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痛風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如高尿酸血癥、痛風結石及尿酸尿路結石等。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痛風的早期表現,具有一定的先天遺傳性。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會損傷患者腎臟和骨骼,甚至導致尿毒癥。研究表明[1],中國人口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暴飲暴食增加,使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病率逐年上升。研究指出[2],4.75%~10.52%尿酸水平升高的患者會發展為痛風,并導致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多數患者由于飲酒過量、進食高嘌呤食物、手術創傷、各種感染等誘發,其發作突然,患者疼痛難忍,常累及第一跖趾關節及踝關節、踝跟、肘關節、腕關節等,其患病率與患者年齡、種族和地區密切相關,多見于中老年男性。目前,西醫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以改變生活方式為主,通常不建議使用降低尿酸的藥物,患者應臥床休息,直至疼痛緩解。西醫常采用秋水仙堿治療,但臨床應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腎功能損害,患者停藥后易復發。中醫將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歸屬于“熱痹”、“痛痹”、“白虎歷節”等范疇[3]。中醫治療痛癥方法眾多,中藥塌漬外敷是臨床較為常用的方法,具有清熱散結、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鑒于此,本研究選取30 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觀察明雄膏中藥塌漬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大連市中醫醫院骨傷一病房的60 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45~60 歲,平均年齡(55.13±3.38)歲。試驗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45~60 歲,平均年齡(55.01±3.3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關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年齡20~60 歲,不分性別;發病時間<2 d;治療期間不同時服用其他治療藥物;行為和認知正常;近3 個月未服用降尿酸類藥物,關節腫脹等癥狀明顯;無心腦血管病史;肝腎功能正常;炎癥發作范圍僅限于個別關節;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臨床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晚期嚴重關節畸形患者;服用影響尿酸排泄藥物患者;其他類型的關節炎或繼發痛風患者;存在嚴重感染患者;出血傾向史患者;嚴重原發性疾病或惡性腫瘤患者;有精神疾病和心理異常,不配合治療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合理飲食,定期鍛煉,使用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Fujisawa Deutschland GmbH,規格:75 mg)口服治療,75 mg/次,1 次/d;根據病情可增加至150 mg/d,分2 次服用,治療15 d。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明雄膏中藥塌漬外敷治療,將明雄膏敷于疼痛部位,外裹紗布,若出現皮膚瘙癢癥狀則停止使用。明雄膏中的凡士林是其基質難于清除,換藥時可用松節油清除;雄黃含二硫化二砷,不可火鍛。每日換藥1 次,治療15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關節功能評分及治療效果。
1.4.1 關節功能評分 治療后,根據患者關節相關癥狀變化,統計患者關節功能分級、關節壓痛、關節腫脹評分。根據中藥新藥研究指導原則評估關節功能分級,關節功能分級評分為0~4分。0分:可進行多種運動;1 分:有一處關節不適,日常活動受限;2 分:日常活動明顯受限,只能自理;3 分:不能自理,只能躺在床上。關節壓痛評分為0~5 分,關節腫脹評分為0~3 分。對患者得分進行加權平均,折算到0~10 分,評分越高表明關節疼痛腫脹情況越嚴重。
1.4.2 臨床指標 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以3000 r/min 離心處理,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炎性因子(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β)水平。
1.4.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標準,中藥新藥研究指導原則評估治療效果。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主要指標正常,證候積分下降>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關節功能基本恢復,關節指標基本正常,證候積分降低75%~95%;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主要關節功能改善,證候積分降低50%~74%;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加重,關節功能未恢復正常,關節指標無明顯變化,證候積分下降<50%。總有效率=臨床控制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及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試驗組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β、關節功能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及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及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指患者長期嘌呤代謝紊亂,導致其血尿酸升高,代謝紊亂而導致的疾病。機體受血尿酸升高等因素的影響,在機體關節軟組織中形成結晶,導致關節炎[4,5]。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廣泛用于臨床治療中,該藥在口服后可迅速被患者胃腸道吸收,約52.19%的被吸收藥物能隨血液循環到達病變部位,進而通過抑制環氧化酶活性發揮解熱鎮痛作用。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進一步緩解患者疼痛,控制炎癥。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雖然有良好療效,但在實際治療中患者會產生較高的耐藥性,且不良反應較多,容易導致其整體療效降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在祖國醫學中屬于“熱痹”、“痛痹”、“白虎歷節”等范疇,發病的根本原因為氣血運行不暢,內阻于內,濕熱內生,不通則痛,治療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6,7]。中藥塌漬為臨床常用的中醫外治法,中醫認為,“外治之法即內治之法”,中藥外用同樣可以起到內服的作用。塌漬法是將藥物直接敷于患者疼痛部位,藥物成分非常容易被皮膚吸收,直達疾病部位,發揮治療作用,也可作用于經絡,起到調和氣血的作用[8-10]。使用明雄膏外敷,在體表加熱可發揮熱效應,使藥物吸收迅速,在機體內發揮作用,且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消除局部炎癥。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β、關節功能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明雄膏中藥塌漬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療效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