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水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修復起來的技術。成都“鋦瓷”界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老邪”,在祖輩的方式上進行了創新,不但可以不用膠水修復,而且把鐵釘換成了黃銅和白銅。在他看來,修復之后的瓷器都有一種殘缺美。
“王老邪”本名王振海,先祖是清宮廷御工,號稱“鋦活秀”第一人。王振海4歲起在北京琉璃廠王家老宅學藝,成為王家第五代傳人,習得24樣72種136道家傳絕藝,至今約有9萬件器物在他手中涅槃重生。說到“王老邪”這個稱呼,還有一段故事。小時候,王振海很調皮,總是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同學就說他玩邪的,“老邪老邪的”,大家也都認為大邪者乃大雅也,邪雅不分家,于是“王老邪”這個稱呼就這么被大師自己和別人認可了。
“沒有金剛鉆,照樣攬瓷器活。”鋦瓷實際上是利用“金剛鉆”與“鋦釘”將破碎的瓷器復原,但是王振海最大的創新就是將金剛鉆給改了,他說:“金剛鉆比較笨拙,稍微操作不當,瓷器就會出現炸裂或者蹦瓷。再一個就是因為金剛鉆速度比較慢,所以我用牙鉆代替金剛鉆。”在他看來,“鋦瓷”不僅是手上的活兒,還是心上的活兒。“鋦瓷”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它不是碎片的簡單拼接,而是生命的再生。
王振海鋦瓷多年,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是“七合盞”,分別用出自宋代越窯、清代景德鎮龍窯、元代青花瓷、宋代龍泉瓷片、明代南海一號這5個窯口、5種材質的瓷片鋦成,使用內外嵌絲、平鋦、嵌鋦等技法。他打造出來的“七合盞”,最好地闡述了“鋦聚和合”。
“用心欣賞鋦瓷獨特的藝術氣質,感知修復后器皿沉默的語言,或許,你會讀到一枚枚鋦釘為你書寫的那卷意味深長的歷史長卷。”王振海覺得,自己有義務將鋦瓷這一手藝傳承下去。在2004年申請“非遺”的時候,王振海深刻地體會到了傳承的緊迫感。同期一起申請的兩位手藝人還未拿到證書就相繼去世了,于是王振海打破“不傳外人”的家族規定,開始收品德良好的徒弟。他說:“我收徒弟最看重的是品德,沒有手藝,可以笨鳥先飛,但是品德不好,就無法彌補了。”
王振海是一位無私的手藝人,對于來了解鋦瓷的人,他都會耐心講解鋦瓷的步驟:“第一步:鉆瓷打孔——定點記位,金剛鉆打孔;第二步:修繕瓷器——畫出鋦釘位置,鉆瓷打孔,制作鋦釘,上釘補漏,制作花釘,焊接花釘。”其中,最考驗技術的要數鋦釘的剪裁和花釘的制作,而王振海從四歲開始練習這個技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慢慢地活,慢慢地生活,王振海埋頭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眼見的是破碎,成就的是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