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
2023年春節,一段潮汕青年街頭跳英歌舞慶祝新年的視頻走紅網絡,登上熱搜,點擊量近兩億。隨后,相關的視頻和圖片不僅在朋友圈被大量轉發,還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被刷爆,英歌舞這一潮汕地區特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真正“火出圈”了。
視頻中,令旗迎風招展,鼓點嘭嘭作響,臉涂油彩扮成英雄好漢的青年雙手持槌,在昂揚激進的鑼鼓聲中不斷變換隊形前進……舞棍上下翻飛,鼓聲吼聲交織,氣勢如虹,看得人熱血沸騰。
英歌舞是潮汕及閩南地區帶有民俗氣息的一種民間舞蹈,融匯戲劇、舞蹈、武術等元素,和古中原儺舞相似。相傳,它起源于明末,歷經幾百年的發揚傳承,被賦予獨特的人文氣息。它的突出特點是摻雜了水滸情節,體現了英雄崇拜和忠義的道德觀念。
一開場,“時遷”是整個英歌隊的先導,下山耍蛇打探,之后便是領舞的演員,稱為頭槌。接著,依次上場的有二槌、三槌、四槌,四位演員扮演的是李逵、關勝、魯智深、武松,擺出猛虎下山的動作。此后,梁山好漢依次出場亮相,變換出攻城戰陣的各種隊形,如雙龍出海、四虎并驅等。這種帶有故事性和傳奇色彩的表演,已成為人們表達喜慶的一種方式。
著名舞蹈家賈作光盛贊英歌舞“舞出了中華民族之魂”。不少網友評價英歌舞“又炫又燃”“這才是中國傳統節日該有的樣子,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承”。
在很多人感到年味變淡的今天,英歌舞為何能在眾多非遺民俗中“火出圈”?又老又潮,或許是英歌舞走紅的密碼。一方面,英歌意為英雄的贊歌,在英歌舞中有大量的儺舞元素;另一方面,英歌舞又有現代街舞的元素,傳統扮相加上陽剛熱血的舞蹈,配合吶喊與鑼鼓,符合時下大眾的審美,能夠讓人“燃”起來。
英歌舞凝聚的是潮汕年輕人的心,他們樂意接力傳承家鄉的民俗傳統。“在潮汕,你想讓一個年輕人早上6點起來做別的事,他未必搭理你,但如果讓他6點起來練英歌舞,他5點就能到場”。
富美青年英歌隊總教練李俊浩出生于1990年,9歲時接觸英歌舞后被吸引,從業至今,是普寧英歌的市級非遺傳承人。2009年,普寧富美青年英歌隊成立,大部分演員是“00后”,大家來自各行各業,因為熱愛走到一起。一開始,普寧富美青年英歌隊只有30多人,發展到如今已達70多人,一年外出表演40多場。據不完全統計,普寧市共有近100支這樣的英歌隊。
在英歌舞的推陳出新方面,李俊浩大膽而開放。他打破傳統規定,凡是熱愛英歌舞的,無論男女,都可學習。在臉譜、服飾、隊形和動作編排上也進行創新,加入一些武術招式,使動作更具觀賞性。2023年春節,富美青年英歌隊的演出排期從大年初一排到正月二十五,還收到不少省外的邀請函。大年初一,由當地40多人組成的英歌隊,在泰國春武里府帕那尼空縣一處購物中心表演,吸引大量的市民和游客駐足觀看。
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不能僅靠少數的非遺傳承人,需要扎根基層與群眾,與當下生活緊密結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讓年輕人了解、接受和喜愛,才能經受時間考驗,持久傳承。
以鄉愁治愈人心,來自潮汕這座小城的英歌舞,正頑強地展現出傳統文化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