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檔案館 河北日報報業集團



編者按:百年歷程,百年榮光!風華正茂,初心如磐!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河北省檔案館和河北日報報業集團聯合推出33集系列微紀錄片《紅色檔案印初心》。該片通過珍藏至今的紅色檔案,深情講述在百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燕趙大地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堅守誓言英勇奮斗的故事。本刊將連續刊載該片文字腳本和部分圖片,同讀者一起翻開珍貴的燕趙紅色檔案,共同追尋蘊含其中的那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紅色印記和初心故事。
檔案先導:在河北省檔案館珍藏著這樣一份檔案,這是抗戰時期冀中軍區的一份團以上干部名單,其中在十分區這頁,寫著這樣兩個名字:司令員劉秉彥、政委曠伏兆(圖1)。
兩人在冀中十分區僅僅共事三年多時間,但卻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并訂下“清風明月共一丘”的生死約定。
那么,他們一起經歷了怎樣的生死考驗?又在冀中平原上書寫了怎樣的傳奇呢?
解說:在雄安新區雄縣米家務烈士陵園,長眠著兩位開國將軍,一位是曠伏兆中將,一位是劉秉彥少將(圖2)。兩人墓碑間的那棵松樹,見證了他們半生戎馬中結下的珍貴情誼。曠伏兆和劉秉彥這兩位老戰友,結識于抗日戰場,歷經半個世紀,死后他們又再度相聚于當年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共同守護著這里的百姓。
曠伏兆,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歲參加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征。
劉秉彥,1915年出生于河北蠡縣。17歲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歲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面對日寇的入侵,1937年劉秉彥毅然投筆從戎,并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曠伏兆和劉秉彥兩人相遇,雖說一個尚武,一個崇文,可他們卻在冀中工作時配合默契,成為生死與共的好戰友、好搭檔。
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研二處處長杜麗榮同期聲:1943年3月,曠伏兆調任冀中軍區第十軍分區政委時,劉秉彥是軍分區司令員。倆人同心同德,患難與共,提出了“抗日者生,不抗日者亡”“有人出人,有錢出錢”的戰斗口號,領導冀中軍民積極開展地道戰、地雷戰,頑強地抗擊日本侵略軍。
解說:冀中軍區,是晉察冀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冀中軍區第十分區,地處平津保三大城市之間的三角地區,屬平原地形,不像山區那樣容易隱蔽。
在這里,不利于武器裝備落后的八路軍防御作戰,游擊戰怎么打?成了當時十分區最大的難題。
面對困難局面,劉秉彥和曠伏兆堅持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積極領導冀中人民挖地道,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日軍的多次“圍剿”。
雄縣文化發展促進會理事董永強同期聲:一天,曠伏兆到老鄉家談工作,敵人突然來了。來不及轉移,曠伏兆就被當地百姓藏到一個當時叫“蛤蟆蹲”(的地方)。“蛤蟆蹲”坑比較小,上邊蓋上一些蘆葦或者莊稼,當時就躲過了這一劫,敵人沒有搜查到。曠政委由這個事就想到開挖一種地道,把米家務各個村子在地下邊連起來,因為畢竟平原無險可守,假如有地道,利用地道巧妙地打擊敵人,(于是)開挖地道,挖得很成功。米南莊挖成了之后,緊接著就是米東大村、米西莊都挖通了。有了地道以后,對于粉碎敵人的“掃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解說: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第十軍分區與人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盡管曠伏兆和劉秉彥一個分管軍事,一個分管政治,但兩人生死與共,緊密團結在一起。他們一邊積極地開展武裝斗爭,靈活機動地打擊和消滅敵人;一邊加強統一戰線工作,巧妙運用策略,共同抗擊侵略者。
1946年6月,在一次戰斗中,十分區平南支隊參謀長任子木腹部中彈,血流不止。曠伏兆立即派人把他接到十分區司令部機關所在的村子里養傷。大家計劃天亮后送任子木去手術,這天晚上,劉秉彥和曠伏兆就一左一右守著受傷的任子木同睡在一盤土炕上,然而,這一睡任子木就再也沒有醒來。
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研二處處長杜麗榮同期聲:結果沒等天亮,劉秉彥醒來一摸,任子木身上手上早已經涼了,說明已經去世幾個小時了。這樣他們簡單地把任子木埋在村旁。
解說:一個老戰友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離開了,劉秉彥和曠伏兆非常痛惜,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兩人萌發了“生死約定”的想法。
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研二處處長杜麗榮同期聲:劉秉彥對曠伏兆感慨道:“假如咱們死了,一個埋在大清河畔,一個葬于永定河邊,這樣我們死了也可以在(北)平(天)津保(定)三角地帶為人民站崗放哨。”曠伏兆也是性情中人,他聽了這話說,“那我們離得太遠了,生前我們一起作戰,死后我們也要離得近點,如果我們要是在一個戰役中犧牲了,(就同犧牲的)指戰員埋在一起,不要棺材,清風明月共一丘。”劉秉彥聽了后又補充一句說,“我們還要種上一棵松樹,因為松樹的品格是正直無私的……不畏嚴寒,挺拔!”這樣,這個約定,就為他們身后(事)做了一個承諾。
解說:不久,兩人便因工作原因分開了。雖然他們一起共事僅有三年多時間,但是他們早已建立起生死相依的革命友情。死后一定要葬到冀中平原,陪伴犧牲在這片土地上的戰友,永遠為這里的人民“站崗”,是這對戰友生前許下的諾言!
在1955年被授銜的開國將軍中,曠伏兆被授予中將軍銜,劉秉彥被授予少將軍銜。
1996年,82歲的曠伏兆因心臟病突發離世。驚聞噩耗,劉秉彥從石家莊匆匆趕到北京,告訴老戰友的家人:“把老曠的骨灰送回冀中吧,我們早有約定。”至此,劉秉彥才向人們講出了這個長達半個世紀的生死約定。曠伏兆的家人尊重兩位老戰友的生前約定和曠伏兆的遺愿,把逝者的骨灰撒埋到了原冀中十分區司令部所在地雄縣米家務,并栽下了一棵常青松。
兩年后的1998年,劉秉彥逝世,他的家人也如約將他的骨灰安葬在離曠伏兆幾米遠的地方。自此,兩位開國將軍實現了他們的生死之約。如今,松濤陣陣,也許是他們在開懷地暢談曾經的崢嶸歲月吧!
雄安新區雄縣米家務小學小學生朗讀同期聲:“生死相約曠世情,青松翠柏并肩行。十區浴血風云錄,八載揮戈號角鳴……”
解說:在米家務,曠伏兆和劉秉彥將軍生死約定的故事已經編進教材,學生們代代傳頌(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