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圣嵐 ,潘冬南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鄉村旅游在脫貧攻堅、鄉村治理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鄉村旅游發展可以促進人、財、物等資源流向鄉村,完善當地基礎設施與服務,進而推動鄉村治理的發展[1]。本文以廣西東興市竹山村為例,該村是廣西鄉村旅游重點村和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鄉村旅游與鄉村治理的協調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較大的參考借鑒價值。
竹山村隸屬廣西防城港東興市,因盛產竹子而得名,歷史上曾是欽防一帶最繁華的商埠之一,有“小香港”之稱。從地理位置上看,竹山村地處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屬于中國海陸交匯處,既是我國陸地邊境線的起點,也是我國大陸海岸線的終點。該村處于北侖河的出海口,與越南隔河相望,具有獨特的戰略地位。從交通上看,沿邊公路的修建便利了該地村民的出入和貿易往來,推動了邊民互市的發展。此外,竹山還擁有一個千噸級港口——竹山港。該港口地形平坦,港闊水深,被列為邊境貿易開放點之一。
竹山村歷史悠久,擁有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和眾多的海洋自然風光,生態環境優良。近年來,該村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如大清國一號界碑、北侖河口景區、沿邊公路零起點紀念壇、東縉農業基地觀光采摘等旅游景點,大力發展集“邊、海、人、文”于一體,融“幽、雅、古、奇”為一體的旅游特色,打造四條獨具特色的旅游線路,如表1所示。同時,當地政府努力挖掘并利用中越邊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依托非遺保護工作平臺,運用至旅游業中,推進旅游發展。竹山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邊關文化)展示長廊位于大清國一號界碑景點的東面,內含有“京族耙螺”“京族拉大網”等多項非遺項目名錄,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前來游玩。據統計,疫情前每月游客均達1萬多人,拉動消費約200萬元,2019年全村旅游年收入3 680萬元。將文化融入旅游,走一條以鄉村旅游帶動鄉村發展、傳承和保護文化的道路。

表1 竹山村四條特色旅游線路
該村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敢于嘗試創新,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效。2020年,竹山村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成為廣西唯一入選的國家級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的村級單位。2021年竹山村被列為廣西鄉村旅游重點村。
近年來,為助力鄉村振興,竹山村積極開展鄉村治理工作,以“一村一鎮”黨建示范工程為引領,根據既沿海又沿邊的特點,著力完善本村基礎設施,提高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邊海特色社會治理新樣本。通過有效治理,竹山村先后榮獲了“自治區三星級綜合服務中心”“廣西興邊富民示范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稱號。2019年竹山村被列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目前,旅游業成為竹山村的新興產業,當地重視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發展帶動了全村基礎設施的完善、村容村貌的美化等。竹山村通過發展旅游,推動了鄉村建設發展,促進了鄉村治理取得新發展、新成效。如該村已基本實現道路硬化全覆蓋,村民房屋統一規劃,建立了“戶集、村收、鎮運、市處理”的農村垃圾收集模式等。與此同時,竹山村堅持“黨建引領、全面發展”的理念,成立海上守碑護邊黨支部,通過搭建“黨組織+互助組+脫貧戶+集體經濟”的組織體系,組織村民組團開展經濟活動。由資料得知,2021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為18.41萬元,村民人均收入也在逐漸增加。
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直接影響了鄉村的生產、生活以及現代化發展的持續推進[2]。竹山村大力推進鄉村風貌改造,進行環境整治,實施道路暢通工程,完善網絡設施建設等工作。目前,當地基礎設施覆蓋率較高,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取得一定成果。但通過訪談發現,村民認為在村容村貌、文娛活動、就業等方面的基礎設施與服務仍存在著短板和薄弱環節,現有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條件已經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當地需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通過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治理,從而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幸福感。
當地村民依賴于鄉村旅游收入和當地農漁業,旺季發展旅游,淡季進行淺海采捕作業,開發旅游附加產業的意識薄弱。近幾年受疫情影響,當地旅游市場蕭條,出海捕撈作業也受到限制,村民的經濟收入大幅度下滑。因此,許多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一年中基本只有在春節才會返鄉,僅剩婦女、老人及兒童留在當地。勞動力流失嚴重,鄉村空心化現象突出,村民自治主體缺失,村民自治難以有效運行,制約著鄉村的可持續化發展[3]。
鄉村治理的關鍵是人才隊伍建設,治理人才影響著鄉村治理成效[4]。竹山村本質上還是我國西南邊陲的一座小漁村,處于經濟、教育欠發達地區,教育水平比較滯后。通過調查發現,許多當地年輕人更樂意到發達地區發展,外地高端人才也不愿意來當地工作。留在當地的村民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素質不高。同時,該村的村干部隊伍多由當地村民組成,且年齡偏大,“90后”干部僅有兩名。由此可以看出,當地人才隊伍建設落后,人才后續力量不足,自治能力薄弱。
目前,竹山村鄉村治理與旅游發展主要依靠當地政府財政支持,財政資金在發展過程中起物質保障作用[5]。缺少民間社會組織的參與,社會資本注入不足。政府作為單一的投資主體,在治理和開發過程中沒有其他社會組織的意見,很難全面考慮到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從而可能會出現配套基礎設施與需求不相符的情況。另外,由于前兩年邊境地區疫情的反復與波動,當地文娛場所深受影響,沒有充足的客源補充,導致一些外來企業資金周轉出現困難,紛紛退出當地市場。長時間沒有外部資金的注入作為動力,也不利于當地旅游經濟的后續發展。
加快向服務型政府轉型,完善鄉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整合社會資源,實現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下沉[6]。當地政府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減少管控,分權于社會、企業、市場,合理引導與推動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向,將更多的事務和權力交給社會公眾或者與其進行合作共治[7]。同時,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系,開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實現利企便民。為了完善服務設施,優化服務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竹山村可嘗試創建“一站式”便民服務平臺,科學布置各功能室,率先開展“1+6+n”惠民服務工作。此外,通過促進生態、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協調發展,建立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鄉村生產、生活公共基礎設施,鄉村生活、生態環境治理等標準體系,推進生態農業轉型發展,推動宜居、宜游、宜業的鄉村建設。
鄉村治理要立足規劃,整合當地與周邊的旅游資源,統籌開發,著力開發多元化旅游新產品,打造新的產業鏈,提高當地旅游業的綜合實力與競爭力,全面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做到一年四季皆可游。同時,優化旅游利益聯結機制,建立鄉村旅游共同體,協調各治理主體的利益關系,從而確保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同提高[8]。竹山村可進一步打造集海鮮農產品銷售、東盟風情、邊境文化展示于一體的旅游綜合體。產業結構升級,多元化產業聯合發展,勢必會促進就業崗位的增加。經過營銷宣傳,在吸引客源、拉動經濟的同時,讓外出勞動力看到家鄉旅游發展的潛力,從而回鄉創業就業。此外,竹山村黨支部要著眼于“讓支部強起來,讓黨員動起來,讓群眾富起來”的目標,全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堅持產業立村、產業興村、產業富村,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優勢,發展大蠔、海鴨等養殖業,開發海鴨蛋等特色農產品品牌。
鄉村治理,其根本就是人的治理,也可以說是治理人才對鄉村的治理[9]。竹山村的治理人才培養目標為既要掌握旅游基礎理論知識、服務技能,又要具備鄉村治理、管理協調能力的應用型旅游治理人才。為此,首先,要在當地大力發展教育,提高村民受教育程度。同時,組織當地村民參加鄉村旅游人才的專業培訓,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務技能水平。其次,要大力培養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的領頭人,通過領頭人帶動其他干部進步,優化基層干部隊伍。再次,引導和支持多方主體參與到鄉村治理過程中,與鄰近高校及職業技術學校等開展合作,共建實踐教育基地,輸送高質量人才。最后,政府還應該制定人才引進政策,完善激勵獎勵機制,鼓勵各類應用型人才到基層從事管理服務工作,推動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發展。
只有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作用,構建各主體之間相互合作的機制,讓各主體能在鄉村治理中產生合力,才能保證鄉村治理的科學性和民主性[10]。因此,政府要結合竹山村旅游發展實際,根據市場供給方與需求方的要求,上下聯動,充當好引導者,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鄉村治理過程中,并明確社會力量參與的領域、方式與手段,積極推進鄉村社會力量的融合,促進籌資渠道多元化。首先,政府要健全基層黨委領導與政府負責機制,激發當地村民的主體活力,并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能動性,鼓勵村民將辦好自己的事與推進鄉村治理建設有機融合起來。其次,政府可以將旅游企業引入當地的服務體系中,扶持旅游企業做大做強,積極配合旅游企業的投資建設工作,打造旅游IP,以便吸引更多的外商前來投資。
綜上所述,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個途徑,推動著鄉村治理發展。課題組以旅游發展為背景,結合竹山村治理現狀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以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