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珈菡
有道是,嶺南文化看廣府,廣府文化看西關。西關自古就是廣州風物薈萃之地,它孕育了融匯東西、獨具風格的“西關文化”。騎樓是西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恩寧路則是廣州出名的騎樓街。這條街上很多騎樓都是歷史建筑,墻面的浮雕圖案、滿洲窗、線角、陽臺,都融合了西方的建筑風格。
曾經,我家在恩寧路住了很長一段時間。走入恩寧路,首先映入眼簾的,除了騎樓,就是路兩邊的那些生長了很多年的大榕樹,它們挺拔高大,枝葉密密麻麻、郁郁蔥蔥。
讀書前,我家搬離恩寧路。雖然搬了家,但是我依然對恩寧路的大榕樹和騎樓念念不忘。一想到近年來城市改造中的大拆大建,我就很擔心,恩寧路的大榕樹會被大規模砍伐或者移走。
有一天,我在網頁新聞里看到這么一個標題“廣州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微改造第一期完成”。那一刻,我心里生出很多疑問:那些像傘一樣的大樹還在嗎?恩寧路上是否仍然綠樹成蔭?小鳥還在歡唱呢?懷著忐忑的心情,我打開了這篇報道,然后激動地發現,那些熟悉的大樹,那些茂盛而又蔥綠的大樹,仍然靜靜地佇立在那。
樹木,特別是大樹老樹,不是一年兩年長成的,它是一座城市的歷史印痕、文化記憶。西關的那些大樹也并不只是一棵樹,它們見證了西關一代代居民的成長。它們作為城市中少有的“有生命的基礎設施”,與騎樓等歷史建筑一樣,成為了不可代替的廣州城市印象。老樹的春華秋實,以及老樹帶來的蟲鳴鳥啼,能夠為這片地區的居民帶來更旺盛的生命力、更美好的體驗和更難忘的記憶。
我的紅領巾密語
西關的那些大榕樹也并不只是一棵樹,它們見證了西關一代代居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