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玉心

吃飯,不單單是為了填飽肚子,也是為了通過進食,補充向前奔跑的力量,感受生活的人間情味。認真對待一粥一飯,是對生活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北漂夫妻楊哥和小妮分享的日常生活視頻,引發了幾十萬粉絲的關注。在視頻中,他們除了分享工作,更多的是在廚房中的燒蒸烹煮,即便日子很平淡,他們也盡力過好每一天。
幾張土豆餅,一碗雞蛋羹,一盤水果,便開啟了元氣滿滿的一天。下班后,他們也會去逛逛菜市場,無論是蘿卜青菜,還是雞鴨魚肉,在他們的用心制作下,都變成了一道道精致的美食。
小妮烹飪的菜肴,楊哥會邊吃邊稱贊她的手藝;而楊哥也會做小妮愛吃的紅燒肉,色香味俱全。即便是一個人,也不會在飯食上湊合,而是鉆進廚房,用美味的食物去驅趕一天的疲憊。
一日三餐,看似簡單,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對自己都很“刻薄”。要么因為忙碌,饑一頓飽一頓;要么心情不好,隨便應付幾口;要么一邊吃飯,一邊追劇刷手機。殊不知,吃飯,是為了生活;好好吃飯,是為了自己。不慌不忙地吃好每頓飯,才有力氣去對抗生活的難題。
記得《一人食》中有句話:“我認為擅長做飯的人,也一定是會安排生活的人。”熱愛生活的人,每頓飯都不會將就馬虎,他們規律飲食,葷素搭配,從不虧待自己的身體。
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中,分享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人在追求心儀的另一半時,總是缺少耐心,巴不得按下快進鍵,見了幾面,就希望對方把自己交付于你或者步入婚姻殿堂。”
卻忘了,言語上的虛實,感情中的真假,都需要時間的考驗,進展太快的關系,很難經得起歲月的推敲。
海誓山盟,抵不過情感的平淡蒼白;花前月下,經不住生活的柴米油鹽。慢一點的相遇,比迫不及待地在一起,更能長久持遠。
巴金與夫人蕭珊的愛情,讓無數后輩羨慕不已。
32歲那年,巴金因為長篇小說《家》名揚四海,經常會收到讀者的來信,一封落款“一個十幾歲的女孩”的來信,引起了巴金的注意。
這個女孩就是蕭珊。
書信往來半年之久,二人相約見了面,沒想到見面后,兩人連半分尷尬和生疏都沒有。相見后,兩人的通信更加頻繁,蕭珊也從最初的崇拜升華為愛了。但是巴金由于年紀比較大,害怕耽誤了她,遲遲不敢回應。
兩人關系的破冰,從蕭珊被家里安排“訂婚”開始。蕭珊希望巴金同她共同對抗這場“訂婚”,沒想到,巴金卻說:“這件事由你自己考慮決定。”
同時還向她解釋道:“你還不成熟,意氣用事,可能會悔恨終生,如果你有主見了,還愿意要我這個老頭子,那我們就生活在一起。”
這樣的告白,讓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相戀8年后,兩人共結連理,往后40年,彼此相敬如賓,相攜相持。
若是遇到與自己雙向奔赴的人,多花點時間去了解彼此的習慣、工作、家庭;多花點精力去聊天、看電影、旅行。在時光的流轉中,慢慢熟識;在歲月的磨合下,靠近彼此。
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獲得金像獎后,這部電影的攝影師鄧璐,也跟著火了起來。
她是中國唯一一位扛斯坦尼康穩定器的女攝像師。
因為斯坦尼康穩定器拍出來的鏡頭,視覺沖擊力強且富有動感,但是重量有六七十斤,一般很少有女孩用它。
鄧璐的花絮剪輯火了以后,得到了很多網友的夸贊,但其背后的辛酸努力,卻鮮有人知。
為了能夠扛起斯坦尼康,鄧璐瘋狂健身,增肌減脂。在夏天,她被機器捂得滿身都是濕疹,半夜又痛又癢,不能翻身,難受得直掉眼淚。還有一次,在拍攝的途中遇到大風,樓頂上的招牌掉下來,落到她臉上。她沒能及時控制身體,往地上滾去。這一摔,衣服上糊滿了泥土和血,臀部的韌帶也拉傷了。但是她始終保持對攝影的喜愛,她相信,只要堅持到底,終會成功。
從在劇組里當助理被人罵“這不是你女孩子動的東西”,到自己攢錢買第一臺機器,再到有資格背百萬元級別的斯坦尼康,鄧璐用了漫長的14年。因為足夠努力,她成了獲獎影片的攝影師;因為足夠優秀,陳凱歌導演夸贊她拍的鏡頭像詩一樣美。
你對生活的熱情高度,決定了生活的精彩程度。對生活失去熱情的人,就好比車輛沒有油一樣,動力不足,自然無法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