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科

吳正榮與何默凱在店門口
一片面包、一杯咖啡、一群人……這家面包店的主人是一對德國夫婦,除了他們,員工與學徒都是聽障人士。十二年間,店主夫婦培訓了二十多名聽障人士,不少人學成離開,成為面包師。夫婦回國后,新任店長秉承老店長經營模式,繼續著這家溫暖且有質量的小店。
烏韋·布魯澤來自德國西南部的斯圖加特,中文名叫吳正榮,在一家德國制藥廠實驗室工作,是公司骨干員工,收入可觀。他的妻子多蘿特·布魯澤的中文名叫杜雪慧,工作穩定,是小學教師。
2000 年的一天,28 歲的吳正榮讀報時,看到一則關于中國聽障人士的報道,大為觸動。原來在湖南,有許多原本能開口說話的聽障人士,因無法及時接受康復訓練,喪失了發聲機會。吳正榮對妻子說:“我想去幫助那些孩子,你是否愿意跟我到地球的另一端,做些有意義的事?”杜雪慧很干脆地回答:“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吳正榮夫婦辭去德國的工作,前往中國臺灣學習了兩年漢語,并于2002 年參加了德國環球救助慈善項目,這是專為德國愛心人士尋找中國聽障兒童作為資助對象的項目。吳正榮夫婦作為該慈善項目代表來到長沙,當義工幫助聽障兒童。
兒童從植入人工耳蝸或佩戴助聽器起,聽力年齡方才開始。他們一旦錯失聲帶發育階段,聲帶硬化后就很難正常說話。
剛開始,吳正榮夫婦在湖南省殘聯康復中心幫助聽障兒童進行語言康復訓練。他們一遍遍不厭其煩地教孩子認字母、發音,手把手教他們看圖說話,將孩子們的手放在自己喉嚨前或臉頰部位,讓孩子們感受聲音震動的神奇及說話時的肌肉運動。
項目范圍擴大后,吳正榮夫婦還經常去這些困境兒童家里走訪,了解受助孩子的情況,以便能夠及時有針對性地幫扶。他們往返于中國、德國之間籌集資金,通過中德家庭一對一方式,幫助那些差點徹底陷入無聲世界的聽障兒童。
吳正榮夫婦與湖南省殘聯及相關機構合作,尋找7 歲以下的聽障兒童,使用“環球救助協會”基金,幫助聽障兒童做語言康復訓練。敲鑼、打鼓、提高分貝……他們想盡辦法刺激聽障兒童的聽覺神經。
每當看到有孩子可以離開特殊教育學校,進入正常學校和普通人一起生活,吳正榮夫婦就覺得所做的事情很有意義。
幫助受助孩子過程中,吳正榮夫婦發現不少聽障兒童即便恢復了部分聽力和語言能力,但長大后依然很難融入社會。他們沒有一技之長,沒有工作,社交圈非常有限。他們認識到,讓這些孩子擁有自食其力的技能才能贏得尊嚴。
2011 年,位于長沙市天心區太平街鄰五一路的一家面包店轉讓。這家面包店的老板是吳正榮的德國老鄉,吳正榮第一時間把不到20 平方米的面包店盤了下來。他說:“做面包不需要和人交流,簡單容易上手,非常適合我的孩子們。”因為喜歡德國音樂家巴赫的音樂,他便將面包店命為“吧赫西點”。他說:“巴赫的音樂很完美,我們也想做完美的面包。”為了做出完美的面包,他還專門聘請了德國資深面點師埃爾克。
很快,吳正榮發現位于太平街口的門面租金很貴,想到自己開店的初衷是給聽障人士提供就業機會,是否在繁華地段不重要。于是,他把面包店搬到了租金較為便宜的湘春巷8 號,更加專注地做好面包。
由于價格親民,味道和口感都不錯,吳正榮和聽障店員們贏得了一大批鐵粉,許多人慕名而來。即使這樣,吳正榮依舊有不小壓力,要付租金,要給店里的十名員工付工資,還想幫助一些助殘機構。
到2020 年,吧赫西點已培養出二十名專業無聲面包師,不少人因為掌握了這門手藝,得到更好的工作機會,走向更廣闊的舞臺。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家平價、零添加面包店背后的故事,顧客多了,營收狀況明顯好轉。
曾經接受吳正榮夫婦幫助的孩子已長大,他們逢年過節都會給吳正榮夫婦發信息說:“我要結婚了”“我可以自己開店了”“我的成績在班級前十”“今天,我把最愛的姑娘娶回家啦”“我要當媽媽了”……每當這時,吳正榮夫婦都會非常開心。
吧赫西點營業執照上的執照年限是到2031 年,吳正榮夫婦原本想在長沙逗留更長時間,但思鄉之情日漸濃厚。
2021 年11 月下旬,吳正榮向朋友透露將于次年回德國。回去前,他想找一個合適的人接手面包店,繼續幫助聽障人士培訓與就業,讓“無聲”愛心繼續傳遞下去。
46 歲的漢學博士德國人何默凱畢業于萊比錫大學,妻子是天津人哈娜。他們得知吳正榮夫婦要轉讓面包店的消息時,何默凱剛結束銀川的教學工作。何默凱談道:“我一直對食品和手工比較感興趣,而且教聽障人士做面包也非常有意義。”
2022 年3 月,何默凱夫婦走進面包店,被店里的溫馨氛圍深深吸引,當即決定接手此店。何默凱夫婦從零開始,向吳正榮學習面包制作及門店管理技巧。吳正榮完成交接店面后,雖有不舍,但心里還算踏實,“現在中國有很多職業教育學校專門培訓殘障人士,他們掌握了手藝,就有機會和健全人一樣獲得工作。”
對何默凱而言,要兼顧原料供應、學徒培訓、財務、設備維護、衛生等多方面事務,仍然有不小挑戰,他稱自己是“學徒店長”,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何默凱同樣看重對聽障人士面包烘焙技能的培訓。他把看烤箱這項技能傳給戴助聽器的聽障學徒,不久之后,學徒完全可以自己負責。他把自己看作是店長而非店主,認為聽障員工才是主角。他說:“這個店因他們而存在,我盡量把工作和責任交給他們。如果有一天我離開這個店,它仍舊能運作下去。”
到2023 年3 月,何默凱夫婦已漸漸上手,有幾位聽障人士成功出師。哈娜揣摩出新的培訓方式,把產品制作過程畫成圖片,配上文字說明,讓聽障學員看起來更加方便。何默凱說:“雖然我們店規模很小,但吧赫西點已是聽障群體的一個品牌。”他希望其他公司看到聽障員工專注、有效率、有很大潛力的一面,這是經營吧赫西點的意義所在,它為聽障人士的生活帶來更多希望,讓社會更多地認識與接納聽障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