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蕊,張清華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急診重癥監護室,河南 南陽 473000)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創傷性休克發生率呈明顯升高趨勢。創傷性休克具有起病突然、病情復雜等特點,臨床傳統治療方法主要是對患者進行充分液體復蘇,以改善其缺氧情況[1]。但有研究[2-3]表明,創傷性休克患者采用充分液體復蘇治療易出現呼吸及凝血功能障礙,同時會升高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發生率,整體治療效果不甚理想。限制性液體復蘇是近年來新提出的液體復蘇概念,是指控制液體輸入速度和輸入量,保證機體重要器官可得到基本血流灌注,直至徹底止血[4-5]。基于此,本研究分析限制性液體復蘇救治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效果及對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2 月至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98 例創傷性休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20 例;年齡18~70 歲,平均年齡(43.44 ±5.12)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2 例,高空墜落傷17 例,其他10 例。觀察組男30 例,女19 例;年齡18~70 歲,平均年齡(43.32 ± 5.08)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2 例,高空墜落傷18 例,其他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經創傷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確診為創傷性休克;創傷嚴重程度評分(ISS)≥17 分;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既往存在重大手術史;入院24 h 內死亡;入院前服用過血小板相關藥物。
1.3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休克治療:保持患者氣道暢通,監測其生命體征,明顯出血部位進行止血治療。同時對照組采用充分液體復蘇治療,以早期、快速、足量補液為原則,輸入的復蘇液體的晶體液與膠體液之比為2 ∶1,以乳酸鹽林格注射液作為晶體液,血漿、低分子右旋糖酐、羥乙基淀粉作為膠體液,復蘇過程中將平均動脈壓(MAP)維持在80~100 mm Hg。觀察組采用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補液速度先快后慢,先補充適量液體至MAP 維持在60~70 mm Hg,然后減慢補液速度,限制補液量,輸入的復蘇液體的晶體液與膠體液之比為2 ∶1,成分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統計兩組患者入院7 d 內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發生率、MODS 發生率及死亡率,并比較兩組患者復蘇前及復蘇12 h 后的凝血功能指標 [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凝血酶時間(TT)]。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救治效果觀察組7 d 內的ARDS 發生率、MODS 發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救治效果比較 [n(%)]
2.2 凝血功能指標復蘇前,兩組的PT、APTT、TT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復蘇12 h 后,兩組的PT、APTT、TT 長于復蘇前,觀察組PT、APTT、TT 短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復蘇前比較,*P <0.05。
創傷性休克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癥,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循環功能紊亂,因而需及時給予液體復蘇,以改善其組織灌注與供氧[6]。臨床廣泛應用的液體復蘇方式是充分液體復蘇,維持患者生命體征,而限制性液體復蘇是進行小容量液體輸入,僅保障重要臟器血液灌注的基本需求,將血壓維持在較低水平范圍內[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7 d 內的ARDS 發生率、MODS 發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與充分液體復蘇相比,限制性液體復蘇救治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更佳,與吳澤華[9]的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充分液體復蘇在短時間內輸入大量液體,使血液的凝血功能出現障礙、攜氧能力下降,造成組織器官缺血缺氧情況加劇,從而導致患者并發ARDS、MODS,而限制性液體復蘇則可避免出現上述情況,進而提高患者存活率。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復蘇12 h 后的PT、APTT、TT 短于對照組,提示與充分液體復蘇相比,限制性液體復蘇可有效維持創傷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穩定,與何姍姍等[10]、韓力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在于,限制性液體復蘇補充的液體最大限度維持機體內環境及血容量穩定,減少凝血因子的流失,對患者凝血功能無明顯影響。
綜上所述,限制性液體復蘇用于救治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效果顯著,且對患者凝血功能影響較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