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鄭悅
摘要:明清著名畫家石濤在很多作品上題詩造句,有的體現石濤作畫當下的感想與抱負,有的闡釋繪畫理論與文人畫主張,還有的則為了平衡空間布局,營造畫面效果,這些豐富多樣的題畫詩不僅升華了作品,也展現出豐富的藝術價值。本文以石濤的題畫詩為切入點,探尋石濤題畫詩的內涵與美學價值。
關鍵詞:石濤? 題畫詩? 文人畫主張? 美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8-0168-04
一、題畫詩的類型特征
根據石濤的題畫詩所表達的內容以及形式的不同,可大致將其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一)敘述作畫緣由、記錄日常事宜
如《題春江圖》中的一則:“吾寫此紙時,心入春江水。江花隨我開,江月隨我起”,昭示著石濤題詩時的心中所感。又如石濤的一首《題睡牛圖》:“牛睡我不睡,我睡牛不睡。今日清吾身,如何睡牛背。牛不如我睡,我不知牛累。彼此卻無心,不睡不夢寐”,生動形象地記錄了石濤的日常事宜,并將其繪入畫中。又如《題畫仙露蛤及古松》中題詩曰:“天下山水孰奇壯?最奇不過閩與浙”,記錄了石濤游歷閩浙地帶壯美山河的經歷。
(二)抒發心中感慨、敘述人生體會
如石濤題詩《黃山道上懷曹冠五郡守》:“署是煙霞塢,詩皆山水音。自慚非惠遠,情憶謝公深”,抒發了石濤因距離無法與友人相見的失落之情。又如《題溪南山水》中的“思君不見如有失,平生之友如君寡”,表達了石濤對老友吳震伯的思念之情,溢于言外。再如《黃山圖》中題詩曰:“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充分表達了黃山在石濤心中的重要地位,而黃山的地貌特征對石濤的作畫風格也帶來了巨大影響。
石濤的題畫詩中,表達思鄉之情的作品居多,如《梅花吟》中一句“何當遍繞梅花樹,頭白依然未有家”,其充分表達了石濤常年漂泊在外的濃烈思鄉之情。
(三)傳達繪畫觀念、表述文人主張
如《潑墨山水》之一的題詩:“明暗高低不同,不似之似似之”,這則題詩表達了石濤的“不似似之”論,石濤認為,作畫時不應只表現物象的形體外貌,還要體現其物象內涵。又如石濤在《奇山突兀圖》題詩曰:“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提出了“我自用我法”的文人主張。
(四)描述畫中表意、寫出未達之意
如《題畫蔬果》上石濤題:“滴滴酸同味,黃黃勝過金。有仙難作酒,無藕不空心。設文情非少,投瓜意可深。如何清更極,未許一塵侵”,此詩交代了石濤是如何興致勃勃地繪制蔬果品,并通過詩句進一步描述了蔬果的風味與別樣的思想境界,通過詩句的表達使得整幅畫面更加完整生動。
石濤的題畫詩不僅體現了“詩情”與“畫意”相結合,也賦予了作品更高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價值。題畫詩因畫而生,不同類型的題畫詩有著不同的功能,也正是這些題畫詩,為后人研究石濤繪畫提供了豐富的藝術資源。
二、從題畫詩看石濤生平與文人畫主張
(一)武昌時期主張承襲傳統以“造化為師、我用我法”
1665年之前,10歲的石濤被迫離開全州,來到武昌城學習書畫、詩文,武昌穩定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為他早期拜讀名家、描摹名畫、潛心學習詩文提供了機會。
石濤早期曾在《山水人物花卉冊》的“人物山水”卷題詩曰:“落木寒生秋氣高,蕩波小艇讀《離騷》,夜深還向山中去,孤鶴遼天松響濤。”他身為一個和尚,讀的是詞藻艷麗、情味濃郁的楚辭,而不是經書,足以見得他雖漂泊在外,卻情系故國山水的綿長情思。石濤與友人登黃鶴樓作詩,其中一句“楚哀湘怨思難勝”直抒胸臆,寄情山水,抒發了對故國鄉土的思念。這一時期的石濤常用題畫詩來表達思鄉之情,初別故鄉的感慨也顯得格外強烈。
這一時期的石濤贊賞唐代顏真卿的筆法墨風,反對當時風頭大盛的董其昌,石濤的繪畫始終遵循著自己的創作觀念,縱使他生逢董其昌與四王的時代,石濤也表現出堅持自我、不趨時代、尋求創新的藝術思想。
(二)宣城時期主張“以自然為師友”
1666年前后,石濤定居宣城,也是在這一時期,安徽地區的傳統畫風以及山川奇觀為石濤的創作帶來了諸多靈感。
石濤的繪畫技法隨著他的不斷研究學習日益成熟,他提出了“以氣勝得之”的著名繪畫理論,他認為“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后學,先以氣勝得之者,精神燦爛,出于紙上。意懶則淺薄無神,不能書畫。”石濤在《山居圖》題詩:“怒猊抉石,渴驥奔泉。風雨欲來,煙云萬狀。超軼絕塵,沉著痛快。”石濤認為,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應該注重發揮主觀情感,這樣才能夠使感情融會貫通于墨色線條之中,表現于藝術形象之內。
(三)南京時期主張“一畫”論
1680年左右,石濤輾轉來到南京,并在此停留了九年。南京文化底蘊濃厚、經濟高度繁榮,這種社會環境讓石濤有了很多新的感受和創作靈感,但身為明朝后裔,思鄉情切的石濤對物是人非有感而發,故作《金陵懷古書畫冊》二十冊,其中一冊題曰:“瑤天拉眼報恩情,光覆浮屠白夜明。借問市朝離亂后,幾時再感梵王城?”抒發興亡感慨和思鄉情。又在《書畫冊》中題詩:“群傾綠酒開青眼,也插黃花照白頭”,感嘆時光易逝,也是從這時開始,石濤的題畫詩變得悲涼蒼茫,感慨萬千。
在這一時期,南京的生活經歷對于石濤來說也是一次專業上的升華,作為明朝的第一首都,南京的歷史文化底蘊無比深厚。長干寺是南京一座非常重要的寺廟,石濤到此地閉門修煉,將自己投身到宗教學習中,其在專業上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在此期間,石濤曾站在歡迎康熙“南巡”的隊伍中,隨后他創作了《探梅詩畫》,他寫道:“座聞仁主尊堯舜,舊日規模或成風。”其中“仁主”指代康熙皇帝,康熙的“南巡”對于石濤以及更多的明代遺民來說意味著上一個朝代結束。石濤的文人畫主張體現在他創作于1684年的《山水冊》中,他在《奇山突兀圖》題詩曰:“畫有南北宗,書有二王法。張融有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這則題詩不僅表達了石濤“我自用我法”的創作主張,也昭示著石濤對于書畫藝術傳統觀念的蔑視與不滿。
石濤在《蕉菊竹石圖》中題詩曰:“坐今塵夢斷,飲助碧翁香”,充分表達了自己對當下生活的思考與抉擇。又在《梅竹小軸》題曰:“記別何曾別,曰歸實未歸。道窮心力健,膽大事非微。赤腳踏千仞,孤身結草衣。感君詩律細,而我愧依稀”,感嘆自身的抱負無法實現,以及身在他鄉的孤獨感,也是在此詩中,石濤一句“道窮心力健,膽大事非微”,仿佛也昭示著他后期趕赴北京實現自身理想與抱負。
(四)北京時期主張“畫有至理”
1689年,石濤只身來到京城,他滿懷期待,但事情并不如石濤所想,他的畫作因彰顯個人特色,反而被京城藝術家批評為“縱橫習氣”。
面對京師上層藝術家的批評,石濤選擇的是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去創作,將他的壯志豪情付諸筆墨,創作了《搜盡奇峰打草稿》這幅絕世佳作。但這幅畫作因不趨時代,也使石濤遭受了諸多謾罵,石濤在畫中題詩反話批評者“道眼未明,縱橫習氣,安可辨焉”,又云“自之曰此某家筆墨,此某家法派。猶盲人之示盲人,丑婦之評丑婦爾,賞鑒云乎哉”,面對“縱橫習氣”的批評,石濤用他暢快淋漓的筆墨一一回敬。此后,石濤更在《梅花冊》中題詩:“謾云俗物熏人醉,點墨初成次第莊。本是天生不凡骨,撐巖拄壑鐵心腸”,表達自己不愿趨于潮流、甘于平凡的藝術抱負。
石濤在《古木垂陰圖》題詩云“畫有至理,不存膚廊,萃天云于一室,縮長江于寸流,收萬仞于拳石”,提出了“畫有至理”。創作并不是簡單地描摹山水,而在于感受山石、水流的生命力,在于能將世間萬物、萬千山巒表現于一處。石濤面對“縱橫習氣”的批評不僅沒有退縮,反而選擇堅持自己的藝術主張,并保持自身的藝術個性,這也是石濤留下諸多曠世奇作的重要原因。
(五)揚州時期主張“破墨法”,以濃墨破淡墨,以淡墨破濃墨
1692年前后,石濤定居揚州,并在此蓋了一處住所,取名“大滌子堂”,從此開始以賣畫為生。
定居揚州之前的北京之行讓石濤萬念俱灰,在《梅花軸》題詩云:“老夫幽興不得已,探盡梅花直忘歸。詩句何妨任苦瘦,梅花得意不粗肥。娟娟萼綠云中見,緩緩蘭香月下微。一笑此生渾不解,點睛飛去世間稀”,一句“一笑此生渾不解”滿是自嘲與灑脫。在《溪山晚渡圖》中題詩,其中一句“縱橫都是云與煙”表達了石濤對北京之行的釋懷與嘲諷,滿是無奈與憂愁。又在《題松山茅屋圖》中寫道:“天宇澄清鴻雁高,窗前墜葉何飄蕭。秀看丹桂天邊發,志此青松雪后凋”,抒發了自己的理想抱負無處實現的悲憤之情。而在《黃山白岳圖》中題詩曰:“數息閑穿日,如泉似水陂。有聲通岳處,無異挾山時。舊注癡龍養,幽歸亢鶴期。橋頭看已盡,一顧—回遲”,其中一句“橋頭看已盡”仿佛也昭示著石濤已然釋懷顛沛流離的一生。
三、石濤題畫詩的美學特征
(一)皆以山水為主題
石濤的畫作和詩歌皆以山水為主題,通過詩歌表現出自然風光的神韻和趣味,同時也注入一些人文情趣和詩意表達,豐富了整個藝術作品的內涵,因此他題畫詩中的題材主要是圍繞著自然山水而展開的。
山水風光:石濤詩歌中描繪的山水風光主題非常豐富,他通過細膩的筆觸,表現出山峰、溪流、草木等元素的神韻和變化。
橋、亭、樓閣等建筑:除了自然景觀,石濤的畫作和詩歌中也常常描繪人工建筑物,如亭臺樓閣、石橋等,為自然景色增添了一絲人文情趣。
季節景色:石濤的畫作和詩歌中還涉及描寫四季的景色,如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楓葉、冬天的雪景等。
動物、鳥獸:石濤的作品中,還出現過動物和鳥獸,如鹿、虎、猴子、鳥等,這些元素與山水風光相互烘托,營造出更為豐富的自然景象。
(二)畫面布局注重構圖和形式的統一
在山水畫作中,石濤的畫面布局注重構圖和形式的統一,他運用“留白”“分合”“虛實”等技法,將山水景象刻畫得豐富而不繁瑣,同時又使畫面具備整體平衡感。比如他常用“一山一水一層云”“一片石一竿松一點草”等布局形式,通過簡潔而有力的筆觸,表現出山水的神韻。
在詩歌中,石濤的畫面布局主要體現在對自然景象的描繪上,他通過對天空、山峰、水流、草木等元素描繪,構建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自然畫面,使人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韻和美妙。在他的畫面中,使用了較少的墨色層次,畫面中追求浪漫與自由。如在《細雨虬松圖》中,石濤的整幅畫面中較重的墨色占比非常小,其多在苔蘚與樹木枝葉上作為點綴,淡淡的墨色襯托出畫面的清逸之感,更顯現了山色的青翠、溪水之清澈。畫面整體雖然較為清淡,但前景和遠景的墨色還是略有差別,遠處淺淡的墨色營造出朦朧的空間感。
在題畫詩作品中,石濤將詩歌與畫作融為一體,通過詩歌中的描寫與畫作中的構圖相輔相成,展現了一幅完整的藝術作品。他的詩歌與畫作相得益彰,共同營造出自然景象的美麗和神韻。
(三)筆與墨會,心游物外
石濤題畫詩作品中的空間營造體現在對山水空間的構建和表現上,通過巧妙運用山、水、云、樹等自然元素和豐富的修辭手法,表現出山水的廣袤、深邃和遼闊,營造出一幅幅空靈、開闊的自然畫面。他經常利用“遙望”“俯瞰”等視角,營造出自然景色的空間感,同時運用“散點”“散墨”等技法,表現出山水的靈動和神秘。在石濤的山水畫中,一直存在著士人和勞工的對比,他巧妙地將這種對比應用于山水畫空間中。石濤的山水畫空間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種是主要表達休閑的空間場所,在畫面中會常常出現房屋、寺廟和遠山等景色,這類景象的營造往往展示出一種對于遠離塵世喧囂而追求理想生活的向往。如《山泉春漲圖》,近景的樹木、中景的小橋流水,遠景中的山川給人以空曠、寧靜的感覺。第二類的代表風格往往以荒無人煙的曠野為基調進行空間營造,石濤曾描繪過多次黃山題材,此類景色令人心醉,同時也包含一種政治隱退的含義。第三類的山水畫空間營造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型是一些商隊,包括交通運輸的工具,通過結合題跋詩文,傳達出與人離別的傷感之情,又或是開始一段新的旅程和友誼象征。最后一類主要描繪了城市風光,在中國城市化發展時期,商品化貿易也越來越繁榮,而石濤的畫面中并沒有表達出這種繁榮景象,而是運用樸實的手法表達船只、寺廟、遠山等古樸景色。
在詩歌中,石濤運用豐富的修辭手法,表現山水空間的深遠。比如他用“碧空蒼茫莽莽”“千峰萬壑幽深”等詞句,表達山水的廣袤和深邃。同時,他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將讀者帶入一幅空靈、開闊的山水畫面之中,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韻和美妙。
(四)畫因詩助,情由境生
在石濤的題畫詩中,詩與畫是密不可分的,彼此相互補充,形成了一幅完整的藝術作品。
石濤的詩歌是對自己畫作的評述,通過詩歌表現出畫作所展現的山水神韻和趣味,為畫作注入了更深層次的意義和情感。比如,他的詩中提到的藍天、云影、碧水、波紋、楓葉、松枝等元素,與他的畫作中所描繪的山水場景緊密相連,相互印證,使人更加深刻領會到石濤對自然景色的贊美與喜愛。
石濤的畫作與詩歌也存在一種對應關系,他的畫作以山水為主題,運用筆墨表現出天地間的壯美景色,而他的詩歌則用詞繪景,通過語言再現山水的美麗和神韻。兩者相互呼應,使觀眾在欣賞石濤的作品時,既能欣賞到畫作中的藝術價值,也能領略到詩歌中的詩意境界。
石濤的題畫詩中,詩與畫是相輔相成的,兩者彼此依存,一同展現出其作品的藝術風格。這種詩與畫相結合的創作方式,不僅使石濤的作品更加深邃優美,也為后人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四、石濤題畫詩中體現的人文精神
石濤是明清時期著名的山水畫家和詩人,他的作品以意境深遠、意味雋永、意境深邃著稱,他的畫作和詩歌都反映了他獨特的人文精神。
首先,石濤的作品表現了對自然的熱愛和敬畏之情。他的山水畫作品富有生氣、氣勢恢宏,但并不是簡單地模仿自然景色,而是通過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傳遞出他對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的詩歌也表達了對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熱愛之情,讓讀者領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之處。他的師法自然的“一畫論”認為“一”是在說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以自然為師,描繪大自然中最淳樸之景,并且他主張“詩”“書”“畫”于一身,彼此襯托,使畫面得到升華。
其次,石濤的作品反映了他對人類社會的關注和思考。他的山水畫不僅僅是自然景色的描繪,更多的是通過展現人類在自然中的生存狀態,表達對人類的關懷和思考。他的詩歌也表現了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注,讓讀者看到了他對人類命運的思考。
最后,石濤的作品表現了他對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視。他的山水畫和詩歌都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并融入了他本人的思想和情感。通過作品傳遞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繼承,同時也為文化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總之,石濤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體現在對自然、人類社會和傳統文化的關注和思考中,他的作品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感悟,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五、石濤題畫詩對于后世的影響
石濤的題畫詩作品開創了題畫詩藝術的新領域,他將詩歌與山水畫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題畫詩,他的作品為后來的詩畫結合提供了范本和靈感。
他的作品影響了山水畫和詩歌的發展方向。石濤的山水畫作品注重形式和構圖,突出筆墨的境界和審美效果,對后世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詩歌注重表達感情和思想,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寄托自身對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對后世詩歌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石濤的題畫詩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在當時就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他的作品不僅在文學藝術界廣泛流傳,還被許多文化名流和官員喜愛并收藏,為文學和藝術交流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也拓寬了文學和藝術的交流渠道。
最后,石濤的作品彰顯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他的題畫詩作品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山水畫的發揚和創新,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自豪感,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備受推崇,也在海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做出了積極貢獻。
六、結語
通過對石濤部分題畫詩的分析理解,筆者認為從題畫詩出發有利于幫助大家較為清晰地了解石濤的生平,以及其文人畫的主張,其實,石濤題畫詩的內涵并不僅局限于此。石濤的題畫詩因為他顛沛流離的人生經歷也暗喻了他諸多心中所想、所思,或憂愁、或釋懷、或悲傷,都是畫家抒發主觀情感的一一體現。而石濤的文人主張則更加注重內心情感抒發,他提出不止“師古人之跡”,更要“師古人之心”。如何調動內心深處的主觀情感,并融于筆墨之中,這是藝術家需要不斷思考的重要課題。因此,筆者認為當今畫家需要更多地從內心出發,“師古人之心”,繼承和發揚傳統,延續和拓展文脈,而不是簡單地浮于表面形式,更要堅持自身的創作觀念,表達自己對于人生意義的思考,石濤正是以這樣的心態,面對坎坷仕途,依然保持自己耿直的作風和獨特的藝術見解,這或許也是他能夠擁有如此成就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汪世清.石濤詩錄[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2]韓林德.石濤評傳[A].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C].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3]陳國平.石濤上卷[M].桂林: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
[4]路城.中國歷代名畫作品欣賞石濤作品[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