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雯
近年來,紅樹林保護與修復,成為我國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促進生態系統功能提升的重要工作,同時也是推進“雙碳”工作的重要抓手,對于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發揮著重要作用。
紅樹林生態系統脆弱,修復難度大,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下,我國紅樹林保護修復加速,取得新進展,全國55%以上的紅樹林被納入了自然保護地,并制定政策制度加強保護管理,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作穩步推進
面臨威脅,保護任務艱巨
紅樹林生長在海陸過渡帶,在不穩定的底泥、缺氧的土壤、高鹽度的海水、水位漲落變化大的環境下,它們仍能頑強地扎根海里,成為海洋生物繁衍棲息的理想場所。
多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全世界紅樹林面積不復以往,其中,我國紅樹林面積從20世紀50年代約5萬公頃減少到2001年的2.2萬公頃。紅樹林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不僅造成群落退化、生境破碎化、棲息地質量下降,其生態功能也在降低。同時,人為因素干擾導致紅樹林矮化、稀疏化及生物多樣性下降,尤其是掘穴動物蟹類棲息密度的下降,使得土壤中氧氣的供應減少,不利于紅樹植物生長。
近年來,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和浙江等紅樹林主要分布地持續加大紅樹林保護修復力度,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我國55%以上的紅樹林納入自然保護地,紅樹林面積已由本世紀初的2.2萬公頃恢復到2.7萬公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
雖然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紅樹林總面積近年來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各種對紅樹林構成威脅的因素,臨海工業建設侵占破壞紅樹林時有發生、紅樹林造林修復難度增大、紅樹林周邊養殖污染危害紅樹林生境等,加上過度捕撈和采集、外來生物入侵等威脅,導致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仍然十分艱巨。
據相關專家介紹,由于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發展,工業污水、生活污水、海洋垃圾等排入紅樹林,水體富營養化與重金屬(鉛、銅、鉻等)離子富集,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嚴重威脅。此外,排放到紅樹林的污水還會對紅樹植物葉片的葉綠素濃度、酶活力等造成破壞,從而阻礙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而影響其正常生長。
受利益驅動,過度養殖是造成紅樹林退化及減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曾深受其害。多年前,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興起了畜禽養殖的熱潮,由于過度捕撈、大規模水產和畜禽養殖及生活污水無序排放,紅樹林保護區水體嚴重富營養化,團水虱在東寨港內大面積爆發,直接侵害紅樹林根系,導致大片樹木出現根部壞死,鳥類和灘涂生物隨之減少,東寨港紅樹林生態系統一度面臨崩潰。后隨著對生態環境的不斷重視,海南一手阻斷周邊畜牧、水產養殖和居民生活污染源,一手抓紅樹林恢復與保護,才使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逐漸恢復。
不僅是過度養殖,養殖過程產生大量的塑料垃圾同樣會對紅樹林造成危害造成污染,這些垃圾在潮水的作用下聚集到紅樹植物根部,影響紅樹植物根系的呼吸,進而影響紅樹植物的生長發育。“在清理保護區垃圾這方面得花費不少人力物力,我們舉辦活動時也會發動志愿者到岸邊撿垃圾,這不僅能美化周圍環境,也是公眾可參與保護紅樹林的一項舉措。”湛江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為獲取有價值的海洋生物,紅樹林周邊居民在紅樹林中進行過度頻繁的捕撈、挖掘,也成為破壞紅樹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因素,這不僅影響周邊海洋動物的正常生長發育,也間接影響了紅樹林生態系統正常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采捕人員在紅樹林內頻繁走動時,對紅樹幼苗進行踩踏,容易傷及紅樹植物根系,影響紅樹植物生長和群落更新,降低其生態價值。
目前對我國紅樹林生態系統健康構成威脅的,還有外來生物入侵,主要有互花米草和無瓣海桑。這些外來物種繁殖能力強,一旦入侵紅樹林,就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搶占紅樹林生長空間,使紅樹林面積大量減少,甚至還會改變區域內底棲動物的種群結構,威脅紅樹林內的生物多樣性。
雖然近年來我國加大紅樹林保護與修復力度,但目前還存在區域整體保護協調不夠,部分生態區位重要的紅樹林分布區還未納入自然保護地范圍,紅樹林整體保護協調機制尚不健全,保護監管能力還比較薄弱等問題,如何協調當地發展與保護之間的矛盾,減少因區域經濟發展給保護區帶來的威脅和壓力,成為大多數紅樹林保護區急需解決的問題。
全面部署,提供修復方向
為了讓紅樹林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為濕地大國和《濕地公約》締約方,我國在2022年6月1日,正式施行國內首部專門針對濕地保護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此外,《紅樹林生態修復手冊》《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的陸續出臺,也為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和浙江等地科學有序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了方向標。
其中,《行動計劃》提出了“生態優先,整體保護”“尊重自然,科學修復”“因地制宜,有序推進”等原則,明確各地要按照保護面積不減少的要求,完成現有紅樹林自然保護地的優化調整,并推進新建一批紅樹林自然保護地。為科學修復紅樹林,還明確各地要按照紅樹林生態系統自身的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采取自然恢復和適度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對紅樹林進行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
對于紅樹林的保護措施,《行動計劃》要求各地將現有紅樹林、經科學評估確定的紅樹林適宜恢復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同時嚴格紅樹林地用途管制,除國家重大項目外,禁止占用紅樹林地。
作為其中一個紅樹林主要分布地,廣東現有紅樹林面積達1.06萬公頃,居全國首位,且紅樹物種種類多樣性豐富,現存多處天然紅樹植物古樹群落和珍稀紅樹植物小種群,整體資源稟賦優異,生態本底良好。
近年來,廣東省高度重視紅樹林營造修復,修訂發布了《廣東省濕地保護條例》,出臺《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廣東省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方案》《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等政策文件,逐步建立了《廣東省紅樹林生態修復技術指南》《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評價技術規程》等技術標準規范體系,對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和科學指導。
根據《專項規劃》,廣東省將圍繞沿海有關地市現有紅樹林和紅樹林適宜恢復地,全面落實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優化紅樹林生態空間布局,進一步增強紅樹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紅樹林保護和管理水平。
據介紹,廣東省將構建“兩核五區多點”的紅樹林保護修復新格局,突出“兩核”引領,夯實“五區”功能提升,“多點”示范紅樹林保護修復成效。其中,“兩核”指“國際紅樹林中心”紅樹林文化推廣核和“雷州半島” 紅樹林保護修復綜合示范核;“五區”指珠江口灣區紅樹林保護修復現代化示范區、大廣海灣區紅樹林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大海陵灣區紅樹林優化提升區、環大亞灣區紅樹林防護提升區、大汕頭灣區紅樹林生態維育區;“多點”指紅樹林保護修復成效示范重要節點。
《專項規劃》重點部署了七大主要任務、六項重點工程,對建立健全保護修復機制,科學、整體、系統開展保護修復,強化紅樹林生態系統監測評估等方面作出了具體及全面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專項規劃》特別提出要在自然保護區內科學營造修復紅樹林,通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以自然恢復為主進行紅樹林保護修復,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開展紅樹林營造修復工程等舉措,充分發掘廣東省紅樹林宜林地潛力優勢,破解紅樹林營造修復空間落地難題。
科學指導,優化技術手段
“我們采用局站點三級管理,每個保護小區都有個護林員,平時采取的措施就是巡護船、巡護車、無人機,還有數據監控。通過加強保護,高橋紅樹林區內,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橋紅樹林保護站技術人員表示。
湛江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濕地生態恢復的成功范例。近年來,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創新巡護管理模式、建立多部門聯防聯控體系、強化紅樹林科技支撐、開展社區共建共管等措施,積極推動紅樹林生態修復。目前,湛江紅樹林里的生物種群數量趨于穩定,整個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
紅樹林生態系統,涉及紅樹植物、灘涂、底棲生物、鳥類等多個組成部分,如果保護工作只著眼于紅樹植物的數量提高,忽視了其他環節,或將適得其反。
為了指導廣東省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實施,廣東還印發了《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對全省紅樹林生態修復工作的營造紅樹林、修復現有紅樹林、有害生物防控、生態功能修復與提升等提供技術指導。
《實施方案》提出,紅樹林生態修復,要以自然恢復、節約優先為宗旨,通過整體保護、生境修復、植被恢復等系統性措施,增強紅樹林濕地的生態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全面提升紅樹林生態系統健康水平。
在修復紅樹林生境和植被時,要注重紅樹林生態系統結構及生態功能的修復,科學開展紅樹林生態修復作業設計和選址,優先選用本地鄉土紅樹植物開展生態修復,同時要避免使用大規模地形改造等工程手段。基于紅樹林生長特性及其生長環境,在營造和修復紅樹林工程實施后,應持續做好撫育管護,加大長效管護力度,確保修復成效。
在宜林灘涂、宜林養殖塘及因生境退化導致紅樹林喪失、且經生境修復后可達到宜林條件的灘涂、養殖塘區域,可以通過人工恢復紅樹林植被、種養結合等方式,促進形成穩定紅樹林生態系統。營造紅樹林應充分考慮紅樹林生態系統完整性,將輔助紅樹林營造的生境修復區域、種養結合區域納入項目范圍統籌。
對退化紅樹林以及部分區域的外來速生紅樹林,采用威脅因素去除、有害生物清除、生境恢復及營建等生境修復措施,通過補植套種、樹種更新等方式恢復鄉土紅樹群落,提高紅樹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
為營造生境異質性和提高生物多樣性,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范圍內可按一定比例配置植被種植區、生境修復區、潮溝、灘涂和淺水水域,其中植被種植區比例一般不低于60%。
“針對紅樹林保護修復中優良品種培育、病蟲害防治、外來有害物種防控、珍稀樹種保護等難題,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技術、規范、標準體系,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帶動和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相關專家表示。
千里紅樹筑綠堤,紅樹林作為特殊的濕地生態系統,在凈化海水、維持生物多樣性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們要保護紅樹林,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構建更加科學完善的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體系,才能走出一條海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之路,繪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鏈接
紅樹林生態系統:以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包含了其他植物、動物、微生物、土壤和水體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并與環境相互影響,形成的生態系統。
紅樹林生態修復:通過將紅樹林植物繁殖體、幼苗引入退化的紅樹林區域,或者通過改善原有紅樹林的生境條件,使其可以形成穩定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并具有與原生紅樹林生態系統相似的生態功能和服務。
紅樹林生境修復:對因有害生物入侵或周邊分布有原生紅樹群落、且具備自然恢復條件的生境退化區域,通過采用有害生物清除、威脅因素去除、生境恢復和營建等措施修復紅樹林適宜生境,促進紅樹植物天然落種恢復和人工輔助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