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珍,王杰鋒
(福建省惠安縣惠光愛爾眼科醫院 眼科,福建 泉州 362100)
弱視通常由視覺發育期異常視覺經驗造成,是指在眼部無器質性病變的前提下,其最佳矯正視力(BCVA)低于同齡正常視力[1]。研究[2]表明,弱視患者初級視覺通路發生病變,隨著研究深入,發現患者的高級視覺通路同樣存在病變。弱視患兒在視覺發育敏感期形成的異常視覺體驗可對紋狀皮層及紋外皮層神經元的形態及生理功能產生直接影響。基于上述病理變化,弱視患兒除視力受損外,其同步視覺感知、方位感知等同樣存在不足。目前屈光矯正、遮蓋治療、精細目力訓練等為治療弱視的常用手段,然而上述方式僅為針對患兒初級視皮層通路的干預,未能作用于高級視覺通路及腦皮質網絡。視覺訓練系統(VTS)4 是一種通過訓練患兒手、眼、腦等的配合達到促進腦皮層神經修復,改善患兒視力及重建視功能的訓練方式[3]。本研究觀察VTS4 聯合常規弱視治療對屈光異常弱視患兒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屈光異常弱視患兒。納入標準:①初診為屈光異常;②遠視性屈光度數高于5.0 DS;③年齡4~10 歲,可配合視覺訓練12 個月以上。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眼外傷史;②接受眼部手術;③合并先天性眼部疾病。按照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 例。觀察組年齡4~10 歲,平均(6.84 ± 1.36)歲;男性26 例,女性24 例;同時視異常36 例,融合視異常38例,立體視異常42 例。對照組年齡4~10 歲,平均(6.95 ±1.40)歲;男性23 例,女性27 例;同時視異常35 例,融合視異常36 例,立體視異常39 例。兩組患兒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弱視治療:①屈光矯正:驗光檢測記錄患兒的球鏡度、柱鏡度、軸位數據,佩戴原始矯正框架鏡進行矯治。每3 個月復驗1 次,并調整眼鏡度數。②交替遮蓋:用眼貼對視力相差≤2 行者進行交替遮蓋,輕中度弱視遮蓋2~4 h/d,重度弱視遮蓋4~6 h/d。③精細用目訓練:患兒進行穿珠子訓練,珠子直徑2~4 mm,45 min/d;用光柵描圖冊描圖,45 min/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VTS4(HTS公司)治療,3 次/周。按照患兒弱視程度進行治療:重度弱視行單眼增強訓練,中度弱視行雙眼分視訓練,輕度弱視行視知覺訓練。雙眼BCVA 達0.9 后每周1 次。兩組均干預12 個月。
1.3 觀察指標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檢查BCVA,分析時僅納入差眼數據。療效評價:基本治愈:視力≥0.9,弱視屈光度明顯改善,6 個月后無復發;進步:視力提高≥2 行,弱視屈光度改善,6 個月后無復發;無效:未達上述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偏態數據以M(Q1,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基本治愈率及視力比較觀察組基本治愈率及BCVA 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基本治愈率及BCVA 比較[n(%),M(Q1,Q3)]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視功能重建率比較觀察組同時視、融合視、立體視重建率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視功能重建率比較
2.3 不同年齡患兒基本治愈率及BCVA 比較4~5 歲組基本治愈率及BCVA 高于6~10 歲組(P <0.05)。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患兒基本治愈率及BCVA 比較 [n(%),M(Q1,Q3)]
2.4 不同年齡患兒視功能重建率比較4~5 歲組同時視、融合視、立體視異常分別為20 例、21 例、23 例。6~10 歲組同時視、融合視、立體視異常分別為16 例、17 例、19 例。兩組的同時視、融合視重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4~5 歲組立體視重建率高于6~10 歲組(P <0.05)。見表4。

表4 不同年齡患兒視功能重建率比較
屈光矯正、遮蓋治療及精細目力訓練為常用于弱視患兒的干預方法。研究[4]表明,屈光矯正聯合遮蓋療法可增強對患兒視力改善作用,然而在治療中部分患兒因長時間遮蓋治療,依從性較差,降低矯正效果,同時因貼布影響美觀,誘發患兒出現自卑、焦慮等情緒。此外,遮蓋治療時需醫師及時指導及調整,時間過長反而引起優勢眼視力降低,而時間過短則不能有效刺激弱視眼,無法發揮矯正的效果。Tang 等[5]的研究表明,僅予以屈光矯正與遮蓋療法的復發率較高,約46%的重度弱視患者治療后可復發。串珠子及繪畫描圖等訓練可增強對黃斑中心凹注視的刺激,可改善弱視眼視力,但長期近距離工作可加重患兒近視。
VTS4 是一種視覺訓練工具,其可結合精細目力訓練及雙眼分視、視知覺訓練。雙眼分視訓練是通過給予優勢眼低對比度圖像,弱視眼高對比度圖像,通過調整對比度至患者雙眼的視物清晰情況及雙眼刺激對比度一致。VTS4 的視知覺訓練除視力融合訓練外,亦同時進行運動、平衡、軀體協調訓練等,保證視功能與其他功能協調,綜合性提高患者的手、眼、腦功能。VTS4 作為檢查方式可量化弱視眼的抑制情況[6]。另有研究[3]表明,給予屈光異常患兒VTS4 干預有助于改善患兒的視力,并幫助患兒重建立體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基本治愈率及BCVA 均高于對照組(P <0.05),表明VTS4 用于屈光異常弱視患兒可取得較好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同時視、融合視、立體視重建率均高于對照組(P <0.05),表明VTS4 有助于屈光異常弱視患兒同時視、融合視、立體視功能的重建。分析其原因可能為,VTS4 在治療開始時即進行雙眼分視訓練,可同時改善患兒同時視及融合視。弱視是在兒童視覺發育關鍵時期(0~7 歲)的異常視覺經驗導致,弱視干預效果隨著兒童年齡增加而減弱。本研究對接受VTS4 的患兒進行年齡分層,結果顯示4~5 歲組的基本治愈率、BVCA 及立體視重建率均高于6~10 歲組(P <0.05),表明患兒年齡越小,屈光異常弱視的矯正效果越好,進一步為屈光異常弱視患兒的早期治療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VTS4 聯合常規治療可提高屈光異常弱視患兒的視力,可促進患兒同時視、融合視、立體視功能的重建,且該治療方式對于低齡患兒更為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