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利用鄉土資源豐富國家課程教學內容,可以更好地落實國家課程,增強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體驗性,促進教師提升自身專業素養。“鄉土資源”是指一定區域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跡、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語言文化等區域性自然及人文資源。從歷史教學角度來看,“鄉土資源”主要是指社會歷史資源,比如當地歷史上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所涌現的杰出的歷史人物以及當地的歷史文化遺存、遺址等。歷史教學離不開豐富的資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更需要多樣的途徑。理想的課堂應該是多姿多彩的,課堂教學的素材也不應該僅限于教材,鄉土資源記載著富有區域特色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跡、民間藝術、民俗風情等,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歷史進程、經濟社會發展等情況,是師生最易接觸到的歷史資源。此外,鄉土資源還是涵育學生家國情懷的有益素材。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利用當地的歷史遺跡、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豐富鄉土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指引學生由愛家鄉升華到愛祖國,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激勵他們樹立起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高中歷史如何有效運用鄉土資源展開教學,挖掘鄉土資源的育人價值?筆者在實踐中發現高中歷史教學對鄉土資源的運用應追求以下“三味”。
1.精選鄉土素材,增強“鄉土味”
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發展的歷史,每一片地域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這樣歷經風霜洗禮的鄉土歷史資源是彌足珍貴的,需要歷史教師大浪淘沙,精選沉淀下來的獨特元素,努力發掘這一文化原味,在歷史課堂中用好這些原汁原味的鄉土資源。筆者在對江陰鄉土資源梳理的基礎上,找出了高中歷史教材與江陰鄉土資源有著密切聯系的部分,希望可以使鄉土資源更好地融入歷史課堂,下頁表1 為高中歷史統編教材與江陰鄉土史(部分)資源對照情況。

表1 高中歷史統編教材與江陰鄉土史(部分)資源對照表
深挖精選鄉土資源并將其運用到歷史教學中,有助于學生更直接、更深入地理解統編教材中的“大歷史”,既可以讓學生接觸家鄉的歷史、感受鄉土史、了解那個時代,又可以讓學生的心靈得到陶冶,情趣得到提升,真正地涵養家國情懷。
2.開展鄉土資源課題研究,增加“學術味”
課題研究是挖掘鄉土資源、實現鄉土資源價值的有效途徑。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和引導學生通過開展相關課題研究,逐步熟悉和掌握史學理論、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例如,在學習“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有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擬定“我們該向古人學習哪些科學防治疫病的舉措”的研究課題。通過挖掘江陰的有關鄉土資源,查閱史料,學生可以了解到清朝道光年間設置江陰藥局,明白了先人已經擁有一定的公共衛生觀念,懂得采取清理污水、隔離治療、阻斷傳染、藥物治療、接種防疫、建立專門機構等措施。再比如,在學習“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歷史”有關內容時,可以建議學生擬定“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的課題,通過選取江陰利用紗廠的演變這一典型鄉土資源,將江陰利用紗廠的成立、發展和壯大融入國家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在高質量的課題研究中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促使其學寫課題文章,增強論述表達能力。
3.延伸課堂空間,提高“實踐味”
新課標指出,在課程實施上要改進教學及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一步提高歷史實踐能力,提升歷史核心素養。在深挖精選鄉土資源和課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歷史實踐學習,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拓展學生歷史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江陰素稱“延陵古邑”“春申舊封”,邑內學風濃郁,歷史文化古跡眾多,這些既是理想的鄉土教育教學資源,也是絕佳的歷史教育現場。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江陰市中山公園,探訪江蘇學政衙署遺址,在探訪中讓學生思考學政駐節江陰對地方歷史文化及經濟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江陰還有很多古跡故居,如高城墩遺址、江陰要塞司令部、江陰要塞炮臺、江陰文廟、興國塔、劉氏故居等。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小課堂,走進大社會,通過歷史文物、歷史遺跡、博物館、圖書館等,讓學生貼近歷史,感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