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先民與自然萬物相生相息、協同共存而產生的獨具中國特色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的產物。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中國傳統農業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中國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中國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保證了農耕文化的綿延不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長盛不衰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中國傳統農業的特點
中國傳統農業產生于相對獨立封閉的自然環境以及獨特的自然條件下,因而形成了中國傳統農業自身獨有的特點。
(一)中國傳統農業生產技術是精耕細作
中國傳統農業強調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這種耕作方式奠定了中國傳統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中國古代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產生的原因突出的有兩點。一是人口的不斷增長,導致有限的土地不能完全養活日益增長的人口。耕作制度從撂荒制變為連作制,由單一耕作種植變成輪作倒茬、間作套種、多熟復種。同時,創制革新農業生產工具、強化優良品種的繁育和優質高產物種或品種的引進、改變耕作方法、興修水利等,從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有限的土地上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二是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產生于北方旱作農業,旱作農業的中心任務是抗旱保墑,一切農業耕作技術產生的目的就是完成這個中心任務。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河中下游流域,人口較多,年均降水量較少且在時間上分布不均,人們為了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嘗試各種生產手段來達到抗旱保墑的目的,因而逐漸形成精耕細作技術體系。
精耕細作技術體系早在溝洫農業時期就開始孕育,經歷了4個漫長發展階段:原始農業到精耕細作農業過渡時期(虞、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細作技術體系開始萌芽;精耕細作農業成型時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北方旱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形成;精耕細作農業擴展時期(隋、唐、宋、遼、金、元),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形成;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時期(明、清),為了適應全國性人多地少格局,推廣多熟種植,耕作技術逐漸精細化。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更多強調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和生產要素,從土地精細耕作到良種精細選育、田間精細管理等綜合措施,讓農作物在一個良好的狀態和環境下茁壯生長。采取輪作倒茬、間作套種、多熟復種等手段,千方百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在收獲后精細貯藏,最終的目的是在有限土地上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糧食。中國傳統農業屬于勞動集約型、技術密集型農業,在農業技藝和作物產量等方面長期領先于世界。
(二)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結構是以種植業為主
中國傳統農業以種植業為主,這是中國特有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造成的。中國疆域的北部是蒙古高原和草原大漠,西部和西南部有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云貴高原,東部和南部毗鄰太平洋,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中國廣袤的土地多半位于中緯度地區,一年四季分明,土壤、水資源以及氣候條件適合種植業發展,因而種植業相對于畜牧業、漁業更加發達。在傳統農耕區域,農業產業結構中畜牧業所占比重不高,漁業占比更少,這兩項一般作為農民的副業。
(三)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組織形式是小農經濟
中國傳統農業的生產組織形式是小農經濟。即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家庭和家族為單位,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自身消費的小規模農業經濟。血緣家庭在傳統社會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獨立的生產實體。血緣家庭為農業生產提供重要的組織保證,而農業生產又讓一個個固化的血緣家庭得以維系,故而形成了以血緣家庭為基本單位的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封閉體系。
二、農耕文化的時代價值
農耕文化是在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社會形成的,是中國先民在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中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匯集。目前,中國農業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農業農村現代化不能以歐美國家農業現代化為目標指向,要考慮中國人口多、耕地少的國情;既要處理好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又要處理好發展現代農業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為此,我們需要從傳統農耕文明中汲取養分,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
(一)從農耕文化中汲取適合當代農民素養的核心思想理念
農耕文化是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思想觀念、制度禮儀、技術經驗等方面文化元素的集合。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泉,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貫徹順應天時、道法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農業思想法則,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中華民族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培育和形成了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最終內化為廣大人民特別是現代農民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的核心思想理念。
(二)從農耕文化中汲取中華傳統美德
在農耕文化發展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中華民族,除了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還形成了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的中華傳統美德,成為整個社會的思想道德信仰和支撐。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而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因此,要繼承和弘揚農耕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利用文化振興使中華傳統美德內化為農民的情感認知和行為習慣,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讓中華傳統美德成為廣大農民自覺遵守的道德規范。中華傳統美德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廣大農民的行為方式。必須讓涵蓋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內容的中華傳統美德賡續光大、接續流傳、永續發展。
(三)從農耕文化中汲取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
悠久的農耕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和風采,為鄉村振興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文化滋養。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創新農耕文化傳承方式,讓農耕文化“活”起來,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以改善農民的精神面貌,提振農民的“精氣神”。
農耕文化中獨特豐富的農耕理念、農耕經驗、農耕技術,鍛造了農民的精神品格,積淀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寶貴精神財富。例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農耕文化是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產生、發展起來的,受時代的局限,其中有些內容是守舊的、過時的。因此,在傳承弘揚農耕文化時,要秉承古為今用、以古鑒今的思路,揚棄但不全部拋棄,繼承但不照單全收。同時,要在傳承中提升,在提升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讓古老的農耕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
責任編輯: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