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珍,董麗蘋,王興利
(登封市中醫院ICU,河南 登封 452470)
腦出血為腦血管系統常見的疾病,多見于老年人群[1]。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腦出血患者生存率明顯提升,但術后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加重家庭及社會負擔[2]。研究[3]表明,早期運動功能鍛煉有助于腦出血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改善其生活質量。多數腦出血患者欠缺對運動鍛煉的認知,依從性較差,因此常規康復運動鍛煉效果不佳,故需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計劃行為理論可對個體行為進行解釋及預測,并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及采取健康行為意愿[4]。研究[5]表明,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運動鍛煉可增強患者的運動依從性。基于此,本研究探討計劃行為理論指導的運動干預在腦出血患者術后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7 月至2022 年7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腦出血患者。納入標準:①影像學確診為腦出血,且首次發病;②術后神志清楚,可正常溝通。排除標準:①既往合并肢體功能障礙;②合并癲癇、癡呆等;③既往接受顱腦外科手術;④不能配合完成研究。按照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 例。觀察組男31 例、女19 例,年齡48~75 歲,平均年齡(61.86 ± 3.52)歲,病程(5.44 ± 1.43)年,出血量(35.24± 7.31)mL,BMI(22.67 ± 3.46)kg/m2,受教育年限(11.34 ±2.09)年。對照組男33 例、女17 例,年齡50~75 歲,平均年齡(62.74 ± 3.54)歲,病程(5.50 ± 1.48)年,出血量(36.02 ± 7.89)mL,BMI(22.95 ± 3.60)kg/m2,受教育年限(11.41 ± 2.1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生命體征檢測、病情觀察、飲食指導等;給予患者常規肢體功能鍛煉指導,根據其恢復情況安排,責任護士在床邊講解并示范,后患者自行鍛煉,護理人員查房時督促患者鍛煉。觀察組采用計劃行為理論指導的運動干預:(A)確定干預方案。①明確影響運動的因素,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探究影響腦出血患者運動的因素,提綱為:“您如何看待治療期間運動行為?您居家期間會進行運動鍛煉嗎?家庭成員對您的運動存在影響嗎?” 根據訪談結果結合文獻初步構建運動鍛煉方案。②通過專家對干預方案進行論證,整理專家建議,確定最終方案。(B)實施干預。①行為態度。干預目標為促使患者對運動形成正面評價,具體為:向患者介紹運動,使其初步了解運動鍛煉;講解運動鍛煉的必要性,幫助其樹立運動意識;告知患者運動注意事項,糾正患者對運動鍛煉的錯誤認知,保證其掌握安全的運動鍛煉技巧。②主觀規范。干預目標為增強患者的社會支持,具體為:護理人員解答患者的疑惑,給予個體化的運動指導;增強家屬對運動鍛煉的認知,提高家屬對運動的重視程度,增強家屬責任感,鼓勵家屬參與患者的運動管理;可邀請有運動鍛煉經歷的患者進行交流,分享經驗。③知覺行為控制。目標為減少運動鍛煉的阻礙,具體為:講解疾病治療知識,增強患者對疾病及治療的了解,正確認識疾病,防止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對運動的影響;為患者講解規范的運動鍛煉,可通過視頻進行講解,對于關鍵環節進行示范,保證患者可掌握。④行為意向。干預目標為增強患者的運動效能感,具體為:強化患者對運動的認知,建立微信群,定期向群內推送疾病及運動鍛煉知識,強化患者積極的運動態度;鼓勵患者運動鍛煉,囑咐其在微信群內上傳運動堅持情況。
1.3 觀察指標功能鍛煉依從性:完全依從:完全按照指導進行鍛煉;部分依從:部分按照指導動作進行鍛煉;不依從:偶爾鍛煉或不鍛煉。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6]從心理衛生、軀體功能、健康程度、情緒角色方面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分值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行t 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功能鍛煉依從性觀察組功能鍛煉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功能鍛煉依從性比較 [n(%)]
2.2 生活質量評分護理后,兩組的心理衛生、軀體功能、健康程度、情緒角色評分升高,觀察組的心理衛生、軀體功能、健康程度、情緒角色評分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計劃行為理論指導的運動干預方案可提高腦出血患者的功能鍛煉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功能鍛煉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常規護理僅為患者提供運動鍛煉技巧,未講解運動相關知識,而患者缺乏運動相關知識可對運動帶來的風險產生誤解或擴大,進而對運動鍛煉產生抵觸[7]。計劃行為理論指導的運動干預首先幫助患者明確運動鍛煉的重要性,使患者對運動鍛煉產生正確的認識,患者意識到規范的運動鍛煉對自身健康的積極作用時,其健康信念對運動鍛煉的依從性發揮促進作用,從心理層面提高患者運動鍛煉依從性[8]。運動干預方式根據患者自身特點進行調整,減少身體因素對運動的影響。同時增強對患者的社會支持,從多個維度增強患者的運動行為。
計劃行為理論指導的運動干預可提高腦出血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計劃行為理論指導的運動干預充分利用患者的家庭成員作用,可強化患者堅持運動的信心,規范化地堅持運動可增強患者身體機能,提高其自理能力[9];通過視頻指導患者進行肌肉放松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減輕緊張情緒;增強患者與同伴之間的交流及互相激勵,同時同伴教育可幫助患者疏導負性情緒,增強康復鍛煉的信心,激發其功能鍛煉積極性,進而主動實施功能鍛煉[10];檢查患者在微信群內上傳的功能鍛煉情況并給予糾正,使患者獲得正確指導,保證功能鍛煉效果,提高其日常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計劃行為理論指導的運動干預可提高腦出血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