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平,丁艮曉,梅潔,魏麗莎,遷榮軍
(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大學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河南省護理醫學重點實驗室,河南 鄭州 450003)
腦脊液漏在顱腦損傷患者中較為常見,若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和正確護理,可進一步引發顱內感染、張力性氣顱等不良事件。體位管理是神經外科術后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合理的體位管理有助于提高腦灌注量,穩定顱內壓,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1]。顱腦損傷患者術后康復周期往往較長,需要配合科學的康復護理以促進其神經功能恢復,改善預后。階段式康復護理在神經外科的應用效果受到臨床廣泛認可,可根據患者不同階段病情特點實施針對性的康復護理和指導,有助于提高康復效果[2]。鑒于此,本研究探討體位管理聯合階段式康復護理在顱腦損傷合并腦脊液漏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在我院治療的86 例顱腦損傷合并腦脊液漏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對照組男性27 例,女性16 例;年齡41~75 歲,平均年齡(54.28 ± 5.76)歲;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5~12 分,平均(7.82 ± 1.77)分。觀察組男 性29 例,女性14例;年齡38~77 歲,平均年齡(53.28 ± 6.01)歲;GCS 評分5~11分,平均(8.02 ± 1.63)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對患者或家屬開展心理疏導、用藥指導、術后并發癥預防護理、營養支持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實施體位管理護理:發生腦脊液漏后,要求患者保持絕對臥床,并根據腦脊液漏發生部位采取適當體位管理;腦脊液鼻漏者,取仰臥位,禁止頭部偏向兩側,并將床頭抬高30°,及時清理腦脊液;腦脊液耳漏者,協助患者將頭部偏向患側,以防腦脊液倒流而引發顱內感染,導致預后不良。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階段式康復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腦水腫階段。以幫助患者進行被動活動為主,包括肩關節、膝關節、肘關節、指關節等部位的外旋、伸屈運動,同時保持患者身體處于功能體位,定期翻身。②病情穩定階段。根據患者病情指導其進行四肢伸屈運動,并指導患者開展呼吸訓練,每天1 次,每次20 min;通過圖文游戲訓練患者的注意力、記憶力等,提高其認知能力。③恢復階段。在該階段患者已具備一定認知水平和自理能力,可協助患者下床自主活動,如散步、上下樓梯等,活動時間和運動量以患者自身耐受度為準。④院外隨訪階段。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對患者進行院外康復指導,及時掌握患者康復效果和鍛煉情況,積極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惑,并給予專業指導。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包括腦脊液漏持續時間、顱內壓恢復正常時間、總住院時間、腦脊液引流量。②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顱內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③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出院1 個月后的神經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采用NIHSS 評估,包括感覺、語言、意識、上下肢運動、凝視等11 個維度,滿分42 分,評分越低表示神經功能恢復越佳;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MA 評估,共包括50 個條目,分為上肢運動33 個條目和下肢運動17 個條目,每個條目滿分為2 分,分值越高表示肢體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相關臨床指標觀察組腦脊液漏持續時間、顱內壓恢復正常時間、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腦脊液引流量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2.2 并發癥住院期間,觀察組出現顱內感染1 例、壓瘡1 例;對照組出現顱內感染5 例、壓瘡2 例、下肢深靜脈血栓1 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2 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3%(χ2=6.198,P =0.013)。
2.3 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出院1 個月后,觀察組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上肢、下肢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NIHSS 評分、上肢FMA 評分及下肢FMA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的NIHSS 評分、上肢FMA 評分及下肢FMA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 <0.05。
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疾病之一,具有致殘致死率高、病情危急、進展快等特點,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研究[3]表明,對顱腦損傷患者采取正確的體位管理有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病情康復,同時有助于降低并發癥及后遺癥發生風險。近年來,階段式康復護理已被證實對顱腦損傷患者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其將康復階段分為腦水腫期、穩定期、康復期及院外隨訪階段實施,可保障護理措施的針對性,同時通過循序漸進的康復手段以促進患者預后康復[4-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腦脊液漏持續時間、顱內壓恢復正常時間、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腦脊液引流量低于對照組,提示體位管理聯合階段式康復護理有助于促進顱腦損傷合并腦脊液漏患者病情康復。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觀察組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體位管理聯合階段式康復護理對預防顱腦損傷合并腦脊液漏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具有積極作用。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出院1 個月后,觀察組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上肢、下肢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體位管理聯合階段式康復護理在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方面具有顯著效果,與李明[6]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體位管理聯合階段式康復護理可明顯促進顱腦損傷合并腦脊液漏患者病情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