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晶

“我們活在世界的盡頭,被新聞頭條和鬧鐘震驚,燃燒著我們僅存的丁點愛意。”詩人賽義德·瓊斯在他的新詩集《生活在世界末日》里,這樣描述2022年。詩人可以輕易地將情緒蔓延至每一個普通人,于是我們開始重新嚴肅地審視起這一年。確實,站在2022年的歲末凝望,仿佛在看一部世紀大片的結尾。這部大片以天地為幕、世界為景,你我都在其中,無處遁逃。
2022年,世界在新的坐標系下發生裂變。年初,俄烏沖突的炮火響徹全球,我們不會想到,這場沖突會持續一年甚至幾年,我們也無法想到,這場沖突會演變成二戰以來歐洲大陸上最嚴酷的戰爭,有人因此喪命,有人因此逃亡。動蕩之下,美聯儲加息催動滯脹預期,全球經濟放緩進入下行;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突發爆炸,能源危機的警鐘長鳴。悲劇之所以讓人震驚,在于無法預料。韓國首爾梨泰院萬圣節聚會發生大規模踩踏,158條生命永遠凝固于那條狹窄的巷道。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市街頭發表演講,被刺身亡。還有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俄羅斯的戈爾巴喬夫、巴西的“球王”貝利……很多熟悉又偉大的名字,在這一年,燃盡光輝帶走了一個時代。2022年,當一個個重大事件撲面而來的時候,人會有一種失語感,我們在屏幕這頭看著簡短但又不簡單的新聞標題,干言萬語濃縮成四個字:見證歷史。
那么,當我們在見證歷史的時候,歷史在干什么?或許,它也在參與著我們的人生。
2022年,我們在歷史的俯視下堅定前行。冬奧會賽場,我們為蘇翊鳴凌空一躍的身影喝彩,那一刻,“夢想”閃耀在萬里長空;東航客機墜落,我們為132名遇難的乘客和機組人員默哀,那一刻,“離別”成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重慶山火,我們被火光中的消防員感動,那一刻,“逆行”一詞有了最生動的詮釋;唐山燒烤店打人事件,我們為弱者發聲,那一刻,“法治”成為不可撼動的底色。無論是大事件還是小事情,這些零碎的片段,散落在我們的生命中,成為貫穿時代的回響。這是我們經歷過的,還有正在經歷的,“大疫”三年,我們走到了“最終章”,又迎來了“新起點”,防控措施的優化轉段,讓我們“卸掉”了行程碼,讓我們“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讓我們在感染高峰中“摸索經驗、探索更好的方向”,也讓我們相信“明天會更好”。
2022年,無論是大干世界還是個體命運,不確定性都如影隨形,但回望過去的一年,這個看似“不確定的世界”仍有亮點,總有一些故事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這一年,“夸父”探日,神舟升空,天宮建成,問天邁出歷史性步伐;黨的二十大為中國式現代化指明方向;還有在各種沖擊中,中國經濟表現出強大韌性。這一年,北京冬奧會把人類重新團結在奧林匹克旗幟下;卡塔爾世界杯讓我們在熱血沸騰中明白“足球就是人生”;還有G20峰會、APEC峰會,攜手描畫人類社會美好愿景。一切都在表明,我們以及我們的國家和世界都在向更好的未來螺旋上升。即使艱難,但未來依舊值得期待。
2022年,我們一起度過,一起涉險,一起闖關。輕舟已過萬重山,當我們和過去揮手告別的時候,言外之意其實是期待和憧憬。我們期待在新的一年,可以告別口罩,看到每一張仰望的臉;我們期待在新的一年,可以告別冷清,地鐵、高鐵、機場客流不斷,城市鄉村重回煙火人間;我們期待在新的一年,可以告別悲觀,社會大膽創新,人們激情滿滿,經濟迸發蓬勃活力;我們期待在新的一年,可以告別紛爭,揮拳變成握手,制約變成合作,哭泣變成笑臉;我們期待在新的一年,面對前行之路的重重考驗,可以繼續越過重重關山。
你好,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