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玲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到,“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鄉村特色產業是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且由于其市場化程度較高、產業屬性更強,是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選擇。進一步圍繞“土特產”,把鄉村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是推進河南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一、河南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河南省立足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優勢,利用延長產業鏈、融合發展、載體建設及承接產業轉移等方式,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鏈建設及產業集群發展成效明顯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河南省主動適應市場變化,按照比較優勢和適應性發展原則,以十大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為抓手,優勢特色農業得到較大發展。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1628萬畝,約占全省小麥種植面積的1/5;優質花生種植面積1939.39萬畝,居全國第1位。蔬菜及食用菌產量已連續6年保持在7000萬噸以上,2021年達7607.15萬噸,約占全國的1/10,穩居全國第2位。先后有11個特色農產品基地被認定為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同時,依托于生產優勢,以“一縣一業、一鄉(鎮)一特、一村一品”為抓手,以全產業鏈思維打造優勢特色農業重點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提高產業的效益和競爭力。打造了“雙匯”全國肉制品全產業鏈重點鏈和延津優質小麥、泌陽夏南牛、信陽浉河茶葉等全產業鏈重點縣。2021年,全省十大優勢特色農業產值6063.35億元,比2017年增加了2084.79億元,增長了52.4%,占農林牧漁的比重由2017年的52.6%提高到2021年的57.7%。全省行政村中,農產品加工企業達9942個。
(二)農業農村的多功能開發、多元價值體現初步彰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在農產品供給基礎上,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和經濟、生態、文化等多元價值日益凸顯,鄉村將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多元價值轉變。順應這種趨勢,為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河南省積極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加快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農業與休閑旅游以及電商等行業的融合不斷深化。截至2021年,全省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達1.6萬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數1.5億人次,營業收入160億元。其中,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行政村有1737個,占行政村總數的3.9%;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戶數達1.89萬。農村電商持續快速發展,商務部大數據監測顯示,2021年全省農村網絡零售額752.9億元,利用網絡銷售農產品的戶數達4.17萬。
(三)鄉村富民產業加快發展
在發展過程中,一些鄉村地區利用一方地域優勢包括傳統資源、傳統技術和產業基礎,承接產業轉移,發展“雁歸經濟”,形成了一批鄉村富民產業。如駐馬店西平縣水泉汪村的漁具漁網、于營村的打火機配件,焦作沁陽市塢頭村和范村的頭飾、博愛縣馬營村的澡巾,周口鹿邑縣張店鎮的化妝刷,平頂山寶豐縣楊莊鎮的眼鏡,商丘睢縣董店鄉的運動鞋等。這些富民產業促進了鄉村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如焦作市沁陽塢頭村頭飾品產業園一期建設項目生產規模居全國皮筋頭飾生產加工類第一,從2分錢一根皮筋起家,到現在規模居全國皮筋頭飾生產加工類第一,年銷售額達4億元,吸納周邊從業4000人,從業人員月工資3500元,做到了“一業獨大、做精主業”,帶動了周邊農村人口的就業增收。南陽臥龍區達士營村已建成投產艾草加工企業8家,艾草產品加工農戶23家,建立艾產品銷售網站50多個,年產值近5億元。
同時也要看到,河南省鄉村特色產業整體上分散、附加值較低、綜合效益不高、產業鏈核心競爭力不強。農副產品加工以粗加工為主,特色農產品小、散、弱問題比較突出,集中度不高、附加值不高,沒有形成組團出擊、集中打響品牌的合力,缺乏以產業集群為基礎的市場競爭力。經過長期的市場選擇,在農村地區生存下來的一批特色小商品和特色產業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都處于現代產業體系的外圍,存在產業鏈條短、科技含量低、成長性不高的特點,很難發展成為帶動一方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2022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97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436元,分別低于浙江、山東、湖北、安徽18868元、3413元、1012元、878元,收入水平在全國位次由2013年的16位降至2021年的21位。特別是2013年至2022年,安徽由低于河南119元到高出河南878元,四川由低于河南588元縮小至25元,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對農民收入的提高支撐仍然不足。
二、以“土特產”引領河南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黨的二十大提出了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部署。河南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實現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鄉村產業競爭能力強、農民收入水平高、農村現代化水平高的農業強省目標任務。對標農業強國及農業強省建設目標要求,著眼于河南省鄉村特色產業存在的問題及差距,進一步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土特產”的思路指引,引領全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一)在“土”上下功夫,開發鄉土資源,創新產業業態,擴大產業規模
一是持續深挖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河南省農業生產條件不盡相同,優勢特色農產品種類繁多。要立足于多樣化資源稟賦優勢,以特色農產品基地和“三品一標”的創建為抓手,擴大優勢特色農產品的規模,提升產品質量。二是持續深挖自然資源優勢。自然生態資源是農村的獨特優勢,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可以直接轉化為鄉村旅游、休閑觀光、健康養老等產業優勢,而且可以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等更多的先進要素進入鄉村,增強鄉村發展的活力。要充分順應消費結構升級背景下,人們對于生態綠色產品增加的需求,將生態作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要素,拓展“生態+”模式,做大做強生態產業,加強生態產品科學規劃設計,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三是加大對鄉村人才、文化資源的挖潛力度。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河南省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底蘊深厚,但長期以來挖掘不夠,很多村莊內留存了大量的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保護與利用開發。要重視挖掘和保護鄉村文化資源,深刻理解鄉村文化,在村莊布局、村莊建設、環境打造上,體現地域文化特色,講好鄉村故事,為文化賦能產業奠定基礎。高素質人才及資金是影響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應采取綜合措施,支持在外務工人員返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支持企業家、專家學者、技能人才等下鄉投資興業。
(二)在“特”上下功夫,突出地域特色,擦亮地域品牌,形成競爭優勢
要著眼于目前河南省現有鄉村特色產業小、散、弱,特色不明顯、競爭優勢不高的問題,以區域品牌體系建設為抓手,以“小產品、大半徑”為方向,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競爭優勢。品牌引領可以倒過來重組產業要素,帶動生產的標準化、綠色化、質量提升及經營方式的轉變和供應鏈的集聚整合,并最終實現全產業鏈條的升級。要充分利用目前已經形成的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以建立完善品牌體系為重點,統領全鏈條的標準化、規模化、綠色化,逐步改造和提升傳統的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河南省農業領域公共品牌建設起步較晚,直到今年年初才出臺涵蓋工業、農業、服務業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的相關實施意見,但仍缺乏針對性。而且,品牌建設牽動面大、投入大、專業性強、實施過程長,效果和影響力的形成需要多部門持續努力才能達成。因此,要高度重視,強化品牌體系建設對于產業提升的統領作用,加快頂層設計和組織實施,盡快建設涵蓋從規劃設計到品牌注冊、標準制定、宣傳推介全過程,以及從糧食到特色農產品、從初級農產品到精深加工全領域的品牌體系。
(三)在“產”上下功夫,延長產業鏈,推進產業集群建設,形成產業融合發展的態勢
一是推進產業鏈延伸。在十大優勢特色產業基礎上,全面、細致梳理河南省優勢特色農產品及產業發展狀況,按照“一群多鏈、聚鏈成群”的思路,對各個產業鏈的關鍵環節、薄弱環節全面梳理并對癥下藥,擴大產業規模。并按照產業鏈的關聯度,引導集群發展,把“小品種”發展成為“大產業”。在特色農產品基地,通過培育、引進加工業龍頭企業,發揮加工企業的帶動作用,提高精深加工的比例。一方面形成“以尾促頭”倒逼機制,強化生產環節的組織化、標準化、綠色化程度;另一方面在加工業的基礎上延伸生產性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將生產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促進特色產業價值鏈增值,推動特色產業與鄉村旅游、休閑觀光、農村電子商務等加速融合,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二是強化載體建設。“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農業產業強鎮、國家級特色產業集群等國家級及省級載體,可以有效促進產業鏈的延長和融合。目前,河南省在這些國家載體建設上與山東省等省份還有較大差距。如2021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10億元鎮數量山東省有63個,河南省僅11個;截至第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評選,山東省有254個,河南省有184個。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要以創建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產業集聚為抓手,建立并完善國家級、省級、市級三級梯次培育體系,以現有國家級擬創建示范村鎮和省級示范村鎮為重點,以縣為主體,全面細致梳理現有示范村鎮特色農產品及產業鏈,對產業鏈的關鍵環節、薄弱環節重點提升,提升現有示范村鎮特色產業的附加值和知名度,并按照“聚鏈成群”的思路,發展“一鄉(鎮)一特”“一縣一業”。
(四)切實發揮好村集體的作用
村集體組織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包括對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過去一段時期,河南省通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活農村要素資源,暢通城鄉要素流動,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前,河南省在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整理、工商資本下鄉等方面遇到了一些瓶頸問題。要強化村集體的作用,進一步利用村集體這個媒介深化農村改革,吸引先進要素下鄉,至關重要。作為糧食生產大省,河南省鄉鎮和鄉村普遍缺乏建設用地,用于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空間有限,要積極發揮村集體在土地規模經營、土地整治中的作用,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拓展進一步成長的空間。在鼓勵產業資本、工商資本下鄉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過程中,也要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資金或其他資源資產入股參股,與工商資本形成產業聯合體,共同發展設施農業、優勢特色農業、特色加工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特色產業,打消工商資本顧慮,暢通資本下鄉的通道。在合作的過程中,一方面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面完善聯農帶農機制。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