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利峰 張巖巖 張恩澤 高彤
截至今春,遼河儲氣庫群已經累計將超過90億立方米天然氣輸送至千家萬戶。
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工程、中國石油在全國建設的六大儲氣中心之一,遼河儲氣庫群建設速度領跑全國,持續刷新建設和調峰紀錄。2022年,庫群日注氣能力突破3000萬立方米、全國第一,日采氣能力達到3530萬立方米,調峰能力兩年翻一番。
按照“十四五”規劃,2025年,遼河儲氣庫群工作氣量將達到52億立方米;到2035年,將突破115億立方米,建成全國最大的儲氣庫群。屆時,遼河儲氣庫群將成為我國東北地區最大的天然氣地下儲備中心。
積極探索快速推進“百億方氣庫建設”遼河模式,創造享譽行業內外的“遼河速度”,為全面振興攢足“底氣”——大國重“氣”,遼河有擔當。
2022年10月24日,遼河儲氣庫群圓滿完成第九輪注氣任務,注氣量累計達32.06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首次成為中國儲氣庫中注氣量最大的儲氣庫,總注氣量占中國石油儲氣庫注氣量五分之一。
回望2010年,由于季節供需矛盾突出,作為重要調峰手段的儲氣庫開始進入“補短板”加速跑時期。
國內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商——中國石油率先啟動了國內首批大型儲氣庫建設,遼河油田雙6儲氣庫便是其中之一。從項目正式落地到建成投產,雙6儲氣庫建設一共歷時4年之久。
此后,遼河儲氣庫群迅速發展,完成了7座儲氣庫的規劃,建成2座,形成了工作氣量超30億立方米。與此同時,國內油氣田企業也都在加速儲氣設施建設,僅中國石油已投運的儲氣庫就達到了26座。
進入新時代,經過十余年的積累,遼河已在地質氣藏、鉆采工程、地面工程等方面形成了全國領先的核心技術,建立了高效的管理體制,培育了優秀的儲氣庫運營隊伍,做好了高質量加快發展的各項準備。然而,在全國儲氣庫建設百舸爭流的新形勢下,要想落實好國家和集團公司儲氣能力建設要求,提質增效成為擺在遼河面前的必然之路。
“雖然國家已下大力氣推進調峰保供能力建設,但目前儲氣設施不足仍是天然氣產業鏈的明顯短板”,有關專家表示,儲氣庫發展長遠看仍處于黃金期。
今年是遼河儲氣庫群基本完成地面主體工程、建設百億立方米庫容的關鍵一年,油田公司將搶抓遼寧省加強能源儲備基地和通道建設重大契機,堅持“前期評價一批、開工建設一批、達容上產一批”,力爭“早開工、早投產、早供氣”,建庫力度全面提升。
當前,油田公司的任務是加快在建工程進度,重點抓好雙臺子儲氣庫群地面管線建設、新注采井及馬19儲氣庫先導試驗工程建設等工作,并持續開展龍氣5儲氣庫研究工作,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完成。同時,油田公司還要積極學習天然氣板塊兄弟單位站場建設經驗,新庫建設強化推進標準化設計和模塊化建設,加強氣藏、鉆完井、地面系統一體化攻關。
著眼當下及更長遠,庫群建設面臨的挑戰依然很多。
遼河油田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對地面工程提出了嚴苛要求;一批關鍵技術亟待進一步突破,例如在建庫與采油協同、雷61儲氣庫達容達產、馬19儲氣庫排水建庫、黃金帶儲氣庫多層系協同建庫等;利用瀕臨廢棄的油氣藏建庫,老井封堵、復雜井處理高成本、高難度更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半個世紀以來,遼河人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和毅力刻苦攻關,鑄就了“世界稠油看中國,中國稠油看遼河”的奇跡。如今,遼河人更有信心和能力,以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勇氣和魄力,擔當全國儲氣庫建設的領跑者。
去冬今春,歷經七輪采氣,總累計采氣量突破90億立方米。遼河儲氣庫群以優異的管理表現,保障了每年天然氣季節性調峰任務的完成。
按照規劃,“十四五”末,遼河油田儲氣庫群工作氣量將達到52億立方米;到2035年,突破115億立方米,建成全國最大的儲氣庫群。
“能力越大,代表著責任越大,對高效率保供的要求也就更高”,儲氣庫公司常務副經理汪生平介紹,經歷多輪實踐優化、再實踐再優化,庫群注采氣運行方式已經較為完備,實現了一庫一案、一輪一案,并建立了實時根據市場需求和新庫建設作出調整優化的工作機制。注采轉換期由過去25天壓降到11天,以及成功應對 2020年2月采氣期臨時轉應急注氣的突發考驗,遼河的保供水平有目共睹。
此時此刻,遼河人卻清醒地認識到,與氣庫相適應的管理模式必須加快建立。
一方面,庫群“急速擴張式”發展形成的強大創效能力,有力支撐了油田改革發展和人力資源結構調整,但建章立制等工作一直處于相對欠缺的狀態。遼河天生欠缺天然氣站場的管理經驗,采油單位的管理制度也并不能完全適用于庫群運行發展。
另一方面,2021年,油田公司開展隱患整改工程,雖及時消除和化解了雙6儲氣庫投產8年來各種隱患和問題,但隨著設備老化和損耗逐年加大,未來設備故障問題將暴露得更加頻繁。同時,雙臺子儲氣庫群與馬19儲氣庫先導試驗工程等新庫建設,帶來的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也對人員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安全生產壓力加碼。
對此,油田公司審時度勢,突出加快數字化、智能化建設進程,全覆蓋推進自動采集、電子巡檢、遠程監管,加快儲氣庫數據中心及調控中心建設,通過數據采集、存儲、分析的自動化,全面提高自動控制水平,不斷提升儲氣庫運行效率,降低管理及安全風險。
同時,面對從100多人急增至近600人的員工總量,儲氣庫公司全面制定了三年培訓規劃,分類、分批加快技術骨干培養和干部員工綜合素質提升;并以“管理提升年”行動為契機,推動基礎管理上臺階,促進管理水平與庫群的體量規模、創效能力相匹配。
令人欣喜的是,在國內第一方陣大型儲氣庫壓縮機仍需要第三方啟停時,遼河儲氣庫群已基本實現了重點設備的自主管理和維護。但是,與西南油氣田相國寺儲氣庫相比,遼河儲氣庫群在組織構架、考核機制、人員結構等方面仍然存在著一定不足。
持續提升儲氣庫管理能力和水平絕不能吃老本,必須要謀突破、立新規。遼河儲氣庫開始著力提升庫群管理的適應性、創新性,深入探索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效管理模式。
為了進一步響應國家天然氣市場化改革要求,提高基礎設施公平開放程度,充分發揮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儲氣庫等基礎設施的綜合儲氣調峰能力,服務行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去年3月22日,國家管網集團發布了今年文23儲氣庫庫容量競價交易公告。
公告一出,就引發遼河儲氣庫人的普遍關注。
緊接著,同年4月21日,國家管網集團文23儲氣庫容量招標交易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上線,成交量1億立方米(單邊),服務周期為1年,賣方為國家管網集團中原儲氣庫有限責任公司,買方為上海燃氣有限公司。
這是我國儲氣庫容開放第一單,也是國家管網集團自成立以來,首次通過公開交易平臺以市場化方式進行基礎設施能力分配。
“儲氣庫容量交易是油氣基礎設施向社會公平開放邁出的重要一步,可以為儲氣設施服務價格的形成機制探索一條新路子。但是當前交易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具體到操作層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有關專家表示。
把目光轉回遼河,2021年,在儲氣庫業務的強勢助力下,油田上市與未上市業務實現“雙盈利”,為2008年重組整合以來首次全面盈利。
然而,一個突出問題始終制約著遼河儲氣庫人前行的腳步——庫群主要收入來自每年的一注一采,但注采氣量及每方氣的價格制定權卻均不在遼河。此外,隨著設備折舊費的持續上升,部分設備老化維修費用逐年增加,盈利空間存在大幅縮水的風險。
如何打破“注采費模式”的局限,持續完善效益運營結構和體系,文23儲氣庫的掛牌交易,可以說有著重要的戰略借鑒意義。
遼河油田儲氣庫公司總會計師李永鶴表示,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遼河儲氣庫群盈利來源,主要還是依托于儲氣庫快速建成投產、庫容和工作氣量的提升,但市場化運營是儲氣庫未來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一是遼河儲氣庫群位于遼河三角洲地帶,毗鄰秦沈線、大沈線、中俄東線三大國家級天然氣管道,氣源充足;二是其北臨東北老工業區,南接京津冀天然氣主要消費區,市場需求量大;三是和LNG相比,儲氣庫的價格也更具競爭力。這些都為遼河儲氣庫群的市場化運營提供了優勢條件。
提高天然氣儲氣能力一直被視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工作,特別是在2017年冬季“氣荒”發生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文件對供氣企業、城燃企業、地方政府分別提出了銷售量10%、用氣量5%、3天需求量的儲氣能力要求。
雖然,在短期內,遼河儲氣庫群保供的“政治任務”較重,庫容“掛牌交易”可能無法實現,但只要中國石油完成國家要求的儲氣能力指標后,庫群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
善弈者謀勢,善治者謀全局。
“十四五”期間,油田公司儲氣庫建設將全面提速,在有效穩固創效基本盤的同時,加快探索、創新形成市場化、多元化運營模式的工作進程。今年,與國家管網公司、盤錦市組建合資公司工作正在推進,儲氣庫業務也將隨之得到優化調整,以求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
在這一戰略舉措之下,遼河儲氣庫群不僅可以“立足東三省、保障京津冀”,發展清潔能源供應市場,還可借助國家管網“搭船出海”,憑借價格優勢,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經濟區,開辟效益運營新領域。
山高愈前行,夢好起宏圖!實現“百億方氣庫”的藍色夢想,遼河人“氣場全開”,腳步越來越堅實而篤定。
編輯/溫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