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良偉 宋揚 袁圣 王海華 李燕華 徐亮
(1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水產科技學院,江蘇泰州 225300; 2 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39; 3 泰州海唯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蘇泰州 225300)
螞蟥(Whitmaniapigra)學名寬體金線蛭,俗稱水蛭,是中國藥典藥材水蛭的主要基原動物,其干燥全體可入藥,具有破血通經、逐瘀消癥的功效[1],是目前國內疏血通注射液[2]、通心絡膠囊[3]等人類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特效藥的主要原料。近年來,藥材市場螞蟥供應量嚴重不足,價格持續上漲。根據2022年5月中藥材天地網的報道,螞蟥清水統貨市場交易價格高達1 750元/kg。從養殖特性來看,螞蟥養殖周期短(一般為3~6個月)、投資見效快,養殖利潤空間大,因此成為了我國水產養殖的“新寵”[4]。
螞蟥是一種變溫動物,其自身沒有調節體溫的機制。研究發現,螞蟥對高溫應激的敏感性較高,免疫力較差。當水溫低于15.0 ℃時,螞蟥生長緩慢;當水溫達到35.0 ℃以上時,螞蟥即出現持續性死亡[5-7]。因此,加強螞蟥養殖期間的水溫控制是提高養殖成活率和養殖效益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管理措施。目前常見的螞蟥養殖模式是采用池塘網箱和水泥池進行養殖,由于養殖水體水位淺,控溫措施缺乏,因而有效養殖周期短,產量不穩定,投資風險較大。近年來,具有較好控溫作用的大棚水槽螞蟥養殖模式逐漸興起[8-10]。本研究根據螞蟥養殖特性,設計建造了具有良好控溫、控光效果的養殖大棚,開展了螞蟥大棚水槽雙茬高效養殖試驗。現將試驗情況介紹如下。
大棚為南北走向,長72.0 m,跨度7.9 m。采用直徑2.5 cm、壁厚1.5 mm的熱鍍鋅鋼管搭建拱形骨架,熱鍍鋅鋼管間距為1.2 m,棚體用厚度0.012 mm的透明聚乙烯薄膜覆蓋。大棚兩側各安裝1根壓膜槽,壓膜槽距地面的高度為1.8 m;拱形架之間安裝1根壓膜繩,用于固定聚乙烯薄膜。大棚兩側開設側窗,側窗下沿距離地面0.25 m,上沿高1.8 m,與壓膜槽連接。具體做法是:將大棚兩側下沿和側端1.2 m的聚乙烯薄膜固定,壓膜槽以上的薄膜亦固定,其余區域的聚乙烯薄膜由電動卷膜器控制,形成側窗。棚頂內側安裝伸縮可控的遮陽網,遮陽網完全伸開時寬度約7.0 m。大棚南、北兩端各安裝1扇門,以方便通行。獨棟保溫大棚共8棟,大棚間距為1.2 m。養殖大棚結構示意圖見圖1。

圖1 螞蟥控溫養殖大棚結構示意圖
每棟大棚內安裝長33.3 m、寬3.0 m、高0.8 m的長方形水槽4口。水槽用刀刮布制作,并由鋼管搭架支撐。水槽上沿四周設置防逃檐;進、排水口分設于兩端,分別安裝有過濾網袋和防逃網袋,水槽底部由進水口端向排水口端略有傾斜;池底每隔3 m左右布置微孔增氧盤1個。水槽與大棚兩側均有約0.45 m的通道,距大棚兩端約2.0 m,水槽間距約1.0 m。
2021年6月初準備好養殖水槽,用漁用復合碘消毒1次;第2天將消毒液排光并清洗水槽,之后注水約0.5 m深,施漁用肥水膏和自培小球藻源肥水;肥水期間將遮陽網收起,晴天打開側窗通風透氣,氣溫較低時則關閉側窗保溫。
5月中旬將人工孵化的寬體金線蛭卵繭投入幼苗培育池中進行培育。6月中旬開始將苗移至養殖水槽,每口水槽投放0.7萬尾左右,折算投放密度約70尾/m2。苗種平均規格0.4~0.7 g/尾,試驗共28口水槽,累計投苗約20.0萬尾。
10月上旬,頭茬苗養成收獲清池后再投放二茬苗。二茬苗是從泰州地區自然水體中收集到的野生螞蟥,平均體質量為6.0~8.0 g/尾。每口水槽投放約50.0 kg苗種,12口水槽累計投放約600 kg。投放前將螞蟥在大棚內存放1 h以上;投放時,事先在水面上放置泡沫板若干,將螞蟥投放在泡沫板上,通常體表無傷、體質好的螞蟥會自行沿著泡沫板四周爬入水體中,體表受傷嚴重、體質差的螞蟥則停留在泡沫板上,可將這部分螞蟥及時回收加工出售。
水質調控:養殖期間保持水深在0.5~0.6 m,根據水質情況適時換水。換水通常在夜間或凌晨進行,邊進水邊排水,每次換水量不超過水槽內水體的1/3。養殖前期和中期通過“肥水”或投放腐植酸鈉和黃腐酸鉀復合物等措施控制水體的透明度在35.0 cm以下,以防滋生青苔。養殖中后期每1~2周用乳酸菌等漁用生物制品調水和改底1次。
餌料投喂:苗種放養后立即全槽投喂活螺螄,每次螺螄投放量可供螞蟥攝食3~7 d。頭茬苗養殖初期,投放的螺螄規格在0.15~0.30 g/顆,此后可逐漸增大螺螄的規格。投喂前用池水將螺螄沖洗干凈,并確保無死亡。
溫度控制:高溫期到來之前,可根據水溫和棚內空氣情況選擇在晴天適當開窗通風透氣;高溫期保持側窗常開,當天氣炎熱、水溫超過30.0 ℃時,將側窗和遮陽網完全打開;高溫期過后逐漸減少側窗開啟程度和開啟時長,通常在白露后晚上關閉側窗,以防止水溫快速下降。
其他:在每口水槽靠近中間位置的槽底安裝溫度計1支,每天中午前后根據溫度計記錄水溫;每天觀察螞蟥的活動情況,及時打撈死亡的螞蟥;晚上根據天氣和水質情況適當開啟微孔增氧機增氧;持續晴天和高溫季節,白天應密切觀察水溫變化,及時做好降溫工作;高溫期前后,當水槽水質嚴重惡化時倒池1次。
頭茬苗和二茬苗分別于9月下旬和11月中旬開始收捕,采用放干池水、徒手捕捉的方法捕撈。
每次移苗時隨機抽樣約5 g,用精確度為0.01 g的電子秤稱量、計數后,計算苗的平均體質量。頭茬和二茬苗在收捕后,用臺秤(感量20 g)稱量,并隨機抽樣約1.0 kg,用感量1 g的防水桌稱量、計數,計算苗的平均體質量。
計算頭茬苗和二茬苗的養殖平均產量和養殖成活率。
6月份養殖水槽水溫穩定在20.0 ℃以上,此后逐漸上升;8月中下旬水溫達到最高值,白天底層水溫接近35.0 ℃,晚上稍有降低;此后水溫逐漸回落;10月中旬水溫維持在22.0 ℃左右,之后逐漸下降,至11月中旬水溫下降到15.0 ℃左右??傮w上看,大棚在高溫和低溫期發揮了一定的降溫和保溫作用。
頭茬苗于10月中下旬捕撈結束。28口養殖水槽,最低的產量為96.4 kg,最高的產量為132.2 kg,總產量為3 245.2 kg,平均單位產量1.16 kg/m2;頭茬收獲的螞蟥平均規格為21.1 g/尾,養殖成活率為76.90 %。
二茬苗于12月初捕撈結束。12口養殖水槽,最低的產量為81.3 kg,最高的產量為93.0 kg,總產量為1 015.2 kg,平均單位產量0.85 kg/m2;二茬收獲的螞蟥平均規格為12.3 g/尾,養殖成活率為92.36 %。
兩茬養殖投入和產出情況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大棚和水槽等基礎養殖設施建設安裝費用最高,達到30.0萬元,占總投入的47.24 %,接近總投入的1/2;其次是苗種(包括卵繭)費用和購買螺螄(餌料)費用,分別為18.3萬元和11.2萬元,分別占總投入的28.82 %和17.64 %。以上3項費用占總投資的93.70 %。
頭茬苗養殖螞蟥銷售價格在230~250元/kg,銷售收入79.5萬元;二茬苗養殖螞蟥價格增加,達到260~285元/kg,銷售收入27.4萬元。全年累計銷售收入106.9萬元,養殖當年純利潤約43.4萬元。養殖大棚和水槽等養殖設備按使用5年計,折算每年平均使用成本為6萬元,頭茬苗和二茬苗按養殖時間之比分攤養殖設備費用分別為5萬元和1萬元,頭茬苗投入產出比1∶4.37,二茬苗投入產出比1∶1.68。頭茬苗養殖周期長,苗種(卵繭)成本低,投入產出比較高,二茬苗養殖周期短,苗種成本高,投入產出比低于頭茬苗。

表1 螞蟥大棚水槽雙茬養殖試驗投入和產出情況
水溫是水產動物養殖水體一項重要的管理指標。一方面,水產養殖動物的攝食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受水溫影響,水溫過低時其停止攝食和生長,而隨著水溫升高,水產動物攝食能力增強,生長速度加快,但當水溫過高時,水產動物會產生熱應激,嚴重時會導致死亡;另一方面,隨著水溫的升高,水體中的有機質分解速度加快,會消耗水體中大量溶解氧,且容易產生有害物質。因此,加強高溫期的管理是水產養殖成功的關鍵環節之一?,F有研究表明,螞蟥對水溫變化敏感,當水溫低至4.0 ℃時,螞蟥即進入“冬眠”狀態[11];螞蟥的最適生長水溫為22.0~26.0 ℃,當水溫上升至30.0 ℃以上,其生長速度緩慢,養殖成活率低[5-6];當水溫升高到34.0 ℃,螞蟥熱應激反應明顯,后期會出現抽搐并且有大量黏液脫落,出現持續性死亡[7]。與草魚[12]、日本沼蝦[13]和河蟹[14]等我國常見水產養殖動物相比,螞蟥最適養殖水溫和臨界水溫的上限要低4.0~7.0 ℃。螞蟥在傳統的室外養殖條件下養殖,在缺乏有效的水溫調控措施的情況下,遇到持續極端高溫天氣,養殖水體水溫可達到甚至超過螞蟥的臨界水溫上限,會導致螞蟥大量傷亡,因此,改變螞蟥池塘網箱和水泥池等傳統養殖模式十分必要。
高溫季節減少光照是室外水產養殖控溫的一項有效措施。謝海林[8]在水蛭養殖水體上方覆蓋遮陽網,能有效防止水溫過高,起到較好的降溫作用,但該養殖設備密封性差,保溫效果不好,不適合在我國南方以外的地方推廣。承江[9]和蘇曉峰等[10]在此基礎上開展了螞蟥大棚養殖模式,大棚用黑白膜覆蓋,通過阻止陽光直射來達到高溫期控溫的目的,同時,大棚密封性好,保溫性能優良。但是,光質和光照對螞蟥生長及品質的影響也不能忽略[15]。塑料大棚有較好的透光性和保溫作用,被廣泛應用于果菜類蔬菜種植中。郄麗娟等[16]通過對塑料大棚進行結構調整,使得我國北方的冬季棚內溫度仍可達到8 ℃以上,滿足了螞蟥養殖對溫度的要求。本研究在高溫期利用棚頂的遮陽網來減少陽光照射,通過開啟側窗來加強大棚內的通風換氣,在夏季將棚內養殖水槽的水溫控制在35.0 ℃以下,在深秋和初冬則利用大棚的保溫作用,使養殖水溫維持在15.0 ℃左右,延長了螞蟥的有效養殖周期,與傳統的螞蟥水泥池養殖模式相比增加了一茬養殖[17],因而可大大增加養殖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