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曹宏萍
打開《習近平走進百姓家》,32 個故事,字里行間是滿滿的溫暖與感動。
十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到地方考察調研,常會推開一扇扇百姓家門,問生產生活、察民情民愿、講惠民政策。在保定市阜平縣的唐宗秀家,他說:“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在三亞市吉陽鎮博后村,他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開封市蘭考縣閆春光家,他問:“中午吃的什么飯?一年產多少糧食?蔬菜夠不夠吃?”……
這些親切的話語讓人不禁想起,2020 年1 月19 日,總書記在騰沖和順古鎮考察調研時,一個女孩問:“彭麻麻呢?”總書記笑著回答說:“沒來。快過年了,都在家里忙著呢!”現場一片歡聲笑語。
書中,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玫瑰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瑩說:“總書記特別平易近人,一說話,你就不緊張了?!倍以诓稍L給總書記講解的南通博物苑講解員陸苒苒時,她也說過同樣的話。
最家常不過的話語里,藏著對百姓的深切關心。工作中的總書記威嚴剛正,生活中的總書記樸實無華,像家人像朋友,領袖形象、人格魅力深入人心??畤@向往總書記的人格魅力之余,我也獲得了一些啟發。
前不久,我采訪了電科集團十四所首席專家尹奎英。整個采訪持續了三個小時,“話癆”一樣的她完全打破了我對科研人“高冷枯燥”的刻板印象。她用最簡單直白的語言介紹了人腦機的各個項目,同時也講了自己“女性身份”與“科研工作”和解的故事。她說:“我不是很高,也不是很強壯,力量沒有優勢,但是這不妨礙我成為科研人員。我去做科研是因為真的喜歡,喜歡它帶來的那種深度愉悅,并不是為了證明什么??蒲懈泄ぷ饕粯?,它不是特殊的,我也不是特殊的?!?/p>
原以為會是一次艱難的采訪,沒想到卻很輕松愉快,我迅速完成了這篇人物報道。成稿后,尹奎英發微信給我,她說,她接受過很多采訪,唯獨這次最精彩。每次采訪時,我都告訴自己,要像小白一樣去好奇、去提問,用最直白的話,講最動人的故事,把自己當作最普通的讀者。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32 個篇章,不只是32 個家庭故事,更是14 億中國人民依靠雙手追求幸福生活的真實記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史詩。小切口大主題,《習近平走進百姓家》用的正是這樣的技巧。
冒雪而行、脫鞋盤腿上炕、走進廚房掀開鍋查看、和每個伸出手的群眾握手、稱呼父親為“大”……總書記的愛民情懷藏在每個細小的動作里。
工作中,我也有幸深入了解、對話了幾戶最美家庭?!耙煌朊鎿Q一袋子書”,是江蘇省“書香家庭”陳瑋家庭留給我最深的印象。20 世紀90年代,陳瑋父母去北京出差,回程時兩人只點了一碗面,母親把省下的一碗面錢換成了一袋子書,一路背回宿遷。這樣的細節似乎比“家中6000 余冊藏書”更動人。一家人在院中勞作,女兒隨口吟誦一句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便有了全家人的唱和應答。漁樵耕讀,書香世家的畫面立刻就浮現在眼前了。
優良的家風熏陶浸染著每個家庭成員,又一代代傳承下去,成為一個火種,緩緩地發光發熱,最終燃成漫天星火。而我,愿意做這火種的傳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