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雯
2023年,嶺澳核電站迎來L218二十年大修,為助力嶺澳核電站高質量完成大修,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亞灣核電”)推進黨建與大修工作深度融合,秉承“以工作負責人為中心”的理念,“整理行裝”再出發,在平凡處發力,于細節中求進,為二十年大修保駕護航。
當好先鋒隊,大修有質量
L218大修伊始,大亞灣核電開展以“生命至上、國家安全至上”為主題的安全文化講座,對大亞灣核電主要專業部門員工、合作伙伴單位負責人及員工進行培訓,通過文化引領助力大修行遠致穩。
為提升參修人員行為規范和安全技能,大亞灣公司邀請戰略合作單位負責人參加“公司中基層及后備管理干部MDP/LDP培訓”“系統思考——30年改造及大修專項培訓研討”等管理能力提升課程,并組織開展“合作伙伴高風險人群防人因失誤專項培訓”“角磨機使用技能”等專項技能強化與授權培訓。通過培訓,讓參修隊伍構建起“相互理解、精誠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融洽奮進氛圍。
在提升核電人技能和服務水平的同時,大亞灣核電同時推進黨建與大修工作深度融合,各部門秉承“以工作負責人為中心”的理念,全力做好服務工作,助力推動此次大修取得圓滿成績。
其中,大修綜合服務隊應用數字化工具提升問題的解決效率,設計制作宜搭、二維碼問題收集與處理平臺,實現問題提出、處理和結果評價一體化。此外,大修綜合服務隊還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公示,實時收集工作負責人的新問題,調動力量全力協調解決,共同促進大修服務質量的提升。
安全質量服務隊則針對以往大修安全管理存在的痛點、難點,提前開展工作包檢查、反饋抽查,及時補充安全物資,并針對安全網絡運作、責任區管理、L218大修安全管理不同點等制定應對措施,以提醒、幫扶、指導的方式提升現場安全管理水平。同時,充分聽取合作伙伴提出的困難和建議,優化工作包檢查、簡化早班會內容等,在優化管理的模式下確保現場安全管理的可知可控,力爭實現零傷害的總體目標。
安全防護部以“黨建引領班組建設,服務提升安全水平”為宗旨,組織與電廠主要三家核島參修單位進行交流座談會,針對輻射安全培訓、劑量管理、高劑量清單、消防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對大修期間部分痛點問題提出對應解決方案,實現三家核島檢修單位人員與公司輻射安全管理協同提升。同時,充分發揮輻射防護數據中心平臺的功效,實時掌握現場檢修人員劑量情況,利用視頻監督加人員現場監督組成聯防聯控機制,提升現場整體輻射風險管控水平,保障大修安全穩定。
當好守門員,服務有保障
參修人員現場忙操作,綜合管理部、合同采購部等保障部門人員也在平凡的崗位上展現“守門員”的亮麗風采,提供各種支持和保障,積極配合做好L218大修服務工作。
其中,合同采購部黨支部與凱利核服大亞灣分公司黨支部共同開展“支部共建,結對幫扶”和“一區兩隊一崗”共建交流會,多措并舉、高效運作備件供應保障機制,實現L218大修備件到貨率97.13%,統籌推進提前備料4030項,按需備料率99.88%。
針對大修現場金屬材料下料和領用難的問題,合同采購部備件庫與機械部機加工車間共同討論,優化材料查找、搬運、下料、出庫全鏈條業務流程。此外,為提升運行效率,合同采購部結合需求,提前備料,并將其配送至機加工車間,最大限度提高大修期間金屬材料下料和領用效率,切實為現場工作負責人減負。
綜合管理部行政后勤則依托大修后勤支持服務隊,提前謀劃大修后勤準備,細致落實大修驛站運轉新模式、提供新式移動式衛生間、新型風淋速干間、提升餐廳菜品質量及誤餐管理新模式等措施,保障工作人員的后勤供給。
為確保此次大修高質量完成,大亞灣核電積極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手段,提升大修工作效率。譬如,信息技術支持服務隊對基地內4G專網信號,電網、應急系統、基礎設施系統、語音系統、IT終端及SAP等大修需求的設備和系統進行詳細的檢查,確保設備的可靠性,同時為保證大修期間通信聯絡的順暢,信息支持服務隊在所有的大修集裝箱現場開通150多個信息點,并在核島安裝數十臺攝像頭,實現大修現場可通過遠程的方式實時展示給指揮部。
此外,大亞灣核電還通過打通在線數據和信息采集數據、開發便捷的移動端信息采集系統,讓員工少跑腿,避免人員重復填寫和錄入數據,有效提升了信息采集效率,助力L218大修業績創優。
鏈 接
西部地區首臺“華龍一號”核電機正式投產
3月25日,我國西部地區首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投產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防城港核電基地召開,標志著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正式投產。
當天6時55分,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圓滿完成168小時試運行試驗,正式具備商業運行條件。至此,中廣核在運核電機組達到27臺,在運裝機容量超過3056萬千瓦。
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作為中廣核華龍首堆,承擔了示范項目建設的重大使命,其高質量投產,進一步驗證了“華龍一號”核電技術的安全可靠,進一步堅定了國家、社會和公眾對發展核電的信心決心,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實現綠色發展和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大意義,是踐行黨的二十大報告“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