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衛東|全國人大代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
“港口是經濟的晴雨表。現在,全球前十大港口中,有八個在中國,我們在港口能力、效率、自動化等諸多領域都領跑全球。作為一名港口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成衛東介紹說,天津港取得了一批首創性、標志性的世界一流港口建設成果。比如,2021年10月17日,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在天津港正式投產運營。十幾個人操控的智能系統,就能輕松指揮百余臺無人駕駛大型機械設備同時作業。這其中,最亮眼的就是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而他,正是這些智能機器人的“師傅”。作為首批港口行業AI訓練師,他把多年研究的駕駛技巧和操作方法編入程序寫成指令,讓這些機器人“徒弟”依靠5G、北斗等自主技術,安全高效地完成運輸任務。當前,在天津港,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已實現L4級無人駕駛,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單增海|全國人大代表,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近30年投身這個行當,我深刻地感受到科技創新就要摒棄幻想,闖出自強路。大國重器就要頂天立地,挺起‘硬脊梁。”單增海表示。
超級移動式起重機,被認為是工程機械中技術最為復雜、研發難度最大的產品之一。單增海團隊經過十年努力,先后攻克行業公認的7大項關鍵技術,完全具備了千噸級起重機的自主研發和制造能力。“大國重器就是要勇于擔當、頂天立地,為民族起重、為國家舉力。”
“5年來,我們把全地面起重機最大起重能力從1200噸提高到2600噸,其所安裝風機的高度從100米提高到160米,風電機組的安裝功率從2.5兆瓦提高到8.5兆瓦,在全球唯一實現了陸上風機吊裝工況的全面覆蓋。5年來,我們先后研發了全球最大噸位的1.5萬噸最大塔機,700噸液壓挖掘機等一系列國產首臺套重大裝備。”單增海介紹道。
孫澤洲|全國人大代表,航天五院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天問一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
孫澤洲分享了廣大航天人是怎樣把一個個航天夢變成現實的故事。
“月球和火星探測,我國起步晚,需要向先行者、先進者學習,但絕不是亦步亦趨地效仿別人,更需要把握時代科技發展規律,敢于創新、敢為人先”,孫澤洲介紹,嫦娥三號突破了著陸自主避障技術和月夜生存技術,月球著陸從此不再是盲降,探測器也可以在月面工作更長時間,獲得更多科學探測數據。嫦娥三號在月面工作了九年,是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航天器。
“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月球,對于我們來說是‘月球已近、火星尚遠,2021年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則是‘火星已近、夢想尚遠”,孫澤洲表示,未來,我們將繼續向浩瀚宇宙進發,為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和航天強國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唐長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型號總設計師
今年是大型運輸機運- 20飛機首飛的第10年,“我親歷運- 20飛機的研制、5年首飛、8年交付使用,有國外的同行問這樣的奇跡是怎么做出來的?”唐長紅說,運- 20飛機的奇跡密碼就在于“自立自強、自主創新”。
“我們想爭一口氣,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想用就有,想干就能。在打造大國重器的征程上,我們的探索不會停止,航空報國、不負重托。”唐長紅介紹,10年來,從科研試飛到服役,運- 20經歷了一系列嚴格考核和特別任務,從抗疫救災到國際人道主義援助,它的腳步遍布我國大江南北,遠赴亞洲、歐洲、大洋洲,提升了國人志氣、彰顯了中國力量。
編輯/溫碧琳 統籌/高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