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華 李妍 趙翠平 潘歲月
老年患者生理功能處于減退狀態,合并冠心病、腦出血等心腦血管疾病,且大多伴有復雜的感知功能障礙,控制環境能力和應對環境突發因素的能力下降,使其存在多種護理風險和老年護理安全問題,容易發生跌倒、墜床、壓力性損傷、走失等不良事件[1]。統計顯示,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是非住院老年患者的2 倍以上,發生率高達49.1%,其中30%的患者跌倒后直接遭受到骨折、顱腦損傷、意識改變等中重度損害,威脅其生命安全[2]。護理風險是指醫院內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護理風險管理主要包括護理風險評估預警與護理安全管理(患者與實施護理者)兩部分[3]。本研究探討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對老年患者不良事件的預防效果,旨在為防控老年患者不良事件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12月老年科收治的100例老年患者作為對照組,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選取2021年1—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患者作為觀察組。納入條件:年齡 60~89歲;住院時間24 h以上;臨床病史資料齊全;無明顯溝通障礙。排除條件:意識不清、認知功能障礙;語言交流障礙;接受其他臨床試驗干預,或未能接受全部干預方案;伴有心、肝、腎、肺等重要臟器病變或腫瘤終末期。對照組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74.8±2.7歲;合并高血壓15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29例;科室分布:骨科26例,心內科30例,呼吸科36例,其他8例。觀察組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75.1±2.8歲;合并高血壓14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32例;科室分布:骨科27例,心內科32例,呼吸科35例,其他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合并癥、科室分布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管理,具體包括:①采取基本的風險控制措施。以護士為主導、醫師協作,負責患者治療護理過程,培養患者按時、堅持服藥的遵醫行為,患者合理使用各種藥物指導以及住院期間可能發生的不良事件及其預防措施指導。②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什么是風險事件、發生原因以及預防措施等相關知識。
1.2.2 觀察組 給予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管理。具體方法如下。
(1)成立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管理與安全管理小組:由責任醫師、護士、心理咨詢師等組成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管理與安全管理小組。對既往不良事件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包括患者因素與護理人員因素等。制訂醫院風險評估表、風險防控應急預案等,所有小組成員均進行培訓考核。
(2)患者入院風險評估及預防:患者入院后,應用風險評估工具預測風險發生的概率、損失程度,結合臨床經驗用發生概率和嚴重程度評價風險等級。為高危患者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如存在高危跌倒/墜床患者,加強對其宣教,滲透相關因疾病而可能導致跌倒、墜床等預防措施的知識,對于高危管道滑脫患者重點班班交接,加強巡視病房,對壓力性損傷的高危患者要懸掛警示標識牌,并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
(3)強化硬件設施安全管理:病區保持足夠的照明、地面清潔干燥,醫療儀器的電線卷擺放有序,懸掛警示標識牌,根據患者情況及時使用氣墊床等。
(4)心理干預:引導患者體會情緒變化、理解情緒管理、接納管理情緒方法,減少因情緒變化對小組成員帶來的負面影響,幫助患者改變不合理、片面的思維方式以緩解負性情緒,學習調整負性情緒及壓力的心理學方法。
(1)護理質量:研究人員采用自制護理質量評估表對兩組護理質量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病房環境安全評分(總分0~100分)、用藥安全評分(總分0~100分)、護理人員風險管理能力評分(包括評估、識別、處理,每個項目為0~100分)、安全管理效果評分(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則護理質量越好。
(2)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
(3)心理與生理功能評分:心理與生理功能評分包括安全感(總分10分)、焦慮心理(總分40分)及生活質量(總分100分)3個項目,其中安全感、生活質量評分越高則心理與生理功能越好,焦慮心理評分越低則心理與生理功能越好。
(4)不良事件發生率:不良事件包括管道滑脫、輸液事故、跌倒、壓力性損傷及墜床。
(5)護理滿意度:護理人員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滿分100分,90~10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滿意,60~79分為一般,60分以下為不滿意。
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管理后,觀察組患者對病房環境安全評分、用藥安全評分、護理人員風險管理能力評分(評估、識別、處理)、安全管理效果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分)
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管理后,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護理管理前,兩組患者安全感、焦慮心理、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管理后,兩組安全感、生活質量評分均提高,焦慮心理評分均降低,但觀察組安全感、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焦慮心理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理與生理功能評分比較(分)
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管理后,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
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管理后,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護理服務是醫療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但是其具有風險情況復雜多變、風險發生率高、風險發生后造成后果較為嚴重等特點。護理風險是在實施護理活動時可能直接或間接導致患者死亡或傷殘后果的不確定性,即使極為簡單或看似微不足道的臨床活動都具有風險,風險事件主要包括給藥差錯、管路滑脫、跌倒墜床、皮膚壓力性損傷、意外傷害事件等[4-5]。護理不良事件指的是在護理過程中由于方法不恰當給患者帶來非計劃、非預期傷害,從而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嚴重者可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從而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由于年齡、機體、疾病等因素,使其成為跌倒、墜床、壓力性損傷、走失等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但是老年患者住院期間常規護理主要為起居、洗漱、用藥指導等日常護理,無法滿足以患者為中心的風險預防要求,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宋艷等[6]研究表明,給予日常護理的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跌倒發生率高達15%,盧婧[7]報道給予日常護理老年腦梗死患者跌倒墜床發生率高達17%。因此,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重(至 2016 年底,全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 16.7%,高達 2.30 億[8])以及患者對護理質量要求的提高,如何降低老年患者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
此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對病房環境安全評分、用藥安全評分、護理人員風險管理能力評分(評估、識別、處理)、安全管理效果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應用于老年患者中可有效提升護理質量。分析原因為,護理風險管理是引用管理學的風險管理概念,對現存和潛在的護理風險進行識別、評價,并采取正確行動的過程[9]。其由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與控制、風險控制效果評價4個階段組成,系統地采取風險防范措施消除或減少風險對患者的傷害和經濟損失,其中護理風險評估預警系統的應用(風險識別)可以使護士及時發現潛在的護理安全風險[10-12]。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管理,結果顯示,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提示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管理,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對于風險事件評估識別處理能力,進而采用改變病房環境、加強用藥安全等措施,提高了護理質量。
研究表明[13-16],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因素,除了老年患者年齡、機體、疾病等因素外,護理人員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如護理人員不考慮患者的特殊性,被動地按照醫囑進行工作,或對新技術護理中的安全隱患不能主動預見并加以干預等。此次研究觀察到,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管理前兩組患者安全感、焦慮心理、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管理后,觀察組安全感、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焦慮心理評分低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在王艷等[17]研究中通過對精神科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有效降低了患者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發生率,提升了護理滿意度,其結果與本研究相似。表明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應用于老年患者中可有效提升護理質量,改善患者心理和生理狀況,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升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為,觀察組對既往不良事件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包括患者因素與護理人員因素等,制訂醫院風險評估表、風險防控應急預案等,所有小組成員均進行培訓考核,進而提高了護理質量,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降低。與文獻報道[18]基本一致。此外,常規護理給予健康教育及一般指導,遵醫囑用藥,列出日常行為管理要求,并逐一進行示范、講解,過于關注病情而忽略了患者個體差異及主觀感受,缺乏針對性,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管理針對風險原因給予干預措施,進而避免了不良事件的發生[19-20]。
綜上所述,將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管理應用于住院老年患者中,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風險評估識別處理能力,進而提高護理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但本研究總樣本量相對較少,且病例樣本來源地較單一,護理安全管理與風險預警控制體系管理在老年患者的應用尚未能形成一套標準的護理方案,研究中會相應地擴大樣本量及樣本來源,延長觀察時間,以更準確地驗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