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劉芳 ■ 特約記者 朱浩然

1.《中洞改編》雕塑

2.白盆珠水庫
花開三月,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記者一行再次踏上高潭這片紅色的土地。青山環抱的小鎮依然散發著山區獨有的令人神清氣爽的氣息,而崎嶇坑洼的道路卻已被寬敞平坦的柏油路替代。掛著紅色標語的太陽能路燈,肅穆威嚴的高潭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紅旗飄飄的馬克思街、列寧街,各具特色的街頭小店,絡繹不絕的行人游客,宏偉壯觀的東江干部學院……昔日落后破舊的山區已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現代化小鎮。
“高潭的變化就是惠東振興發展老區的縮影。”惠東縣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李江雁告訴記者,惠東縣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老區振興,全縣上下同心、想方設法推進山區老區發展,如今惠東的老區日新月異,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春風和煦,記者記憶中冷清寂寥的中洞革命紀念廣場游人熙攘,陽光下的《中洞改編》雕塑巍然聳立,令人肅然起敬,周邊的百慶樓、紅軍井、百祥樓、湖山書舍等已修繕一新,講解員正認真對游客講述紅色遺址上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原來百慶樓旁簡陋的擂茶檔已被整潔的擂茶館替代,不少游客在這里品嘗獨特的擂茶,體驗制茶樂趣。
高潭是東江革命斗爭的發源地之一,這里發動了較早的農民運動,建立了農會組織、黨組織,誕生了全國最早的區級蘇維埃政權之一。在長達二十多年的革命斗爭中,高潭人民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建立付出了巨大代價,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加快高潭老區振興發展,惠東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抓住上級推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大政策機遇,加快山區老區振興發展。2016年,惠州市啟動“三個基地、十件實事”工作,至今各級先后投入20多億元,相繼完成東江干部學院、革命歷史陳列館、馬列街改造、高潭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等20多處革命舊(遺)址修復、潮惠高速連接線高潭段建設等一批重點項目,高潭老區面貌煥然一新。據統計,2022年高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億元,比2016年增長40.5%;全年接待學習旅游人數26萬人次,比2016年增長2.7倍……這些直觀的數據,見證了高潭日新月異的變化,也展現了高潭進入振興發展快車道的實力。
2020年9月,作為省委批復的省級三所干部學院之一,東江干部學院揭牌對外運作,并成功入選72所全國黨性教育干部學院名錄。截至今年2月,學院累計承辦培訓班800多期,培訓學員約3.87萬人次,其中來自省直、地市廳級單位培訓班120期。如今,東江干部學院輻射全省、面向全國的影響力初步顯現,辦學知名度持續提升。
2022年12月,被列為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能源建設項目的惠州中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全面動工建設,這座規劃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總投資約83億元的水電站,也是全省重點項目。該項目將于2026年全面投產,預計可拉動地方生產總值達38億元。

3.安墩鎮美麗鄉村
惠東縣南鄰大亞灣,北部是蓮花山脈,擁有廣袤的山區,當中大部分是革命老區。這些山區老區山林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但受地理因素、交通條件等因素限制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近年來,惠東緊抓機遇,實施推動老區振興發展支持政策,在2019年至2022年期間,獲得來自中央、省、市各級補助資金和專項債券超100億元,重點用于強化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健全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體系,為老區振興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今年,廣東省提出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如何把山區優勢和政策優勢相結合,轉變成為振興發展的優勢,成為惠東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
“立足山區資源,以高潭老區建設成果輻射帶動安墩、寶口等山區老區連片發展。”惠東縣委書記鄔澤勤介紹道,惠東高標準實施《惠東縣“山區五鎮”連片開發發展規劃(2022—2030)》,推動高潭、安墩、寶口、白盆珠、多祝“山區五鎮”組團發展,以“生態、農業、旅游、文化和特色產業”等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推進鄉村振興,不斷增強山區造血功能,加快山區老區連片開發。
目前,惠東規劃建設“惠東縣北部革命老區紅色旅游公路”,打通北部片區路網,讓山區老區人民出行更加方便;同時,加快建設惠州中洞抽水蓄能電站、新型儲能等重點項目,并積極做好項目儲備,爭取更多政策機遇,助力老區人民“喝好水、走好路、讀好書”。
惠東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東省革命老區重點縣,縣內革命文化遺產數量多、級別高、影響大。據統計,目前惠東已確認革命史跡163處,可移動革命文物239件,不可移動紅色革命文物32處,遍布全縣17個鎮和街道。如何充分挖掘、保護、利用這些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惠東振興老區面臨的重要課題。
“讓紅色資源成為老區發展的生產力,就是最好的保護和傳承。”鄔澤勤表示,惠東將繼續實施“紅色引擎”工程,加大紅色資源保護力度,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內涵,在傳承紅色基因中開發文化經濟價值,激活紅色文化資源生命力。

4.惠東多祝鎮

5.白盆珠鎮橫江村沿白馬修建的碧道
“紅色引擎”工程,就是要通過緊抓“挖掘整合中色資源”“強化組織體系建設”等工作,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與保護利用紅色資源緊密結合起來,打造“紅色黨建”特色品牌。“一方面對革命遺址活化利用進行評估,分級分類科學管理,另一方面開展紅色宣講、紅色教育培訓和紅色體驗等活動。”惠東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惠東將加強紅色資源專項規劃,加強對革命遺址保護管理和活化利用,確保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科學規范、協調有序發展;同時通過一系列行動打造出具有惠東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讓紅色文化融入到城市基因中。
近年來,惠東先后完成了高潭區蘇維埃政府舊址修復、中洞革命紀念廣場修建、中共東江特委等20余處舊(遺)址修復工程,打造了一批省級、市級黨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墩五大革命遺址修復、粵贛湘邊縱隊展覽館、黨員培訓基地等已基本完工;稔山雁湖紅軍出港紀念地、梁化謝洞遺址群等也正加緊推進中……這些紅色文化資源為惠東壯大紅色旅游產業,優化紅色產品體系開發,探索“紅色+民宿”“紅色+生態”“紅色+旅游”等特色化、多元化的鄉村振興模式,提供了豐富堅實的資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