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懷,雷明,羅杰,陳宣林,周甫林
(1 四川省興文縣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四川 宜賓 644000;2四川省長寧縣中醫醫院 神經外科,四川 宜賓 644000)
自發性腦出血是指無腦外傷、撞擊等外界因素作用情況下患者自身血管破裂導致的腦出血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目前,臨床針對自發性腦出血患者主要采用手術治療,目的在于清除血腫、緩解患者顱內高壓,但傳統開顱手術創口較大,手術過程中可存在醫源性損傷,可能會影響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1]。方體定向穿刺術通過定位穿刺血腫,使用軟管吸引清除血腫方式達到治療效果,且具有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勢[2]。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方體定向穿刺術治療自發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 年7 月至2022 年1 月于興文縣人民醫院、長寧縣中醫醫院收治的118 例自發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式分為微創組(77 例)與傳統組(41例)。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自發性腦出血[3],且首次發病;②發病至入院治療時間<12 h;③血腫未破入腦室;④單一出血點。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疾病;②存在抗凝藥物治療史;③合并心血管等重大疾??;④動脈瘤破裂、腫瘤引發的腦出血。微創組男56 例,女21 例;年齡35~92 歲,平均年齡(64.27 ± 10.97)歲;平均出血量(13.29 ± 5.23)mL;入院時平均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7.40 ± 2.81)分;出血部位:基底節區39 例,小腦5 例,顳葉7 例,頂葉6 例,顳頂部4 例,其他16 例。傳統組男29 例,女12 例;年齡36~90歲,平均年齡(63.59 ± 10.20)歲;平均出血量(13.96 ± 5.20)mL;入院時平均GCS(7.39 ± 2.54)分;出血部位:基底節區26 例,小腦1 例,顳葉2 例,頂葉3 例,顳頂部1 例,其他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
1.2 方法傳統組采用傳統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常規全麻后,以患者發際內中線側邊約3 cm 出頂結節處作為起點,向顳部延伸,延伸直顴弓處,將骨瓣打開,切開硬腦膜,沿側裂或皮層造瘺進入,暴露手術視野,清除顱內血腫,將引流管放置在血腫腔內,閉合硬腦膜、回納骨瓣,縫合切口,部分患者可根據其血腫清除后腦組織膨出情況以去除骨瓣方式進行顱內減壓。微創組采用方體定向穿刺術治療:根據立體幾何原理,與顱腦解剖相結合,把 “類圓形” 的頭顱 “框” 在一個方體內,根據方體內三個相互垂直的平面相交形成三線一點的原理,可分別作出通過該點的水平面、冠狀面和矢狀面,形成以該點為原點的三維定向坐標系統;結合CT 掃描所提供的立體定位參數,確定顱內穿刺所設定的靶點。氣管插管全麻或局部浸潤麻醉后,根據血腫深度選擇合適長度穿刺針進行穿刺,穿刺針刺破患者腦膜,深入血腫中心,根據CT 掃描觀察血腫大小預估出血量,選擇適當大小注射器,拔出穿刺針芯連接注射器以抽吸方式吸除血腫,留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手術時間、失血量)、術后1 個月內死亡率。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兩組存活患者術前及術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的神經功能,內容包含意識水平、視野、運動、語言等11 項,滿分42 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指標、術后1 個月內死亡率微創組手術時間、失血量均顯著低于傳統組(P <0.05);兩組患者術后1 個月內死亡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術后1 個月內死亡率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術后1 個月內死亡率比較[,n(%)]
2.2 神經功能術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時兩組存活患者NIHSS 評分均低于術前,且微創組存活患者的NIHSS 評分低于傳統組存活患者(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比較(,分)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 <0.05;與同期傳統組比較,#P <0.05。
自發性腦出血為臨床常見危急重癥之一,主要采用手術方式治療,而手術方案的選擇與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情況密切相關,因此臨床需選擇合適的手術治療方案。既往臨床治療自發性腦出血患者通常使用傳統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該手術方式具有大面積術野暴露、術野清晰等優點,但創口較大,且開顱、術畢骨瓣復位、縫合切口等操作所需時間較長,而方體定向穿刺術通過穿刺抽吸方式吸除血腫、降低顱內壓,微創安全,有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微創組手術時間、失血量低于傳統組,表明方體定向穿刺術治療自發性腦出血患者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失血量。分析原因在于,方體定向穿刺術通過CT 確定血腫位置后,可直接定位血腫靶點,對其靶點進行穿刺,有效避免開顱手術造成的大創口及對顱腦血管的損傷等,因此可有效減少手術時間和失血量[4]。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術后1 個月內死亡率比較無明顯差異,分析原因在于自發性腦出血患者死亡率與其出血量、救治時間、術后感染情況、身體素質等有關,本研究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及救治條件相當,故術后1 個月內死亡率比較無明顯差異。研究[5]表明,自發性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通常存在一定損傷,而手術方案對其術后神經功能恢復也存在較大影響。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術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時微創組存活患者NIHSS 評分均低于傳統組存活患者,表明方體定向穿刺術治療自發性腦出血患者有利于其術后神經功能恢復。分析原因在于,方體定向穿刺術穿刺吸出血腫,穿刺點較小,避免開顱清除血腫對顱腦組織的損傷,減少醫源性神經損傷,患者術后恢復相對較快,故其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較好。
綜上所述,方體定向穿刺術治療自發性腦出血,可明顯減少患者的手術時間和失血量,有利于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