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鵬
同學們,你們一定知道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吧?傳說他們是有著特殊法力的神人,“千里眼”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事物,“順風耳”可以聽見隨風而來的聲音。令人驚嘆的是,1986年,三星堆遺址也出土了一件被譽為“千里眼、順風耳”的國寶級文物。它長什么樣子?又有什么特殊的用途和含義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它——青銅縱目面具。

1986年8月,考古人員正在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現場辛勤地工作著,他們之前在這里發現了兩個大型的“祭祀坑”,里面出土了象牙、玉石器、青銅器、金器等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參與發掘的每一個人都異常興奮,他們不知道接下來還會有什么驚喜等待著他們。
8月下旬,在二號“祭祀坑”的發掘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周的時候,清理二號“祭祀坑”的考古人員在坑的南邊發現了一件巨大的青銅器,它露出來的部分呈半圓形,誰也看不出是什么器物。
隨著發掘清理工作的進行,這件器物也顯露得越來越多,從整體形狀來看很像一把椅子的靠背,左右兩邊還有兩個長長的扶手。這難道是蜀王的寶座?這個土坑難道是某一代古蜀王的墓葬坑?所有人都對答案充滿了期待。
器物周圍泥土逐漸被清除,這件巨大的青銅器終于露出了廬山真面目:半圓形的青銅器上出現了鷹鉤形的鼻子,鼻子兩側是兩只長長的圓柱形的“眼球”,就像螃蟹突出的眼睛。哇,這可不是什么蜀王的寶座,而是一件倒過來的、造型怪異的青銅面具!那個“椅子的靠背”其實是這件面具的下頜部分,而那兩個“扶手”其實是面具上兩只長長的耳朵。
這件青銅面具巨大的體量和奇異的樣子真是太獨特了,在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都是首次發現。

讓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這件奇異的面具吧!面具高66厘米,重量有80多千克。它的兩只又長又尖的大耳朵之間最大的間距達到了138厘米。面具上的眉毛就像兩把刀,眉梢上挑,顯得威武端肅。最獨特的就是它那兩只巨大的圓柱形“眼球”,長長的“眼球”從面具的眼眶里伸出來,長度竟然達到了16厘米。再看它高高的鼻子呈鷹鉤形,鼻翼上有著碩大的勾云圖案。它還有一個巨大的嘴巴,嘴巴緊閉,嘴唇很薄,嘴角上揚,中間是外露的舌尖,好像在向我們神秘而又俏皮地微笑。

有著這樣夸張的眼睛和耳朵,它在三星堆出土的諸多青銅面具中獨樹一幟,于是它得到了一個十分形象的稱呼——“千里眼、順風耳”。 很多人在看到這件巨大的面具時,都會被它所震撼,也不禁在心里產生很多疑問:這么巨大的青銅面具是做什么用的呢?它代表的是什么人呢?又為什么會有這么奇怪而夸張的造型呢?
首先,這樣巨大而沉重的青銅縱目面具肯定不會是戴在真人臉上的。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面具兩側靠近耳朵的地方上下都各有一個方孔,一共四個方孔,這些方孔應該就是用來輔助固定面具的。古人很可能是把青銅縱目面具掛在宗廟或者神殿的高處,或者綁在柱子上,他們用繩索穿過這些方孔,把巨大的面具固定在某處。在青銅縱目面具的額頭中間也有一個方孔,這里原本或許插著某種獨特的裝飾品。

因此,專家們推測這件面具可能是古蜀國崇拜的某個神靈的形象。那會是哪一個神靈呢?
一種說法認為是傳說中的燭龍。《山海經》里就記載了這個名叫燭龍的天神。他身長千里,長著一對長長的大眼睛,他的眼睛掌控著人間的光明和黑暗,眼睛張開時是白晝,閉上時就是黑夜。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縱目面具上長長的眼睛正好符合天神燭龍的眼睛特征。
也有學者有其他的看法,他們認為青銅縱目面具代表的是古蜀國的第一代王蠶叢。《華陽國志》里描述古蜀國的第一代王蠶叢的長相時,說“其目縱”,“縱”有“從后往前”的意思,也就是說蠶叢長著一雙往前探出的眼睛。青銅縱目面具是對蠶叢的眼睛進行了夸張和神化。可能在古人心中,蠶叢就是一位擁有超能力的神人。正因為蠶叢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所以當時的人們才鑄造了這樣一件巨大而夸張的面具作為他的神像來供奉他。這也是這件文物的名字里有“縱目”兩個字的原因。
還有人覺得這件面具是古蜀人希望自己能獲得超能力的一種表現。李白曾寫“蜀道難,難于上青天”,3000多年前的古蜀國道路交通很不發達,生活在四川盆地的古蜀人非常渴望能夠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他們鑄造出這樣有著大大的耳朵、長長的眼睛的面具神像,渴望通過它與天神溝通,獲得神力,從而聽得更遠,看得更廣,得到更多盆地外部的信息。
與之造型相似的縱目面具在二號“祭祀坑”還出土了兩件,只是要小得多。其中一件的額頭中間有著造型復雜而精美的額飾,專家們根據它推測,青銅縱目面具的額頭中間應該也是類似的裝飾品。此外,在三星堆新發現的八號“祭祀坑”里出土了更為袖珍的縱目面具,只有人的手掌心那么大。這么多造型相似的面具的出現說明,縱目面具所代表的形象在古蜀人心中一定具有特殊的意義。
雖然專家們對于這種造型奇特的青銅縱目面具有不同的解讀,但是大家都從它夸張的造型中看到了古蜀人獨特的審美觀念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更感受到了3000多年前古蜀人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