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糖大王

近日,“孔乙己文學”成為熱點話題,不少網友結合自身經歷,發出“初讀不知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的感慨。初中課本中的孔乙己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引發人們的熱議。
廣為流傳的那句“如果我沒讀過書,我可以找別的活做,可我又偏偏讀過書”,在現代社會的語境下,幻化為走出象牙塔的年輕人口中“如果我沒有上過大學,那我一定會心安理得地‘打螺絲’,可是沒有如果”的慨嘆。
意識到原來“孔乙己竟是我自己”的年輕人,大多有著類似的心境與經歷。十余年間,他們被注入“知識改變命運”的強心劑,努力求取的一紙文憑沒有如想象中一般成為一塊金字招牌,反倒成了自我束縛的鐐銬,讓他們放不下身段。
青年人在象牙塔中的凌云壯志在苛刻的現實面前猶如握不住的沙,無奈放手后要面對的是現實中的不盡如人意?!翱滓壹何膶W”是人們心底“不甘于平凡卻又如此平凡”的落差的真實寫照,也是青年對就業時遇到的困境的不滿。
在一聲聲“人人皆是孔乙己”的哀嘆中,人們將學歷視作自我禁錮的“長衫”。
孔乙己何許人也?又為何引得青年群體普遍代入和共情?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是咸亨酒店“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在小說中,穿長衫意味著擁有文化人的身份,而站著喝酒又意味著手頭并不寬裕。
在勞動群眾的眼中,孔乙己滿口“之乎者也”,卻未曾撈到半個秀才身份,短衣幫便以打趣他為樂。
而在我們熟稔的課后習題中,孔乙己通常被解析為受封建科舉制度禁錮的知識分子。在他所處的時代,鋪子里打雜的孩童不屑于識得“回”字的四種寫法,憑借體力勞動維持生計的短衫客也不關心孔乙己口中的“四書五經”,以酒店老板為代表的資本家更不需要理論知識的指導。
人們所敬重的似乎并不是長衫本身,而是長衫所象征的財富和地位。
孔乙己學問上的成就沒能轉化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換言之,孔乙己的文化沒有為他換取一定的社會地位。于是,他和他的長衫淪為人們奚落和嘲諷的對象。
反觀當下,在“孔乙己文學”的語境中,這種學歷和成就之間的轉化錯位同樣引得他人嗤笑。
“他們沒有上過大學,我沒有嘲笑過他們,可他們卻因為我上了大學沒找到好工作而嘲笑我?!币恍┣嗄暧羞@樣的感受??滓壹哼@個郁郁不得志的知識分子,似乎與當下受過高等教育卻又面臨著現實困境的年輕人有幾分共通之處。
“人人都笑孔乙己,人人都是孔乙己”,在旁人眼中無以為用的知識、遙不可及的理想、窘迫的生活現狀……人們不斷地從孔乙己身上找尋到令人咋舌的共性,繼而自我代入、長吁短嘆。
乍看“孔乙己文學”,這種無奈和自嘲似乎很容易被視作無病呻吟,抑或是老生常談的“讀書無用論”。然而,“孔乙己文學”并未同“讀書無用論”一般招致大片聲討,反倒引起普遍共鳴。
與“讀書無用論”相對應的,是自幼便縈繞于我們耳畔的“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變命運”的底層邏輯在于,掌握知識便能實現社會階層的躍升,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然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們逐漸發現了這一邏輯在現實中的漏洞。
正如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在《繼承人》一書中所引用的范例:出身不利的孩子詳細學習著帕特農神廟的平面圖,卻未曾離開自己居住的省份。對一些人來說,學到精英文化是用很大代價換來的成功;對另一些人來講,這只是一種繼承。
“改變”并非必然,掌握知識和實現階層躍升二者之間的關聯放在今天似乎也并不一定成立。在這一前提下,“孔乙己文學”實為將“知識改變命運”這一慣性邏輯置于當下社會背景中的否思。
在“孔乙己文學”相關詞條下,網友們常引用《平凡的世界》中對于孫少平的一段描寫來闡釋這一否思:“誰讓你讀了那么些書,又知道了雙水村以外還有個大世界——如果從小你就在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現在就會和眾鄉親抱同一個理想……不幸的是,你知道得太多了,思考得太多了,因此才有了這種不為周圍人理解的苦惱。”
孫少平的苦惱源自他超凡的思考能力,源自他見識到了雙水村以外的世界。而這一“不為周圍人理解的苦惱”,正是由讀書引起的。由此反向解讀,“孔乙己文學”似乎并不是在否定讀書的作用,反而肯定了掌握知識對于人思想的開拓作用。
人們所接觸到的知識越多,對于世界的野心便越大,故而不愿重復祖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質樸生活、不再安于“打螺絲”的單調工作,試圖追求更廣袤的天地。這原本是一種進步,知識的確讓人們有實現躍升的可能性。
然而橫在千萬應屆畢業生面前的,是逐年刷新的“史上最難就業季”詞條。在目前的就業形勢之下,實現所謂的躍升變得比以往困難。
學生們寒窗苦讀十余載,走出象牙塔后才驟然發現,原來過去的努力并沒能帶給他們想要的生活,勃勃野心也無處安放。正是這種無力感使得“孔乙己文學”戳中了人們的痛處,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誠然,“孔乙己文學”是在現實困境下應運而生的。
不論是從何種維度述說這種無力感,“孔乙己文學”都以極盡悲涼的修辭手法,將不被認可的努力一并歸為做無用功,將學歷比作“下不來的高臺”和“孔乙己的長衫”。一些人認為,工作和生活中的困境,源自“高臺”的阻礙、“長衫”的束縛。
然而學歷真的是“脫不掉的長衫”嗎?將生活中面臨的難題,單一地歸咎于學歷本身,就能化解現實中的困境嗎?
不久前,一條標題為“我:畢業5年,存款5000元;她:中傳碩士,火鍋店保潔”的視頻憑借500多萬的播放量,登上B站(視頻網站嗶哩嗶哩)熱榜。視頻中的兩位主人公均為“雙一流”大學的畢業生,面對鏡頭大方地調侃著各自畢業后的“高開低走”。
視頻中“畢業5年存款5000元”的女孩并不是沒有機會獲得別人眼中的成功。在輾轉于多份工作之后,她選擇拋棄名校光環,進而找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點。
認清自己、感知世界、自由選擇,想必這正是讀書的意義所在。讀書意味著從書中提取方法論并獲得將之付諸行動的能力,大學更能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能力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契合點。
正如《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的主人公塔拉所言:“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币粋€看待自我的全新視角,正是教育所賦予我們的更深層次的價值。
現如今,一部分青年代入孔乙己的角色,訴說著被學歷“束縛”的不幸——知識開闊了人們的眼界,讓人無法心安理得地“打螺絲”。可正是知識賦予了我們自主選擇的權利,因而我們可以在見識過“浪浪山”外的世界后,選擇回到“浪浪山”。更何況在不盡如人意的現實面前,若沒有“長衫”,又何來如此振聾發聵的聲音?
在現代語境中,“知識改變命運”的篤定或許不再,但我們絕不該因此懷疑“知識拓展眼界”的可能。
前面所述視頻中的兩個女孩,作為“雙一流”大學的學生卻自我定義為“廢物”,但她們找到了生活的秩序,獲得了快樂。若仔細推敲,人們便會發現,知識和學歷似乎并不是困境的源頭,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不成立。
如孔乙己一般的知識分子們“脫不掉的長衫”也并非他們熟稔于心的“之乎者也”,難以自洽、故步自封才是鐐銬所在。
“孔乙己文學”源自人們對環境的思考,貼切地反映出年輕人普遍存在的迷茫和無力感,因而引起了廣泛的共鳴。然則需要警惕的是,一部分人沉溺于對孔乙己的角色代入,將學歷視作困境的根源。
倘若如此平凡就是生活的本質,固執地居于“高臺之上”、不愿脫下“長衫”主動尋找出路,何以尋得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
倘若不如意的境遇就是一個人面臨的未來,將“孔乙己文學”視作長久的避風港,我們又何時才能找回自己生活的秩序?
或許唯有正視平凡與不如意的生活,才能無視所謂的“長衫”,看清真正的自己。
(松 煙摘自微信公眾號“知著網”,王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