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標

您了解俄烏沖突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嗎?透過俄烏沖突,您又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2023年2月24日,俄烏沖突一周年。
這一年中,從戰端初起的俄軍閃擊基輔,到戰中俄烏雙方線上線下的多次談判,眾多國際組織和正義之士希望戰事早日結束,都在積極斡旋,努力再給和平以機會。
然而,在這背后,卻有一股力量,似乎總是不希望和平到來。過去一年間,每每俄烏準備就達成和平協議坐到談判桌前時,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總是很準時地出現,“拱火澆油”,干涉進程。一年間,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在不斷升級對俄各項制裁的同時,對烏提供巨額軍事援助。據統計,提供的武器裝備包括700輛坦克、數以千計的裝甲車、1000門火炮、200多萬發炮彈、50多套遠程火炮以及反艦和防空系統等。僅美國一家,軍事援助額累計已超過500億美元。
2023年2月20日,就在俄烏沖突即將迎來一周年的時間節點,美國總統拜登突訪烏克蘭,宣布美國將向烏克蘭提供包括海馬斯多管火箭炮和“標槍”反坦克導彈系統彈藥在內的價值5億美元的新的一攬子軍事援助,并喊話西方國家加大對烏武器援助,升級對俄各項制裁。一些西方政客也借機赴基輔展開又一輪“政治表演秀”,就連原本作為永久中立國的芬蘭,自從2022年7月5日北約30個成員國代表簽署芬蘭和瑞典加入條約的議定書后,也變得異常活躍。2023年3月10日,芬蘭總理桑娜·馬林一年內第二次到訪烏克蘭,宣布計劃為烏克蘭提供13項武器援助,總價值約為7.5億歐元。
早在2022年8月24日,在俄烏沖突半年之即,《華盛頓郵報》曾撰文評論道:“俄烏沖突過去半年,世界站在刀刃上”,“我們仍然覺得這只是一個序幕”。當時,有很多人認為這個觀點過于悲觀。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之所依所盼。這一年中,希望戰事結束的人不在少數。但當下觀之,這一切的努力,或許在拜登到達基輔“督戰”那一刻起,就已基本被抹殺。有專家評論道,這可能成為沖突升級的又一起點,和平曙光似乎正愈發黯淡,漫長的危機或將真的成為現實。對此,一些觀察人士分析,烏克蘭危機的持續,符合美國鞏固霸權的戰略。長期來看,利用烏克蘭最大程度削弱俄羅斯在后蘇聯空間的影響力,同時借機切斷歐俄經濟、能源、科技等聯系,重新激活北約,深度控制歐洲,可能是美國要下的更大一盤棋。只要美國“以烏制俄”“以俄控歐”政策繼續,烏克蘭危機就難現和平曙光。
事實勝過雄辯。關于俄烏沖突的本質,如果說沖突爆發伊始,輿論場中還眾聲嘈雜、莫衷一是。今天,人們已經徹底看清了,烏克蘭問題的確有著復雜的歷史經緯,但人為因素才是推動危機升級的關鍵變量。俄烏沖突不是鄰里摩擦,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保守勢力與新興大國俄羅斯的國運比拼,屬于美國策劃點燃,英歐日等卷入,俄被迫反擊的代理人戰爭。甚至有評論說,美國才是這場戰爭的幕后推手、當今世界的禍亂之源。
歷史是一本教科書。翻開美國建國史,雖然只有不到250年的時間,卻有230多年在發動軍事行為。有資料統計,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01年,世界上153個地區共發生了248次武裝沖突,這其中,直接由美國發起的,竟高達201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沖突無一例外都是在美國本土以外發生的。阿富汗、伊拉克、索馬里、敘利亞、烏克蘭……美國儼然成了戰爭策源地、禍亂輸出機,全世界都在為亂局埋單。
俄烏沖突是21世紀歐洲規模最大的軍事沖突,其影響不局限于俄烏兩國,戰火帶來的危機彌漫到整個世界,加劇了逆全球化和陣營分化的趨勢,助推了全球的地緣政治集團對抗,加上人類尚未走出的新冠疫情、高通脹和自然災害,溢出效應波及全球。毫不夸張地說,俄烏沖突正劇烈沖擊世界和平發展的大趨勢,世界安全形勢正變得越來越脆弱和敏感。對此,資深經濟學家、著名的悲觀主義者努里埃爾·魯比尼在其最近出版的《超級威脅》一書中談到,未來十年,世界經濟將面臨從空前的債務混亂到全球氣候異常等一系列相互影響的危機帶來的威脅;經濟史學家亞當·圖茲在發表于2022年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則宣布“多重危機”時代到來,并警告稱地緣政治危機加上全球生態崩潰帶來的威脅只是開端,“如今我們如履薄冰,未來只會變得更加不穩定,更讓人神經緊繃”。
或許以上觀點都是專家的預測。但肉眼可見的是,美西方對俄羅斯一輪又一輪的極限制裁最終引發了全球性的通貨膨脹、能源危機和嚴重的糧食危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采取各種手段圍剿俄羅斯的同時,加速對中國展開“激烈競爭”,不斷制造新的戰爭或經濟“陷阱”;俄烏沖突升級“激活”了北約,美國主導下的北約一邊繼續北擴,一邊借機染指亞太,北約全球化進程持續推進。
2022年6月29日,北約馬德里峰會通過《北約2022戰略概念》,發布了“塑敵”“強軍”“北擴”“東進”等未來10年的北約新戰略概念。“塑敵”直接將俄羅斯稱為“最大且直接的威脅”,還妄稱中國對北約構成“系統性挑戰”;“強軍”提出未來要將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從目前的4萬人增加到30萬人;“北擴”提出將北約成員國由現在的30個擴容到32個,加緊推進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東進”意欲將北約的影響范圍擴展到印太地區。北約“戰略概念”充斥對抗、零和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北擴”意味著歐洲大陸出現了“歷史性重組”,勢必加劇與俄羅斯的對立;“東進”妄圖拉攏日韓等國打造“亞太版北約”,將在印太地區點燃更多沖突、制造更多對抗。
2023年1月8日,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技術少將、教授孟祥青在《光明日報》撰文分析2022年世界安全形勢與軍事競爭特點,可謂為俄烏沖突升級所引發的變局作出了很好的詮釋:世界百年變局與烏克蘭危機疊加,牽動全球安全格局加速演進;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影響,兩大威脅同步上升同頻共振導致地區動蕩加劇;大國博弈、集團對抗明顯升級,“亞冷戰”格局初顯端倪;“三霸”(霸權、霸道、霸凌)威脅上升,“四大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安全問題的聯動性、跨國性、多樣性更加突出;臺海局勢緊張,我國周邊安全環境中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未來5到10年,一些對現行國際規則顛覆和破壞的行為必將導致存量矛盾疊加增量矛盾,俄烏沖突衍生風險的“蝴蝶效應”必將加速國際局勢的大震蕩、大分化、大重組、大演進,生物戰、網絡戰、認知戰、金融戰、太空戰等非傳統戰爭形態的陰影將逐漸籠罩全球,新的世界性戰爭風險將越來越高。
美國精心編造的謊言就算再完美,但終究經不起時間檢驗。俄烏沖突的升級,徹底撕去了美國的偽裝,其獨霸世界的野心昭然若揭,美國正將世界拖入深淵。面對世界紛擾和攪局之手,國際環境將更加復雜、更多競爭、更不可預測。如此情境下,各國應該如何行動,我們應該怎么辦?
他們說不會向東移動一寸。結果怎么樣?我們被騙了。他們厚顏無恥地欺騙了我們。北約東擴了五次。 ——普京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法·仁本》
你想和平嗎?那么你就準備戰爭吧!—— 克勞塞維茨
這是拿到《假如戰爭來敲門》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幾句話。
或許,這也是俄烏沖突一周年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啟示。
《假如戰爭來敲門》一書著眼俄烏沖突引發的熱點話題和國防熱,緊扣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全軍開訓動員令中所強調的“緊盯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通過“歷史之眼”“戰爭之變”“科技之光”“武器之王”“他山之鑒”“發展之問”六個篇章探討了世界格局、未來戰爭形態以及科技、武器的發展,主張擦亮歷史之眼,認清形勢,提升認識,不斷強化憂患意識;透視戰爭、科技、武器之變,拓寬戰爭視野,把住信息化戰爭脈搏,找準備戰“基點”;借鑒他山之石,激發頭腦風暴,樹立以劣勝優、敢打必勝的信心;發出發展之問,瞄準打贏,聚焦備戰,問計于民、問計于軍,匯聚眾智,共謀良策。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全民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民國防教育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我們的軍隊是人民軍隊,我們的國防是全民國防。”如果說國防是民族生存之道,那么國防觀念就是民族生存之魂。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思想的防線是一個國家最廉價和最有效的國防。”軍隊是要準備打仗的。但準備戰爭、打贏戰爭,不僅僅只是軍人的事。一場戰爭,表面上看是兩軍對壘,實則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是國民精神、國民素養的比拼。強大的國防要靠一個個具體的人來支撐。只有全民族具有強烈的國防意識,我們才能筑牢國防安全的堅實砥柱。《假如戰爭來敲門》為讀者強化國防觀念、拓展戰略思維打開了一扇窗。相信深讀、細讀,也能讓讀者對萬眾一心共筑強國夢、強軍夢有所啟迪、有所感悟。
關于《前言》。全書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對法國實施“閃擊戰”時法軍司令甘末林與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對話說起。“數量不如人家,裝備不如人家,辦法不如人家。”這“三個不如”,是甘末林認為法軍之所以失敗的原因。
歷史是一面鏡子。當年甘末林作出的“三個不如”的結論,是法軍軍事理論滯后于戰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在當時機械化戰爭形態已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法軍仍沉迷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功經驗,致使軍事理論嚴重滯后,并最終導致敗軍亡國的命運。戰爭從來都是智者之間的較量,戰爭優勢是準備出來的。打仗靠“準備”,但關鍵要備“準”。那么,21 世紀的今天,假如戰爭來敲門,我們是否已做好準備?
關于《第一章 歷史之眼》。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20 世紀是一個波瀾壯闊的世紀。在這個以和平發展為主題的時代,政治、經濟、科技“三駕馬車”與戰爭相互交織,以美蘇爭霸為主線,上演了一個個影響 20 世紀甚至可能波及今后很長一個時期的“大事件”。站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以審視的眼光去重溫這段歷史,或許能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啟示。
該章深度解析了《北約之成立——“冷戰怪胎”出籠記》《華約之解體——冷戰時期的“產兒”》《東歐之巨變—— 20 世紀的“政治大地震”》《恐怖之威脅——永無休止的地下戰爭》《網絡之侵襲—— 21 世紀的信息恐怖戰》《疫情之禍患——疾病導演無聲戰爭》《傭軍之“賣命”——戰爭與死亡的掮客》。這些內容與當前讀者關注的俄烏沖突歷史根源、普京談到的新納粹組織、烏克蘭實驗室發現的與疫情相關的最新說法,以及俄烏沖突中大量出現的雇傭兵等熱點話題相勾連。寫作時,作者并未直接就當前俄烏敏感話題展開,而是本著透過歷史折射現實原則,把筆墨多用在了時下讀者關注話題的根源探尋上。回溯歷史,或可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辨清美西方本質和復雜國際形勢背后的邏輯,抑或能讓我們作出與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一樣的論斷——“你想和平嗎?那么你就準備戰爭吧!”
關于《第二章 戰爭之變》。克勞塞維茨說,“戰爭一直是條變色龍,它是不斷變化的,以適應新的環境和偽裝自己。”未來戰爭,誰能緊盯戰爭之變,誰就能準確認識并把握戰爭的特點規律,取得戰爭主動。那么,未來戰爭究竟什么樣?作者認為,從機械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戰爭形態的演進正在引發軍事領域的鏈式突破,使戰場由物理域、信息域向認知域、社會域延伸。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對“戰爭之變”這一宏大命題進行詮釋時,并未從純理論角度展開,更不是全景式的鋪陳,而是選取了一個最為普通讀者所熟悉的視角——戰爭維度入手,通過深入剖析戰場空間的變化,讓讀者窺一隅而知全貌。這種巧妙構思,大大增強了作品的科普性、知識性、可讀性,既通俗易懂,又匠心獨運。
該章以《戰場——未來戰爭不見人影》開篇,發出了無人化戰爭能否打響的設問,隨后從《太空——“天戰”正在走近》《地下——戰爭向地下延伸》《海底——戰爭將從海底打響 》《頻域——向信息系統中樞開戰 》《網絡——計算機專家的戰爭》《情報——智能加持的電波 》《心戰——攻心“核時代”來臨》《樣式——精確戰一擊而中 》8個維度,為我們展示了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信息化戰爭,正在讓和平時期、危機時期和戰爭時期的界限變得日漸模糊。使我們深刻感受到,信息化、智能化戰場空間,已突破陸、海、空、天、電范疇,正朝著網絡、頻譜、認知等領域延伸 ,并大有向地下、海底、太陽系乃至人腦拓展之勢。同時,作者通過《核戰——揮之不去的夢魘 》向世人發出警示,盡管人類需要和平的呼聲日益高漲,盡管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一些高精尖常規武器成為戰場主導,但核武器并未消失,高技術常規武器并不能代替核武器,核惡魔并未遠去,對此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關于《第三章 科技之光》。軍事對科學技術最為敏感,每一次重大科技進步都會引起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戰爭之變作為一種表象,其實背后真正的驅動力是科技之變。正所謂科技之變是基礎,戰爭之變是主體,科技之變引發戰爭之變。不同于一般性的軍事技術讀物側重于對技術本身的專業性介紹,作者把筆墨著重放在了對當今世界以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大數據、空間探測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將可能引發世界新軍事變革進入關鍵性質變階段的深度解讀上,較好地實現了科技與戰爭內在邏輯上的勾連,讓讀者對軍事在科技之光照耀之下產生的根本性變革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
該章重點介紹的《數據鏈——驅動“平臺中心戰”向“網絡戰”轉型 》《復雜電磁環境——信息對抗在無形戰場深入展開》《數字幽靈——電磁頻譜爭奪戰日趨激烈》《人工智能技術——導演無人戰爭 》《生物技術——“末日之戰”來臨了嗎? 》《航天技術——把戰爭引向太陽系 》《隱身技術——為作戰平臺披上“隱身衣”》《超導技術——洞開材料革命前景》《靈境技術——硝煙何需在戰場》《微納米技術——“微型軍團”將服役》均極具代表性,寫法上既描繪了技術本身的特質,又勾勒出可能對戰爭產生的影響,深入淺出,好讀耐看,特別易于引起讀者對科技之變引發戰爭之變的共鳴。
關于《第四章 武器之王》。恩格斯說:
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并且已經用于軍事,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背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革甚至變革。
在冷兵器時代,以大刀長矛為代表的武器裝備,決定了作戰時只能采取近身肉搏、線式作戰;在熱兵器時代,火槍火炮的運用,讓線式作戰成為歷史,非線式作戰應運而生;隨著遠程精確打擊武器成為戰場主角,非接觸作戰被廣泛運用……
作者認為,武器裝備決定了作戰樣式。新一輪軍事理論創新和技術進步驅動融合催化,人類將面臨一場更為強大的新軍事革命浪潮,“機器兵”沖鋒陷陣、環境武器駕風馭雨、“航天戰艦”加入戰斗序列、“無人蜂群”“無人艦群”“無人蟻群”充斥戰場……最為關鍵的是,每一種武器的作戰運用,都可能帶來作戰理念、作戰樣式、編制體制等的變革,可謂真正的未來之“王”。相信讀了《機器兵——智能化戰爭的主宰》《新機理武器——超常規殺傷引人注目》《新一代主戰裝備——欲領未來武器潮流》《新概念戰斗部——彰顯智能化魅力》《“溫和型”武器——溫柔殺手不溫柔 》《非致命奇異武器——走上戰場為時不遠 》等內容,或將完全顛覆人們對傳統武器的認知。
關于《第五章 他山之鑒》。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研究戰爭、研究對手,既要看其長,也要窺其短。立足現有裝備研練戰法,是軍事史上無數戰爭實踐的共同經驗,也是制敵勝敵的必然要求。高技術戰爭,我們既要重視新技術、新裝備的效能發揮,也要重視用對、用巧現有裝備,讓老裝備煥發“活力”,不斷強化立足現有條件、現有裝備打贏的信心。
該章從《透過戰爭的陰霾——看未來武器發展運用》談起,為我們研究對手之變,科學把握未來外軍武器裝備的發展運用提供了參考;《計算機化戰爭微光初露——第一次網絡大戰》《科索沃戰爭新景觀——北南打響信息心理戰》,全景式展現了武器裝備處于明顯劣勢的南聯盟通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科索沃戰爭的網絡戰場、輿論戰場創下的一個個經典案例;透過《“空中王牌”走麥城——“戰鷹”折戟巴爾干》《尖端武器神話的破滅——美軍不便見人的秘密》《戰爭軼事——中低技術武器雄風猶在》,我們可以看到,高技術武器盡管有高人一籌的一面,但仍然存在先天性不足。由此啟示我們,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而《撲朔迷離——美英老兵體內的“海灣戰爭”》,則通過大量的史實警示世人,“戰爭從來都沒有真正的勝者”,和平才是人類永恒的主題。
關于《第六章 發展之問》。今天,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軍事革命的共同推動,為“以智馭能”的智能化時代提供了支撐,戰爭制勝機理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嬗變,戰斗力生成重心正發生歷史性的位移。這些變化看上去眼花繚亂,但背后是有規律可循的,從根本上說就是戰爭的制勝機理變了。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把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搞透,否則只能是看西洋鏡,不得要領。
該章《廓清信息化戰爭原理迷霧》《把準信息時代“精兵”脈搏》《掌控信息作戰與保障趨向》《透析戰爭深度轉型作戰樣式》《緊盯裝備現代化發展走勢》這5篇文章,從戰爭原理的變化,講到了信息時代“精兵”的打造;從信息作戰和裝備保障的發展趨向,講到了信息化智能化戰爭的作戰樣式;從深度剖析美軍國防戰略調整,講到了武器裝備現代化發展走勢。可以說,視野開闊,分析透徹,見解獨到,既是提出問題,也是從戰略上作出的回答。
綜觀全書,作者立足打贏明天的戰爭,回顧歷史,聚焦未來戰爭、科技、武器之變,在主張借鑒歷史經驗中發出了發展之問,既富戰略思維,又具思辨力。在書的結尾,作者還不忘再用《寫在最后》,呼吁《關閉論證失誤之門》《謀求以劣勝優之“道”》《鍛造“處變不驚”戰場自控力》。或許讀過此書,“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凡三軍以戒為固,以怠為敗”“打仗靠準備,但關鍵要備‘準”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能讓讀者產生更加深刻的覺悟。
(作者系光明日報出版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