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攝



小檔案
站 點:麗江古城
種 類: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位 置:云南省麗江市
關鍵詞:建筑、橋、木府、納西族、
東巴文、服裝、火把節等
麗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到今天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明清風格的瓦屋小樓、宛若江南的小橋流水、花草扶疏的墻角、披星戴月的納西姑娘、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獨特風情……共同組成了這個極具魅力的古城。
1997年12月4日,麗江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沒有城墻的古城
身為茶馬古道的商業重鎮,麗江古城沒有城墻,可以方便來自各地的馬幫在這里進行物資交易。不過,也有一個說法非常有趣——這是木氏土司為了避諱特意而為之。
洪武十五年(1382 年),納西族土司阿甲阿得率眾歸順、臣服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賜其家族“木”姓,封其為第一任麗江世襲土知府。因土司家族改為木姓,在麗江建筑城墻意為將“木”圍起來變為“困”字,為了避諱,古城便沒有修筑城墻。
木府風云
木府在古城麗江的西南隅,是古城的政治中心。在朝廷的支持下,木氏土司有序地官職承襲,保證了統治的延續和社會的安定團結,這讓麗江迅速地發展繁榮起來。
木氏土司重視教育和漢學,從中原請來文人夫子教授自家子弟,還請了醫生、畫師、開礦技術人才及其他工匠技藝人才來當地。他們在木府建了“萬卷樓”用來藏書,培養出了以木公、木增為代表的木氏文人。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明代文學家楊慎就是當時第八代土知府木公的詩友,他還將木公的詩文編為《雪山詩選》,并為之作序。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訪到麗江時,第十二任土知府土司木增請他在漢學上指教其子,徐霞客稱贊木氏土司云:“世著風雅,交滿天下,征文者,投詩者,購書者,以神交定盟者,嚶鳴相合,聲氣往來,共中原之旗鼓。”
麗江的木氏土司,經元、明、清三朝,傳世22代,共470年。
天雨流芳
“天雨流芳”一詞,漢納兩語,一音雙意,這四個意境唯美的漢字寫在麗江木府旁的一座牌坊上,其納西語意為“讀書去吧”。
這四個字巧妙地結合了兩種語言,達成了“一音雙意”的效果,令今人為古人的創意拍案叫絕。
小橋流水
麗江古城依山跨水而建,小城中水網密集,水隨路走,街依水筑。玉河水系上有354 座橋梁,基本建于明清時期,有廊橋、石拱橋、石板橋、木板橋等。大石橋為古城眾橋之首,因從橋下河面可看到玉龍雪山倒影,因此又名“映雪橋”。
麗江居民創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頭塘飲用、二塘洗菜、三塘洗衣,在當時可以稱得上衛生又講究。豐富的水資源可以讓居民們奢侈地以水洗街——只要放閘堵河,清澈的水就能漫過石板路,順勢下泄就能把街面沖刷干凈。
屋頂上的瓦貓
如果你登上二樓遠眺,可以見到遠處的雪山,也能看到魚鱗般的青瓦屋頂。如果你足夠細心,還能看到可愛的瓦貓。這些張大嘴巴、又兇又萌的鎮宅瓦貓,有著“招財進寶、鎮宅、避兇、趨吉”的寓意。
象形文字
麗江一帶流傳著一種象形文字——東巴文。它是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象形文字的奇妙之處在于,就算你之前從未學習過它,也能大體猜出它的意思。山字像山,水字像水,牛字像牛,羊字像羊。
由東巴文寫成的東巴經古籍是古代納西族的“百科全書”,對研究納西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披星戴月
納西族女子在古城中隨處可見,她們穿著長過膝蓋的大褂,腰系百褶圍腰,下著長褲,肩披白色的披肩。這種披肩由羊皮縫制而成,披肩上有兩條白布帶,在勞動時她們會將兩條白布帶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緊,看上去猶如七星捧月,因此被稱為“披星戴月”。勤勞的納西族女子們日夜操勞,負擔了族內很多的生產和家務勞動,十分令人敬佩。
火把節
火把節是納西族最有名的傳統節慶之一,于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至二十七舉行。在節日里,納西族群眾白天斗牛、摔跤、對唱民歌,夜里家家點燃火把,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樣描述:“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