他汀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4 月~2021 年4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 例。對照組中男14 例,女11 例;患病時間1.0~12.0 年,平均患病時間(6.34±2.31)年;年齡45~75 歲,平均年齡(58.51±5.56)歲。觀察組中男15 例,女10 例;患病時間2.0~12.7 年,平均患病時間(6.62±2.42)年;年齡45~71 歲,平均年齡(58.52±5.5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口服阿司匹林(Bayer Health Care Manufacturing S.r.l.,國藥準字HJ20160685,規格:100 mg),1 次/d,100 mg/次,治療6 個月。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瑞舒伐他汀(Lek Pharmaceuticals d.d.,國藥準字J20190009,規格:10 mg)口服治療,10 mg/次,睡前服用,治療6 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血脂指標(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1.4 療效判定標準 ①顯效: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0.9 mm,血脂指標正常,癥狀消失;②有效: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在0.9~1.2 mm,臨床癥狀改善,血脂指標改善;③無效: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1.2 mm,癥狀無明顯好轉,血脂指標無改善,達不到以上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1]。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均低于本組治療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低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生腹痛1 例,肌肉酸痛1 例,便秘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00%。對照組患者發生腹痛1 例,肌肉酸痛1 例,嘔吐1 例,惡心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00%。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幾年,臨床中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對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臨床治療進行研究顯示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常使用硝酸鹽或抗血小板藥物。但是長期的實踐表明,這些治療對緩解臨床癥狀達不到理想效果,為此,本院采用常規藥物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常規治療藥物當中,阿司匹林通過短期的血管擴張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頭痛,同時還具有鎮痛解熱、抗炎、抗風濕、關節炎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2]。
在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瑞舒伐他汀的藥理作用在于能有效幫助患者降低血脂,輔以抗血小板、擴張、溶栓及抗凝治療,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降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穩定斑塊。瑞舒伐他汀可用于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有效降低患者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水平,從而有效地幫助患者抗血栓形成,減少患者體內血脂沉積,有效控制炎癥因子的釋放,改善內皮功能,提高抗動脈粥樣硬化療效[3,4]。
作為選擇性3-羥基-3-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還原酶(HMG-CoA)抑制劑,瑞舒伐他汀的藥理作用如下。①抗氧化和抗血栓形成:一方面可以增強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幫助機體清除自由基,顯著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另一方面可抑制血小板活性,減少血管內膜脂質沉積量,減輕內皮細胞損傷及對血小板的刺激。②改善內皮功能:瑞舒伐他汀能夠提高一氧化氮水平,抑制 Rho 蛋白的異戊二烯功能,激活一氧化氮合酶,進一步提高一氧化氮水平[5-9];能誘導內皮細胞的增殖和遷移,降低血管平滑肌細胞的生長,促進血管平滑肌舒張,并通過調節一氧化氮起抗血栓作用。③抗炎作用:a.減少蛋白過敏。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減少血管內膜脂質沉積,減少巨噬細胞內膜的吞噬和浸潤,控制炎癥因子的釋放;b.阻止核轉錄因子的表達。抑制核轉錄因子的表達過程,避免血液中自由基含量增加所導致的高膽固醇血癥;c.抑制白細胞介素的表達。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抑制內皮細胞分泌功能,從而起到保護內皮功能、抗炎的作用[10-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均低于本組治療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31±0.24)mmol/L、總膽固醇(3.61±0.11)mmol/L、甘油三酯(1.42±0.11)mmol/L、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0.85±0.12)mm 低于對照組的(2.81±0.45)mmol/L、(4.62±0.15)mmol/L、(1.82±0.34)mmol/L、(0.94±0.11)mm,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85±0.38)mmol/L 高于對照組的(1.46±0.33)m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不良反應方面,患者以腹痛、肌肉酸痛、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無嚴重不良反應,不會嚴重影響患者健康與安全。
綜上所述,常規藥物與瑞舒伐他汀聯合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效果確切,可更好調節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改善頸動脈情況,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