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勞動教育;積極心理;實踐育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04-0034-03
【作者簡介】趙華,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員,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指導中心主任,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南京市江寧區銅山中心小學(以下簡稱“銅山小學”)坐落于蘇皖交界處,雖地處偏遠,卻有豐厚的科創教育和農耕教育的底蘊。學校申報的省級品格提升工程項目“潤心養德:童創綠谷的勞動教育實踐行動”,聚焦新勞動教育實踐,推進“勞以潤德、勞以潤心”的兒童品格提升實踐,形成“德勞心融合”的品格實踐場景,勾畫勞動中涵養兒童品格、勞動中潤澤兒童積極心理的新時代兒童品格生長的圖景。
一、“童創綠谷”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新實踐
作為一所農村學校,銅山小學有天然的勞動實踐資源和勞動場景。因而,學校以兒童天性喜愛大自然、喜歡動手勞作為切入點,進行“童創綠谷”的深度設計,這是在學校“少年硅谷”基礎上的再升級和再回歸。學校提出的“童創綠谷”突出“兒童自己創造的綠谷、為了兒童創造的綠谷”。這里的“綠谷”可以進一步闡釋為:新時代兒童生命拔節生長的出發之地,兒童對自然的敬畏感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萌發之地,兒童相互濡染、學習、合作的勞動之地。總之,“童創綠谷”是兒童在綠意盎然的大自然中,與自己對話、與勞動對話、與伙伴和社群對話,突出勞動的生態性、教育性和創造性。“童創綠谷”是馬克思“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兒童品格涵育的新實踐。
馬卡連柯說過,勞動不僅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更是一個與道德范疇密切相關的內容,在考察與評價一個人的道德素養時,勞動應作為一項重要的衡量指標。首先,人類文明的發生和發展與勞動密切相關。“知識即美德”中所說的知識,其獲得方式離不開勞動實踐,“認知和理性”是道德約束的基礎,沒有知性就沒有美德。因此,勞動中追求真理、獲得知識、形成美德,這是“德勞”融合的理性基礎。其次,勞動過程中,人必須認識自然規律、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自然的關系,必然產生情感要素。因此,勞動中的創造和合作是形成穩定心理因素的重要載體,勞動與積極心理的形成深度關聯。即使從遺傳學或生理學視角來看,勞動流汗、獲得愉悅所分泌的多巴胺等也對穩固的積極心理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從這個意義上看,潤心和養德既深度融合,也相互支持。
銅山小學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讓兒童開創“綠谷”,讓兒童養護“綠谷”,讓兒童解讀“綠谷”,讓兒童贊美“綠谷”,這種形式本身就是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勞動分別指向兒童與自我、兒童與他人、兒童與社會三種勞動關系。銅山小學在“童創綠谷”項目實施過程中,將其轉化為三種場景:校園綠谷、家庭勞作和農創基地,在此過程中,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培根鑄魂,引導兒童樹立陽光的人生觀和學習觀,自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啟發兒童親近、欣賞大自然的美好與和諧,學會感激、敬畏與尊重自然,養成勞動習慣。
二、“童創綠谷”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新表達
馬克思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核心意義何在?其一,“童創綠谷”的實踐是讓兒童沉浸在“勞動化人”的場境之中。勞動、教育和人是一體的。馬克思認為,教育是在生產勞動中產生的一種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通過人的勞動創造了整個世界的歷史,教育也是人在勞動中產生的,教育離不開人、離不開勞動,作為人的本質首先是勞動。其二,“童創綠谷”用自然場景下的勞動實現兒童的自我教育。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不僅能創造物質滿足人的生存需要,還能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勞動是人與自然的中介,人們通過自身的活動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并能依照自身的需求調整其方式;作為人與自然的橋梁,勞動讓人從自然中獲取生活物資,并加以調整以滿足人的生存發展。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實現了兒童的自由創造。首先,教育即勞動(精神傳遞的勞動),勞動即創造,創造生自由。“童創綠谷”是勞動與教育的高度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勞動關系的學校勞動教育的新表達。由于勞動,自然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改變,人也在其中改變了自身,勞動將人與自然、人與人關聯起來,創造了財富和文明(意識)。因此,教育即勞動,勞動即教育。其次,勞動必須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它必然具有社會性、科學性和自由性。“童創綠谷”的實踐中,兒童走向社會,是實現社會性表達;與國家課程的全面融通,是實現科學性表達;在自我創造中勞動,是實現自由性表達。實現科學性要求科學知識與生產活動相結合,那就要用好教育這一方式。馬克思在其著作中也談到,一般的人只有經過特定的培訓與教育,才能成為專業的勞動力,進而促進生產力的提高,推動社會發展。基于此,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具有現實意義。
三、“童創綠谷”潤心養德的新建構
銅山小學的“童創綠谷”實踐行動在三個方面取得突破:新場境建構、勞動課程設計和跨學科勞動項目,構建全息化的“陽光勞動者”體驗式學習場。
一是勞動新場境建構工程。銅山小學以尊重自然、尊重兒童為核心理念,整合現有的基地資源,建設“陽光學習者”體驗式學習場,讓兒童在綠谷中欣賞自然、參與勞動、科學研究、實踐創造。學校系統設計了“綠谷1234系列”,主要包括“一院”,即小生靈醫院;“二區”,即小兔放養區和種植體驗區;“三池”,即八角池、蓮花池和半月池;“四園”,即動物樂園、中草藥園、百花園和百果園。“綠谷”系列讓兒童與小草對話、與小魚嬉戲、與小兔捉迷藏等,感受種植樂趣,收獲豐收喜悅。在“綠谷”升級版中,兒童還主動參與“新綠谷”的改造工程,為新增設的生態養德園命名。學校積極開發校外勞動場域,研發適合兒童的特色課程,為進一步拓展勞動空間系統謀劃。
二是校本勞動課程設計。銅山小學開發了四類校本勞動課程:日常性勞動課程、服務性勞動課程、節日+勞動課程和科技+勞動課程,建立勞動與服務、勞動與工具、勞動與創造、勞動與精神、勞動與審美的五維勞動目標。學校按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務幫著做、社會的事務參與做”的原則,結合兒童年齡特點,將課程目標按年段進行細分,形成了低、中、高段勞動活動課程的具體目標。以日常性勞動課程為例,主要包括九個子項目,即家庭勞動崗、校園衛生崗、雨水循環體認崗、動物樂園護養崗、小氣象站值周崗、水產養殖崗、呵護百花園丁崗等。
三是跨學科勞動項目的系統設計。銅山小學主要設計了七大跨學科勞動項目,分別是水塘養殖勞動與研究、農田種植勞動與研究、小小糧油加工坊、小發明與小制作、3D打印創客中心、新型職業體驗、學科融創行動的“勞動+X”系列。這些項目主要指向跨學科勞動學習,形成農創嘉年華、科創新生活和融創全職場三大板塊。一是農創嘉年華,該板塊由水塘養殖、農田種植和糧油加工組成,讓兒童體驗從勞動付出到勞動收獲,再到加工為商品的過程。兒童在養魚塘中勞動與研究,設計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研究結果能對周圍的農戶或養殖戶提供參考。通過分層養殖不同的魚苗、同等網箱養殖不同量魚苗產量以及池塘水質對于魚類生長影響的研究等,形成“動物生長—科學知識—調節調控”的問題解決鏈。在糧油加工坊中,兒童參與糧食加工勞動,通過稱重測量、機器操作、分批裝置,了解糧食生產的過程,探索糧食精加工的奧秘。二是科創新生活,該板塊是以小發明與小制作、3D打印創客中心組成,讓兒童體驗“科技改變生活,勞動推動進步”的內涵。每年學校開展科技節和主題月活動,兒童把自己的小發明和小制作帶到學校來進行評比。這些發明創造都是源于生活的創造,源于智慧的積累。三是融創全職場,學校設計了新型職業體驗項目,帶領兒童走進消防站、地鐵站、機場、工廠等實地,讓兒童參與職業體驗,親身體驗小小消防員、小小警官、小小安檢員等;學校深度設計了“勞動+X”系列項目,如勞動中的作文、勞動中的唱誦、勞動中的統計學等。
“勞”字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火”“心”的意象,說明通過勞動實現人與自然對話是迫切的,且與心理和意識高度相關;“德”字也與“心”相關,即“我心中看見我心中的正直”。因此,“德勞心融合”是新時代勞動教育需要重視的問題。銅山小學的實踐表明,重視以勞育德、以勞育心,是兒童勞動教育的關鍵。
以勞動教育為突破,是實踐育人的應然樣態,是育人實踐的時代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