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怡
在十九世紀的科學家當中,法國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當仁不讓是最有成就的一位。就像牛頓開辟經典力學一樣,他開辟了微生物領域。他一生研究疫苗,發明疫苗,在戰勝狂犬病、雞霍亂、炭疽病、蠶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是世人公認的“疫苗之王”。更可貴的是,他從不把發明占為己有,更不屑借此謀利。
巴斯德從小就聰明、愛動腦子、愛提問題。他醉心于做各種化學實驗,沒日沒夜地泡在實驗室,把實驗室當成了自己刨根究底的場所。
1856年,里爾一家釀酒廠廠主請求他幫助解決葡萄酒變酸的問題,巴斯德爽快地答應了。他小試牛刀,沒多久就在顯微鏡下“揪”出了讓葡萄酒變酸的原兇,并發明了“巴氏消毒法”(又稱低溫滅菌法)。此后,巴斯德的研究像開了掛一樣。他“救”蠶、治雞霍亂、搞定炭疽病,發明了一種又一種疫苗,逐步解開了動物疾病之謎,成了法國傳奇般的人物。不過,巴斯德最想征服的是長期威脅人類的狂犬病。
1880年,一位獸醫帶著兩只病犬來拜訪巴斯德,請求他利用病犬研制狂犬疫苗。巴斯德答應了他的請求,于 1882 年開始著手研制狂犬疫苗。在尋找病原體的過程中,巴斯德冒著被咬傷的危險采集狂犬的唾液。有一次,為了收集狂犬的唾液,他竟然跪在狂犬旁邊等了好久。他歷經無數次動物實驗,并依據動物和人發病時的癲狂狀態,推論出狂犬病病毒集中于神經系統。他大膽地從患狂犬病死亡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懸掛在一支無菌燒瓶中,使其干燥,看它是否有致命的危險。經過實驗論證:沒有經過干燥的脊髓是極為致命的,而經過干燥的脊髓卻沒那么致命。他把干燥的脊髓組織制成疫苗注射到犬只腦中,再讓打過疫苗的狗接觸致命的病毒。終于發現:接種疫苗的狗即使腦中被注入狂犬病毒,也都不會發病。巴斯德高興地宣布:狂犬疫苗在動物身上試驗成功!
然而,狂犬疫苗雖然在動物身上試驗成功了,但卻一直沒經過人體實驗。1885年7月6日,一位絕望的母親帶著被狂犬咬傷14處,被醫生宣布生存無望的9歲小男孩來到巴斯德的實驗室,她苦苦哀求巴斯德救救孩子。為了不眼睜睜看著小男孩死去,巴斯德為小男孩打下人類第一針狂犬疫苗。之后的 10 天中,他又連續給小男孩注射了十幾針不同毒性的疫苗。他不眠不休地觀察著疫苗進入人體后人的反應,5 天、10 天、1 個月……小男孩終于轉危為安??袢呙缃K于在人體上試驗成功!
狂犬疫苗的問世轟動了法國,轟動了全世界。巴斯德成了世界上唯一能夠把人類從狂犬病中解救出來的人。時至今日,狂犬病的致死率仍幾乎達到100%,因此,狂犬疫苗的發明足可彪炳歷史。為紀念他對人類抗擊狂犬病的巨大貢獻,聯合國指定巴斯德去世紀念日暨每年 9 月 28 日為世界狂犬病日。
懷揣一顆仁愛之心,巴斯德傾一生精力為人類的健康研究發明了一種又一種疫苗。他恪守自己一生都未曾改變的信念:利用研究結果獲利是學者的恥辱。他用無私的靈魂成就了自己“疫苗之王”的稱號。如今,他的精神和遺留的知識依舊在造福人類。
(摘自龍源期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