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下旬至12月初,華中野戰軍利用戰斗間隙在江蘇省漣水縣境內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整訓。在檢討作戰過程中,部隊自下而上地開展了立功運動、評定傷亡運動、融化俘虜運動(簡稱“三大政治運動”)。華中野戰軍政治委員譚震林、政治部主任鐘期光對“三大政治運動”非常重視,大力向華中部隊推廣,在全軍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
立功運動
? 蘇中戰役后,華中野戰軍新成分急劇增加,對部隊建設提出了新要求。第一師第一旅第二團在蘇中戰役中俘虜1600余人。全團戰役前1690人,戰役中傷亡532人,戰役后補充俘虜及新兵1089人,人數增加到2247人,新成分占了近一半。由于干部傷亡較大,全團新提拔干部207人,占干部總數的90%。因此,干部指揮能力、戰士軍政素質等,都比戰役前下降。部隊轉戰蘇北后,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后退,忽南忽北,打走不定,干部戰士怨言越來越多,思想政治工作越來越難做。
? 第二團在漣水縣大橋鎮整訓中改選黨支部時,對黨員提出“到戰場上去競選”;對候補黨員提出“在戰斗中表現好,縮短候補期”;對非黨員干部戰士提出“在戰斗中爭取創造入黨條件”。這些口號對提高士氣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是解放戰士(原是國民黨軍士兵,被俘后經過教育參加解放軍)接受得更快。該團第一營有一個解放戰士在戰斗中繳獲4支槍,就對指導員說:“請把我的功勞記下來。”連里滿足他的要求,正式建立了功勞簿。接著,又有許多戰士的功勞記在了功勞簿上。該團政治處主任鄭克總結這個經驗,向全團提出 “在戰場上比比看,為人民立功勞”“把功勞記在功勞簿上”。全團指戰員接受號召,功勞簿成了激發戰斗情緒的一種好形式。
? 第二團總支在調查研究基礎上,討論以往戰時政治工作的經驗,認為建立功勞簿制度比支部競選工作前進了一大步,應該充分肯定。但是,最初建立功勞簿,主要目的是為評選英雄模范人物積累材料,實際涉及的還是少數人。只有以普遍激勵士氣、提高部隊戰斗力為目的,號召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建立功勞,功勞簿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1946年10月8日,第二團總支經過熱烈討論,正式作出《關于開展功勞運動的決定》。功勞運動一開展,立即受到廣大指戰員的熱烈歡迎。
隨著作戰訓練中新問題的出現,功勞運動也在不斷發展。例如,有的單位提出,指戰員立功應發給功勞狀,將功勞狀寄回家,全家光榮。這對于提高指戰員的斗志,減輕家人的憂慮,密切軍民關系,提高人民群眾的勝利信心,都有好處。第二團宣教股通過《勇士報》大力宣傳這一運動,引導指戰員正確認識這一運動的意義,使功勞運動深入人心。第一連戰士把功勞運動的意義歸納為12個字“功勞功勞,刻苦耐勞,把仗打好”。為防止立功后驕傲,第三連的戰士提議,在功勞簿上加條備注,把立功者的缺點也記上,立功不忘批評和自我批評。
第二團總支和政治處集中大家的智慧,進一步向全團指戰員提出“有功報功,論功行賞,人民功臣,個個尊敬”的口號,向全體黨員發出“黨員應在功勞運動中立頭功”的號召。全團正式建立三證制度:個人有個功勞證,功勞跟人走,調到哪里也光榮;連隊有個功勞簿,大家記功,集體光榮;向立功人員家里發個功勞狀,一人立功,全家光榮。
第二團開展功勞運動引起上級重視,華中野戰軍第一師第一旅政治部主任張日清派宣教科科長吳健人前去總結經驗。吳健人帶領兩名干部隨第二團行動,深入連排班調查研究。他們回去后,除向領導匯報外,還撰寫了一篇《怎樣開展功勞運動》的文章,發表在蘇皖邊區《江淮日報》上。后來,該文經延安新華總社轉發各地。1946年10月13日,吳健人還撰寫了一篇《海豐大隊熱烈開展功勞運動》的通訊,海豐大隊即第二團的代號。后來,這篇文章由新華社華中前線分社發到延安總社,延安新華總社立即刊發,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也播出了該報道。1946年11月11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加速全面抵抗勝利的到來,華東開展立功運動》的頭版頭條新聞,并高度評價了這一運動。從此,華中野戰軍的功勞運動改稱“立功運動”并在全軍迅速推廣,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發展。
評定傷亡運動
第一次漣水保衛戰,是華中野戰軍主力到達蘇北后進行的第一個戰役。雖然取得勝利,但也付出了較大代價。面對重大傷亡,面對大規模運動戰的空前殘酷,部隊指戰員堅韌的戰斗意志、朝氣蓬勃的創造精神,都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如何用積極的方法來解決消極思想問題,成為政治機關和政工干部的當務之急。
? 漣水保衛戰后,華中野戰軍第一師第三旅第九團按照慣例進行戰斗檢討。結果,各營連的匯報都是枯燥而無內容,方法是老一套,思想情緒是愈檢討愈低落。第二營副教導員張本和到第四連進行調查研究,同連長、指導員談話,打通他們重新研究問題的思想。接著,他召開副班長以上干部會議,要求干部帶頭,檢討出新的戰斗經驗來。他親自參加第三班的檢討會,同戰士們促膝談心。他問大家:“你們這次傷亡幾個?是怎樣傷亡的?”該班班長回答:“第一個第二個都是在攻擊中被打倒的,一個重傷員未包扎就大聲叫喚,被敵人發現目標,連打兩發炮彈,又被打倒三個。要不叫喚,這三個傷亡是可以避免的。”班長這么一具體講,引起大家的興趣,覺得這是與大家生死相關的問題。大家爭著發言,并用柴草、手榴彈擺成地形、工事、火力點等實戰情景,具體評議每個傷亡情況與原因。舉例和評議結果,3個班傷亡的14人中,只有2人是不可避免的,12人是可以避免的。
? 第三班從尋找傷亡原因著手,具體評定每個指戰員的傷亡,打開了戰斗檢討的新路徑。全連學習該班經驗,戰斗檢討熱烈地開展起來了。總結起來,第四連共傷亡34人,有24人傷亡可以避免,有3人傷亡原因不明,只有7人的傷亡不可避免。這樣一評,大家心里亮了——當兵打仗,不一定個個會死,人有很大的機動靈活性,講究戰術,注意戰斗動作與技術的巧妙結合,是完全可以減少傷亡的。各班熱烈討論戰術,啟發了干部檢討指揮的自覺性,于是紛紛獻計獻策,研究戰術技術。最后,張本和引導大家認識到,評定傷亡不僅打破戰斗檢討的老一套,而且關系到每一個人生死存亡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戰斗的勝敗。只有認真研究和改進戰術、提高技術,才能有效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
為了推廣第四連“評定傷亡,研究戰術”的經驗,第九團政治處下達了《關于運用四連戰斗檢討方法的指示》,使第四連的經驗迅速在全團普及推廣。1946年11月20日,第一師第三旅第九團政治委員梁竹吉、政治處主任夏峰上報了《關于從評定傷亡中來提高戰術的經驗》。華中野戰軍政治部主任鐘期光看到這個報告后,十分興奮,感慨萬千。12月5日,他寫下《對評定傷亡工作的意見》,指出:“從評定傷亡中來提高戰術,是自衛戰爭政治工作新的成就之一。我們決定,將一師九團政委梁竹吉、主任夏峰兩同志對評定傷亡的意見,變為領導上的意見,拿來推廣到全野戰軍中去。”“這個評定傷亡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敢打,但不會打,是不行的,這就叫做‘有勇無謀’。所以在戰斗進行中,應提倡‘智謀與勇猛相結合’。”鐘期光的意見和第九團的經驗,得到陳毅、粟裕、譚震林等人的贊同,在華中野戰軍逐級傳達貫徹。1947年2月5日,華東野戰軍政治部編印《政治工作經驗介紹之一:從“評定傷亡”提高到戰術研究》下發部隊,使評定傷亡運動在華東野戰軍推廣。此后,評定傷亡運動在全軍推廣。
融化俘虜運動
蘇中戰役開始后,華中野戰軍陸續俘虜了大量國民黨軍官兵。1946年7月,華中野戰軍為了處理大批俘虜,將蘇中第一軍分區復員局改為“蘇中俘虜管理處”。不久,又在蘇中俘虜管理處基礎上,成立“華中野戰軍俘虜管理處”,韓念龍任處長,房少庸任副處長。
在我軍歷史上,過去寬大俘虜政策重點放在瓦解敵軍,而忽視壯大我軍,結果是捉了放、放了捉。現在,華中野戰軍總結以往經驗教訓,將寬待俘虜政策發展為“瓦解敵軍”與“壯大我軍”兩者并重,把俘虜作為擴軍的重要來源。
1946年9月5日,鐘期光給韓念龍、房少庸寫了一封信,提出要從戰爭全局和發展的觀點看待敵軍俘虜,從“瓦解敵軍”“加強我軍組織建設”的高度,而不僅僅從處理俘虜的狹小意義上對待俘虜工作。他還就俘虜軍官和士兵的處理,分別提出了一些原則意見。其中,對爭取俘虜士兵入伍歸納了三條好處:第一,節省根據地人力動員;第二,減少蔣介石反共兵源;第三,保證連續作戰。
根據這些原則,華中野戰軍把大部分俘虜交給團以上政治機關訓練教育,然后補充到部隊;當時稱為“融化俘虜”,提的口號是“從火線上擴軍”。在對俘虜的教育訓練中,華中野戰軍以國民黨軍士兵為重點。被俘虜士兵一旦補入部隊,就成為光榮的戰斗員。他們政治上同翻身工農入伍的士兵一樣平等,思想上一樣接受教育,生活上一樣被關照,各方面都無歧視。對他們教育的基本內容是兩種社會、兩種軍隊的階級教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建軍宗旨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訴苦”“挖根”“換心”,還有共產黨員、各級干部以身作則的模范行為。這些內容和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充實發展,不斷深化提高,不斷完善豐富,形成了一整套制度與經驗。
? 1946年11月,在華中野戰軍宣教部長聯席會議上,鐘期光在推廣第一師和第六師“融化俘虜”的經驗時,提出“隨抓隨補隨打”的“火線擴軍”意見。但是,因為當時戰爭規模、思想認識等局限,沒有引起普遍重視。隨著戰爭規模越打越大,減員與補充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單靠后方補充新兵,或等待上一級將俘虜送后方審訓后再返前方補充,在時間上和數量上都成了問題。而當時戰場上大量國民黨軍士兵被俘,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是革命戰爭兵源認識與實踐上的一個新突破,是戰時政治工作的一個發展。于是,華中野戰軍融化俘虜運動逐漸發展為即俘、即補、即戰運動,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摘自《百年潮》劉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