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如其,席芳,余良夢,趙毛妮,吳雪婷,馬利軍
1.河南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河南 鄭州 450008;2.鄭州大學護理與健康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空氣污染狀況加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已成為影響全球公眾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2017年全球因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人數高達391萬,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的死亡人數[1]。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發布的世界衛生統計報告指出[2],全球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人數占全球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的9%。近年來,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仍呈不斷上升趨勢,并且已成為全球公認的“四大慢性疾病”之一。目前我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數量龐大,且呈患病率、死亡率高和多發的特點[3]。《2019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數據顯示[4],我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死亡率為10.83/萬,位居居民死因的第4位。可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已嚴重影響了全球公眾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是指呼吸道及肺部組織的慢性病,患者常表現為咳嗽、胸痛、呼吸功能受限,重則可能發生缺氧、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等[5-6]。目前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并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防控納入國家戰略。2019年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圍繞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兩大核心制定了15個重大專項行動,其中8項涉及呼吸健康(5項與COPD密切相關)[7]。國務院發布的《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提出,力爭到2025年有效控制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癥、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有效減輕居民的慢性病疾病負擔[8-9]。因此,順應國家慢病防治政策,積極開展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工作對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霧化吸入是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方式,其能將藥液霧化成微小顆粒并直達靶點,從而達到濕化痰液、改善通氣功能的目的,且具有起效迅速、療效佳、全身不良反應少等優勢[10]。目前霧化吸入療法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主要包括超聲霧化吸入和射流霧化吸入兩種方式。此外,WHO已將霧化吸入列為治療肺炎、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統疾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11]。多項研究顯示[11-13],霧化吸入可使患者氧化應激反應指標、血氣指標獲得更大程度改善,提高總體療效及臨床結局,且不會引發嚴重不良反應。然而,目前臨床霧化吸入尚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12-14]:(1)部分醫務人員對霧化吸入裝置、藥物等的了解不夠全面,直接影響霧化吸入治療效果;(2)基層醫院在霧化吸入治療過程中多存在操作不規范等問題,加重患者的不良反應;(3)部分患者需在家中進行霧化,故家庭霧化吸入管理亟待提升。因此,加強臨床霧化吸入管理,規范霧化吸入護理操作流程將有助于進一步改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本研究主要討論樣本醫院射流霧化器使用過程中帶來的臨床問題,如霧化吸入結束后藥物的殘余。霧化結束后,正常殘余量為1~1.5 mL[15],若殘余量大于1.5 mL,將影響霧化藥物的最大利用率,延長患者治療時間,增加其經濟成本。
為此,通過文獻查閱發現,影響霧化吸入質量、導致殘余量過高的影響因素有兩方面,即有效噴霧量不足和有效吸入量不足。目前樣本醫院臨床上常用的是射流霧化器,以恒定氣流量設備、文丘里原理裝置,氣霧微粒大小和每分鐘氣霧量受壓縮氣源氣流量的影響,一般置入藥液6~8mL,耗液0.5 mL/min,霧化吸入時間15~20 min[16]。面對霧化吸入結束后殘余量各不相同,選取樣本醫院2020年5月1日—10月31日收治的420例霧化吸入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霧化藥物單劑量使用及調整藥物順序的效果。
選取樣本醫院2020年5月1日—10月31日收治的420例霧化吸入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思維清晰,精神正常,具有一定理解表達能力。(3)需要霧化吸入治療,知情并同意參與本項研究。排除標準:(1)年齡≥80歲。(2)無法正常溝通,無法配合。(3)有意識障礙,理解力及判斷力下降。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210例。對照組中男性120例,女性90例;平均年齡(55.22±14.32)歲。研究組中男性126例,女性84例;平均年齡(57.55±14.3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用霧化藥物聯合的霧化吸入治療方案,見表1。霧化過程中,在排除霧化藥物配伍禁忌情況下,混合在一個容器內霧化,霧化吸入總量6~8 mL,有效時間15~20min,在有效時間內,抽取霧化吸入結束后藥物殘余量,依據公式換算所得殘余率。臨床常用霧化吸入藥物縮略語: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ICS)、短效β2受體激動劑(short-acting beta 2 receptor agonists,SABA)、短效膽堿M受體拮抗劑(short-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SAMA)。

表1 常用霧化聯合方案
研究組通過文獻回顧、臨床調查以及小組內討論,霧化吸入療法過程中采取單劑量使用[15],需要采取霧化聯合方案時也進行單劑量分開使用并進行霧化吸入藥物調整。(1)霧化藥物單劑量使用。霧化吸入制劑應在開瓶后立即使用,部分藥物存在配伍禁忌,部分人群存在藥物不良反應,因此在霧化吸入療法過程中實施單劑量霧化藥物應用[15],霧化藥物聯合時避免在同一種霧化管內混合,采用先后順序分別霧化。(2)霧化吸入藥物調整干預。在實行霧化吸入藥物單劑量使用[15]過程中,依據霧化吸入藥物配伍與常用霧化聯合方案,無論如何聯合,均單劑量使用,藥物聯合方案時應將ICS最后加藥,SABA、SAMA、乙酰半胱氨酸先加藥的原則。ICS霧化過程中會產生泡沫屏障,影響霧化吸入質量,增加藥物殘余量。霧化藥物時間:0.3 g乙酰半胱氨酸7 min,2 mL SABA、SAMA 5 min,1 mg ICS 5 min。霧化聯合方案時一次有效霧化時間控制在15~20 min,霧化吸入結束后采用注射器抽取藥物殘余量,依據公式計算殘余率。咨詢相關主任醫師、臨床護理專家等,最終形成標準流程終稿,在全科室以及院區內推廣實施。
通過獲取醫院霧化吸入治療患者信息,包括霧化吸入患者性別、年齡、吸入藥物順序、吸入藥物時間、體位、吸氣流速等,遵循現場、現物、現實三現原則,制作查檢表,得出數據。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殘余率,運用注射器工具收集霧化吸入結束后藥物殘余量,殘余率=霧化吸入結束藥物殘余量/霧化吸入藥物總量×100%。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殘余率為37.33%,研究組殘余率為24.10%,對照組殘余率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9.936,P<0.05)。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已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積極開展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工作迫在眉睫,而霧化吸入作為呼吸系統疾病重要用藥方式其臨床操作標準和流程亟待規范。因此,本研究全面了解目前臨床成人霧化吸入療法的應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同時基于循證護理構建成人霧化吸入療法的護理標準并開展實證研究,通過單劑量藥物使用順序調整干預,有效降低霧化吸入藥物殘余率,以期為臨床護理人員實施規范化的成人霧化吸入操作提供一定的參考。霧化吸入療法的目的就是利用其優點,利于患者使用和增加患者吸入劑量的有效性[17-20]。影響霧化吸入治療質量的因素主要為:有效吸入量不足、有效噴霧量不足。有效吸入量不足包括患者吸氣流速不足、潮氣量不足、呼吸淺快、吸入時長不足等[10]。因此在霧化吸入療法過程中保證患者有效吸入量及有效噴霧量,能夠有效降低霧化吸入藥物殘余率,提高藥物利用率,增加患者療效。
本研究中主要針對射流霧化器使用過程中噴霧量不足導致殘余量增加進行干預。射流霧化器是根據文丘里原理,使氣體高速通過狹小開口后突然減壓產生局部負壓,通過虹吸作用將氣體流出口旁一相連容器內的藥物液體吸出,并在前方遇到擋板時被沖撞粉碎成無數氣溶膠藥霧顆粒被吸入氣道而產生治療作用的裝置,分為氧氣驅動和壓縮空氣驅動兩種類型。霧化吸入過程中發現,ICS產生的泡沫屏障覆蓋藥液表面,影響氣流通過虹吸作用,造成噴霧量不足。
對照組在排除藥物配伍禁忌的情況下,藥物混合一起使用會造成霧化吸入藥物殘余量增加,使患者吸入藥物量減少,影響患者療效;主要因為混合過程中糖皮質激素使用過程中會產生泡沫屏障,造成噴霧量不足,從而增加藥物殘余率。霧化過程中發生不良反應,無法鑒別具體過敏藥物。研究組采取霧化藥物單劑量使用,能夠精確每種霧化藥物合理時間,使其發揮最大療效;聯合霧化方案時,通過調整霧化藥物順序,最后吸入糖皮質激素,降低霧化吸入藥物殘余率,解決了臨床上殘余量超出合理范圍的問題,提高患者霧化吸入藥物利用率,從而提高其在病變部位沉積率,影響藥物在病變部位沉積率因素很多,其中就包括吸入液量[21],藥物霧化產生的霧化氣體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被吸入肺內,一部分尚未吸入肺內就排入到空氣內。吸入液量越多,殘余率就越低,患者利用率就越高,療效越好。霧化藥物單劑量應用及順序調整增加了臨床護理人員工作,臨床已有多腔霧化器應用,提高了患者使用舒適度,具有安全性、有效性、精準性、方便使用等特點。
綜上所述,霧化吸入療法過程中采取單劑量藥物使用并調整霧化藥物順序能夠有效降低霧化吸入藥物殘余率,最大限度提高藥物利用率,從而提高患者霧化吸入療效及依從性,節約醫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