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徐敏


摘? ?要:SOLO分類理論關注學生的思維結構與認知發展水平。教學研究表明,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通用技術學習評價量表使學生的課堂操作學習可測且科學并具有可遷移性,能輔助教師以學定教,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本文以其為科學依據,進行通用技術課堂學習評價量表的設計與實踐。
關鍵字:SOLO分類理論;實踐活動評價;量表設計;通用技術
通用技術立足實踐,提倡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設計與制作、技術體驗、技術試驗,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由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各異,現有的評價方式難以對學生活動進行客觀、科學地表述與量化。SOLO分類理論為評價學生學習質與量提供了新思路,并為通用技術課堂學習評價量表的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
1? SOLO分類理論在通用技術學科中的應用分析
1.1? SOLO分類理論的評價框架
SOLO,全稱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譯為“可觀測的學習結果的結構”,是由教育心理學家彼格斯提出的一種學生學業水平分類的方法。SOLO分類理論認為學生回答問題或完成任務時所表現出的思維結構是可觀測的,并可以按照其復雜程度不同,分為五個層次: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抽象擴展結構[ 1 ]。
前結構:指學生對問題不理解,解答混淆;單點結構:指學生對問題理解較為片面,只能抓住某一素材進行回答;多點結構:指學生對問題有更多理解,能聯系多個素材,但不能建立素材間的聯系;關聯結構:指學生能從總體上考量問題,不僅能聯系多個素材,并能將其整合為一個整體;抽象擴展結構:指學生不僅完全理解該問題,還能將問題放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綜合應用,表現出鉆研與創造意識[ 1 ]。
1.2? 應用于通用技術課堂學習評價的優越性
SOLO分類理論的優越性在于它專注于評價學生認知發展水平,而非答案的正誤;它不僅能評價學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評價學生的思維能力所處的層次和階段;不僅評價學生學得多少(量)也關注學生學得多好(質),并將其可視化。
課堂實踐活動中學生表現各異,SOLO分類理論可以幫助教師制定實踐活動的觀察維度,將課堂實踐活動的觀察結果進行客觀、科學的表述與量化,了解學生的思維結構與認知發展水平,形成有效的教學過程診斷,矯正學生的學,改進教師的教,最終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
2? 通用技術課堂學習評價量表的設計與實踐
進行通用技術課堂學習評價量表設計,首先結合課標學業質量水平要求與學情,運用SOLO分類理論將教學目標分為五個思維層次,并進行從低到高的描述;其次,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主題活動,活動安排亦是從低層次SOLO思維水平到高層次思維水平,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第三,依據SOLO分類理論制定各個主題活動的評價量規,通過學生在活動中典型行為的觀測與記錄,對學生思維結構水平進行評價;最后根據評價結果,指導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進而讓不同結構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個性化的支持與引導。
2.1? 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在教與學的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分為三個層次: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與課時目標。課程目標與單元目標依據學科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內容條目與學業質量水平要求擬定,課時目標還需考慮學生已有水平與需求以及項目載體具體要求。
以技術試驗課“探析結構穩定性”為例,本節課所涉及的課標條目為“通過技術試驗或技術探究分析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并寫出試驗報告”[ 2 ]。結合學業質量水平要求與學情,將教學目標分為五個思維結構層次(如表1),其中前結構為空,因為學生對問題困惑不解或解答混淆并非我們的教學目標。
表 1? 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教學目標描述
2.2? 設計主題活動
從表1可以看出,在對教學目標進行分析與解構之后,運用了SOLO分類理論將教學目標分為五個思維層次進行從低到高的描述。在主題活動的設計中,也一樣遵循這一原則,主題活動為開放性問題與任務,活動安排從低層次 SOLO思維水平到高層次思維水平,循序漸進,螺旋上升,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成就感與獲得感,有利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逐步形成。
以技術試驗課“探析結構穩定性”為例,本節課所設計的主題活動如下:
活動1:“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猜想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有哪些?”與活動2:“查閱相關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中的試驗方法,討論衣帽架結構模型的穩定性試驗的方案。”引導學生明確探究問題,旨在通過了解結構穩定性的概念、猜想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以及強調控制變量法,來明確“自主學習”環節探究學習的方向,教師指導學生查閱相關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中的試驗方法,提高技術活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活動3:“實施帽架結構模型的穩定性試驗;分析試驗數據,形成試驗結論,探討影響結構穩定性的相關因素;寫出試驗報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旨在通過技術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結構穩定性的相關概念。在試驗過程中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技術意識”素養和“物化能力”素養;通過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理解技術、運用技術的能力。
活動4:“從產品穩定性角度就選購衣帽架給出一些具體建議;對中國古代臥褥香爐和欹器進行穩定性分析。”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應用,旨在通過學生列舉案例,診斷學生是否理解并建立起結構穩定性的相關概念;結合具體問題的辨析,形成對技術的理性態度和評價,提高學生理解技術、運用技術的能力,培養學生“技術意識”素養。同時,根據學生對具體技術問題的解決來評價和診斷本節課的學習效果;通過對中國古代結構穩定性經典案例,激發學生愛國熱情,滲透德育教育。
2.3? 制定評價量表
評價量表分為“量規”“觀測”“評價”三個部分,依據SOLO分類理論制定各個主題活動的評價量規,通過學生在活動中典型行為的觀測與記錄,對學生思維結構水平進行評價。
以技術試驗課“探析結構穩定性”為例,針對“活動2”“活動3”所設計的課堂學習評價量表如表2。
2.4? 應用評價結論
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意義:通過教師反饋的評價結論以及優秀學生的回答,可以幫助學生指明學習方向、調整學習目標。在傳統的評價方法中,學生的答案越接近事先制定的標準答案,分數就越高;而SOLO分類理論更關注學生學習的“質量”,學生能發現一個現象:“如果沒有對問題結構的良好把握,學習再多的知識也不可能獲得好的評價結果。”這是因為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課堂學習評價量表所制定的量規則不僅局限于正確答案,它需要學生對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這就需要學生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 3 ]。
對于教師教學的指導意義: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課堂學習評價量表的統計結果可以反映出每位學生在每個主題活動中所處的思維結構水平,幫助教師以學定教,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對不同結構水平的學生給予個性化的支持與引導。例如,在“活動2”中,某學生若表現為前結構,即“不理解標準的意義,無法構思方案”,則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引導,否則學生無法進行“活動3”的學習;對于對前一個活動中表現處于前結構或單點結構的學生或小組,教師不僅要給予個性化支持與引導,還要在下一個活動中進一步觀察,給予更多符合該學生思維水平的學習支持。
3? 課堂學習評價量表設計的啟發與展望
3.1? 量表設計的實踐意義
通用技術課堂以設計學習與操作學習為主要特征,活動豐富,其課堂學習評價不能簡單地以筆試定成績。在上述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評價量表設計,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回答問題或活動中表現出的思維結構水平。量規的制定針對性強,可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行為表現進行多維度的觀測與科學合理的量化評價,形成有效的教學過程診斷,輔助教師以學定教。量規的制定緊扣課標與學情,依據SOLO分類理論從低層次SOLO思維水平到高層次思維水平進行設計,能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調整學習目標與方法,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構建知識體系、培養關鍵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3.2? 量表設計的推廣性
SOLO分類理論通過觀測學生的回答與行為表現,診斷學生現有的思維結構水平,并確定教學的目標發展水平,這一點適用于所有的學科。因此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評價量表設計可推廣遷移至大多數學科的實踐活動,不僅包含通用技術學科的試驗課、設計課、操作課、展示課,也包含理化生實驗、研學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樣態。案例中,確定教學目標、設計主題活動、制定評價量表、應用評價結論,這一過程也一樣具有推廣遷移價值。
3.3? 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
本文案例中,教師通過設置課堂觀察員進行學生典型行為的觀測與記錄,較為繁瑣且耗費人力。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今天,可考慮采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評價效率。例如:課中,教師通過課堂提問以及巡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利用手持電子設備記錄學生的典型行為;每個主題活動結束時或課后,教師發送評價量表至學生端,學生根據量規對思維結構水平進行自評和互評,并上傳到云端,便于教師綜合評價。
SOLO分類理論從提出至今已經過了長時間的修正與發展,它作為評價工具的使用依然是課程領域的討論焦點[ 4 ]。新課改以后,每門學科都越來越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大單元教學、跨學科教學的研究屢見不鮮,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評價量表設計在評價學生課堂學習上具有獨特價值,值得開展進一步教學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比格斯,科利斯.學習質量評價 SOLO分類理論 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M]. 高凌飚,張洪巖,譯.北京:人們教育出版社,2010:27-3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5.
[3] 李佳,吳維寧.SOLO分類理論及其教學評價觀法[J].教育測量與評價,2009(2):18.
[4] 蔡永紅.SOLO分類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教育研究,200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