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俊

作為共和國裝備制造業的“長子”,中國一重始終堅守發展壯大民族裝備工業,維護國防安全、科技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初心使命,堅定挺起民族工業脊梁,助推我國“必需”重型裝備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努力為構建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加速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推動民族工業發展奮發進取、不斷超越。
中國一重始終把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提升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水平放在重要位置,持續努力為鋼鐵、電力、能源、汽車、礦山、石化、交通運輸等行業提供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為國家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設提供關鍵成套設備和基礎材料保障,發揮工業母機戰略支撐作用,有力有效踐行初心使命。
做精做強主責主業。70年來,中國一重沖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第一線,累計開發研制新產品421項,填補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475項,為各行業提供機器產品近600萬噸,創造了數百項第一,成長為中國核島裝備的領導者、國際先進的核島設備供應商和服務商,世界煉油用加氫反應器的最大供貨商,國內最大的冶金企業全流程設備供應商。近年來,制造的世界單體產量最大、產品寬幅最大的不銹鋼熱連軋生產線投入現代產業建設,世界單臺重量最大的3025噸級漿態床鍛焊加氫反應器支撐我國超大噸位石化裝備制造技術再次領跑國際,世界最大異形加氫筒體鍛件刷新三項世界紀錄。中國一重冶金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近80%,核電反應堆壓力容器、千噸級以上鍛焊加氫反應器等產品市場占有率始終保持在60%以上。
落實國家戰略部署。聚焦滿足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承擔了全部“華龍一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制造任務,三代核電核島及常規島大型鍛件實現全部國產化,大型石化容器研制技術、能力居于世界領導者水平,高端冶金成套裝備研發水平達到世界領先、實現自主可控。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扎實開展鎳鐵等有色金屬冶煉、加工等業務,有力保障國內鎳資源供應。加快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全鏈條發展陸上風電產業,完善覆蓋技術研發、裝備制造、風場建設、運維服務等全產業鏈業務。
服務國家區域發展。依托黑龍江及東北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綠色冷鏈裝備及物流、智能農機裝備、風電集成開發等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地企融合業務,成功研制9.6米新型冷藏車樣車,大馬力電傳動拖拉機首臺樣機試車成功。同時,堅定擎起高端裝備產業鏈“鏈長”責任擔當,積極構建產業協同發展平臺,著力將地方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市場競爭優勢,在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中發揮中央企業經濟發展“穩定器”“壓艙石”作用。
中國一重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打破國家“卡脖子”技術難題,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行業高質量發展蓄足后勁,加速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和新興戰略產業培育,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強化科研攻關。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一重路徑”,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掌握更多“殺手锏”技術,儲備若干前沿技術,堅決把承擔的國家重大項目、科技重大專項、“央企攻堅工程”任務高標準完成好,努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一重先后攻堅完成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常規島整鍛低壓轉子國產化等181項關鍵核心技術,再創5項世界第一,集聚了挺起民族工業脊梁的底氣,有力彰顯了“中國制造業第一重地”的硬核擔當。
完善創新生態。鞏固深化產學研合作,優化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扎實推進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創新人才工程、科技體制改革等重點工作。強化創新主體培育,優化科技企業梯隊,健全以績效為導向的科技資源配置機制,系統實施“揭榜掛帥”“軍令狀”制度以及技術、研發人員項目分紅和超額利潤分享中長期激勵機制,形成了更高服務水平、更高決策水平、更高創新水平的科技創新治理格局,實現更多“從0到1”的首創。
加快人才培養。深入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制定一重高端人才分布圖,研究高層次領軍人才引進培養計劃,全面落實《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才工作的指導意見》,及時出臺人才政策升級版,持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改進人才評價機制、創新人才流動機制、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廣泛吸引培養造就更多更高質量的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全面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生態,集聚更多“千里馬”在中央企業創新創業和高質量發展中競相奔騰。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強盛的國家和民族。”中國一重堅持抓牢抓實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穩中求進、以進求變,縱深推進企業加快發展、趕超發展、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以紅色一重為統領,創新一重、質量一重、效益一重、安全一重、品牌一重、幸福一重共同發展的“七個新一重”,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產業集團。
推進布局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增強企業核心功能,構建差異化發展優勢,驅動核心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綠色化提升,心無旁騖地把主責主業做專做精做強,努力打造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有核心競爭力的“拳頭產品”,鞏固中國一重傳統產業優勢地位。同時,聚焦產業高端化,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提升“補鏈、強鏈、固鏈”能力,加速現代產業鏈建設,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著力。
加速新興戰略產業快速發展。深化央地融合,拓展合作領域,建立央地合作的良好機制,高質量發展地企融合新業務,構建完善“小核心、大平臺、輕資產、精協作、聚人才”的靈活協作機制。依托裝備制造優勢,強化高端裝備現代產業鏈建設,積極打造龍江高端裝備制造服務基地。最大化發揮區位優勢,高質量發展好風電裝備、農機裝備、綠色冷鏈裝備、石油關鍵裝備,延伸風電設備制造上下游產業鏈,建設整機及核心部件等風電裝備全產業鏈制造能力和風場運營維護能力。
持續增強創新“第一動力”。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加快建設設計研發平臺、制造基地技術轉化平臺、戰略協作研發平臺、協同客戶應用技術服務平臺“四大平臺”,打造“四個創新聯合體”,完善“4461”全員全方位科技創新動力機制,打造創新型企業,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源源不斷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落實《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要求,聚焦工業關鍵領域、產業鏈關鍵環節,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大力推進潔凈鋼平臺建設,有序開展5G 專網和高精度定位系統數字化改造,推進數字化設計工藝一體化平臺建設、主營業務系統優化升級及運維服務、數字化車間布局,強化數字賦能傳統產業升級。
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格局、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中國一重將堅定不移把高質量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產業集團,在中國式現代化偉大進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編輯/王盈 統籌/高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