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霞,呂雅婷
(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九〇醫院信陽院區 五官科,河南 信陽 464000)
頜骨骨折是五官科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多因外力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頜面部所致。由于頜骨骨折往往波及多個區域,故手術成為促進骨折復位、恢復頜骨原有生理功能的重要手段。然而,出于對手術療效的擔憂,多數頜骨骨折患者負性情緒嚴重,心理健康水平較差,故加強對此類患者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1]。共情護理是一種 “以人為本” 的新型護理模式,在抑郁癥、四肢骨折等患者護理中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團結協作的共情護理對頜骨骨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生存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70例頜骨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5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7 例;年齡28~64 歲,平均(45.64 ± 2.78)歲;受傷至入院時間0.5~10 h,平均(6.56 ± 1.35)h;致傷原因:交通事故28 例,高空墜落7 例;受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上22 例,初中及以下13 例。觀察組男30 例,女5 例;年齡27~66 歲,平均(45.71 ± 2.72)歲;受傷至入院時間1~12 h,平均(6.64± 1.29)h;致傷原因:交通事故26 例,高空墜落9 例;受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上20 例,初中及以下1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 >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頜骨骨折且為初診初治;②具有手術指征;③認知及精神功能良好;④了解本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年齡<18 歲;②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③合并全身或局部未經控制的感染灶;④終末期惡性腫瘤。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術前引導患者完成各項常規檢查,做好清創處理,妥善處理骨折部位污物及殘留血跡,評估患者手術耐受性并采用宣傳手冊、宣傳欄等開展健康宣教,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提供情感支持;術后及時告知患者手術結果,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指標變化,觀察其有無并發癥發生;指導患者攝食,不具備經口攝食條件者予以靜脈營養支持,恢復進食能力后改為經口攝食;主訴疼痛者予以靜脈自控鎮痛泵鎮痛、局部冰敷處理;術后早期敦促患者開展頜面部功能鍛煉,出院時詳細告知注意事項,不適時回院復查。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基于團結協作的共情護理:①組建專業性護理小組,以我科具有豐富護理經驗的1 名主管護師作為組長,6 名護師及護士作為組員,小組成員在對患者實施護理前均完成共情護理理念、方法、團結協作等方面內容的培訓。②圍繞避免頜骨骨折患者恐慌-忽視展開探討,強調共情在團隊協作中的正向作用,護理小組成員從協作的視角切入,完善共情的實施步驟、共享理念,對患者實施護理時主動融入共情理念并將經驗共享給其他組員。③提供護理服務時,小組成員耐心傾聽患者心聲,仔細回答其提出的問題,以角色互換形式站在患者立場考慮問題,感同身受地提供情感慰藉。④小組成員與患者接觸期間利用多棱鏡的移情和反移情心理各抒己見,正確掌握患者心理變化,并從生理、心理、精神、社會和文化方面提供護理服務。⑤小組成員以接力形式照護患者,使其從入院至出院的整個過程均得到關愛及心理疏導,在患者即將出院時與其共同總結護理成效,了解其感受并改正護理問題。
1.4 評價指標①心理健康水平。于護理前后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根據中國常模界值53 分,SAS 評分≥53 分為存在焦慮;根據中國常模界值50 分,SDS 評分≥50 分為存在抑郁;分值越高則患者焦慮、抑郁癥狀越嚴重。②生存質量。于護理前后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評定患者的生存質量,該量表包括生理(6 個條目)、心理(7個條目)、社會關系(3 個條目)、環境(8 個條目)四個維度,每個條目0~4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理健康水平護理后,兩組SAS、SDS 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SD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SDS 評分比較(,分)
注:與該組護理前比較,*P <0.05。
2.2 生存質量護理后,兩組的WHOQOL-BREF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WHOQOL-BREF 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WHOQOL-BREF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WHOQOL-BREF 評分比較(,分)
注:與該組護理前比較,*P <0.05。
頜骨骨折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可導致患者機體受到嚴重創傷,并給其心理帶來沉重打擊,誘發一系列心理問題[4]。因此,在對頜骨骨折患者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也需重視對患者的護理干預。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SAS 評分、SDS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WHOQOL-BREF 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提示基于團結協作的共情護理能夠有效提升頜骨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改善其生存質量。分析原因如下:共情護理的實質是要求護理人員在采取護理干預措施過程中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想法,并通過換位思考,理解其內心所想[5-6]。基于團結協作的共情護理通過團隊協作的方式為患者提供共情護理,護理小組成員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在護理工作中每位小組成員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根據積累的經驗解決患者某部分心理問題,相互協同下完成整個護理工作的“拼圖”,從而使患者的心理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頜骨骨折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但其心理問題并非某一個或者是某幾個護理人員就能夠解決的,需要借助團隊的力量加以化解。對頜骨骨折患者實施基于團結協作的共情護理,能夠使患者的心聲得到傾聽,內心得到理解,情感得到宣泄,思維得到引導,從而為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頜骨骨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其生存質量也隨之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綜上所述,基于團結協作的共情護理有助于提高頜骨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其生存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