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炯 吳超
摘 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所進行的全球環境治理,迫使各個國家無論是在進行防疫任務的同時繼續完成區域環境治理目標,還是在兼顧減碳任務的同時保證國民經濟發展都顯得困難重重,以西方為主的發達國家更是顯得力不從心。與此同時,面對百年之未有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大場合,多次談到中國要落實雙碳戰略目標,向國內與國際表明了中國對待環境治理的決心與獨屬于中國的大國責任、風范及擔當。
關鍵詞:全球氣候治理;碳中和;碳達峰;大國擔當
中圖分類號:D64;D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1 — 0016 — 04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在全球環境治理議題上,中國首次向世界明確,作為能源消費大國,完成碳中和戰略的時間表。中國的鄭重承諾,不但凸顯出中國對全球環境保護議題的積極關切,更是向國際社會展現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全球環境治理所做的不懈努力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大國擔當精神。研究與學習習近平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相關重要論述,對于我們正確認識中國負責任的國際環境治理意識的重要性、進一步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理念傳播并完善中國的國際話語權與正確“中國形象”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后巴黎時代的全球環境治理困局
各國在簽署《巴黎協定》后的時期被廣泛稱作是后巴黎時代。在此階段中,國際氣候治理優化、調整及處理方案、國際任務分配及要求、區域性治理格局等都較之前發生了深刻變化。然而,由于各國在某些方面產生了政治上與經濟上的變化,導致其對統籌與執行《巴黎協定》所制定的國際約束,履行其自身義務和責任的難度不斷加大,同時又因缺少強制履約機制而導致《巴黎協定》的執行效果大打折扣。[2]首先影響最大的要素,就是全球范圍內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極大地沖擊了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領域的正常秩序,更是對全球環境治理產生了極其負面的影響。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同國家與集體卻選擇采取了不同的防疫措施與政策,從而導致產生了完全不同的防疫效果與治理邏輯。為了掩飾自身的防疫漏洞與問題,以所謂西方“主流意識”政治化環境治理問題,攻擊污蔑中國在執行環境治理上的成效,極大程度上破壞了國際合作的積極性與可持續性,為未來國際間共同面對環境治理問題蒙上陰影。
1.環境問題政治化愈演愈烈
截至到俄烏沖突之前的世界,在全球公共衛生安全議題下,各國在政治、經濟、外交及民生等領域都產生了較難調和結構性與制度性矛盾。極端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沖突、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國家性與地區性行為表現突出,以西方為代表的民主自由社會亂象叢生,過去西方塑造的“正面光明”的國家形象與意識形態逐現崩潰。2017年美特朗普政府主動退出《巴黎協定》,更是產生了極其負面的國際影響:一是削弱了美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發揮的影響力,逐漸脫離其“領導者”角色定位。二是西方國家放棄了主動承擔國際事務治理的一部分責任,為未來的世界統籌協調增加了不確定性。
疫情更是為國際間環境治理與協作的前景蒙上陰影,國別之間的地緣政治與外交關系受到嚴重沖擊。西方發達國家的幫扶與互助意識迅速衰減,團結互助的國際合作精神被有理由地放棄;美國及部分西方國家出于政治目的,多角度、多方面地攻擊抹黑中國,以“人權”“發展權”等理由誣蔑、造謠中國的環境保護成績。這種利用政治化議題攻擊,忽視中方的做法,體現了部分西方國家的悲哀現狀——既無法解決本國在防疫過程中產生的民生問題,也無法在全球衛生安全危機影響下,繼續完成環境治理任務。
2.環境治理成效未達預期
《巴黎協定》的預期效果與實際情況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偏離,以歐盟為例,截至到疫情發生前的上一年度,歐盟各成員國對《巴黎協定》的履行情況不甚理想。這其中,發達國家締約方履約不力,中東歐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履約困難。部分環境研究分析認為,歐盟的氣候行動力度及成果不足以符合或是能實現其在NDC承諾中的減排目標。突出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歐盟境內可再生能源產業正面臨產業政策去補貼的政策趨勢,后果可能導致歐盟新能源企業則會在高新技術研發與企業規模受到較大制肘。二是由于歐盟成員國國內政府、政黨更替而導致的決策變更將會導致各國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上面臨政策的不可持續性與執行機構的不穩定性。三是歐美國家就協定所承諾的減排力度及其為環境治理所配給的金融手段與技術支持,都遠遠未達到最終理想目標。特別是,除了本國外,針對于非發達國家的專項環境治理經濟援助尚不滿足其所在過去承諾的指標,而這表露出它們與自身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所擔負的職責與所應匹配的角色還有不小距離。
二、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實施的開創性舉措
后巴黎時代的環境治理問題,由于疫情防控,政治沖突以及治理效果的三重負面影響,而無法得到較為有效的解決與進展。特別是突然發生的公共衛生危機及其衍生的多重國際亂象,進一步加劇了國際之間環境治理的合作困局。中國如何在世界未有之大變局中發揮自身優勢,繼續積極落實巴黎協定目標,既是對國際合作的一場考驗,也是對大國擔當的檢驗。自《巴黎協定》簽訂以來,中國政府始終認真履行國際責任,持續做好環境治理與能源減排工作。法國憲法委員會主席、前外長法比尤斯盛贊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雙碳”目標,認為這樣的舉措是中國為認真履行《巴黎協定》所作出的重大貢獻。沒有中國的行動與承諾,世界將缺少很大的動力激勵,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整治,為疫情沖擊下的世界送上了真正的希望。[3]
1.中國以極速、極效的措施戰勝國內疫情
在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黨和人民政府滿懷堅定的戰斗決心與戰略定力,領導團結中國人民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了戰疫勝利的顯著成效——“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積蔓延,有力改變了病毒傳播的危險進程,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4]中國在堅決準確落實嚴格的防疫政策的同時,仍不忘堅持繼續將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作為國家發展的關鍵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正面臨著極大挑戰,在這個挑戰與希望并存的時代,同時面對著恢復經濟與環境的保護的雙重壓力,中國將在全球范圍內持續引領生態文明建設、驅動綠色能源轉型、保障人民生活福祉、維護公平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5]在疫情頻繁反復,各國協調治理環境逐陷悲觀的大背景下,中國對疫情的有效管控與對環境治理的切實關切,激發了國內與國際上新的環境治理動力與蓬勃壯志。
2.中國以自信、自強的態度回擊國際質疑
面對西方所謂“民主”國家以“自由”“人權”等借口,攻擊中國數年來在國內環境治理所得成效與中國在國際合作上的努力。然而中國始終堅持環境保護,加速環境治理的決心從未改變。在未來,“雙碳”目標會作為中國重要的宣傳成果與方案,展現給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宣傳好中國的正面故事、樹立好中國正面形象、抒發出中國正向情感、闡述好中國的確切事實才能真正地向國際社會傳遞出真正的中國聲音。[6]面對所謂生態正義一方的惡意輿論與意識形態攻擊,中國做出的實際成就是講事實、講結果的,更是毋庸置疑的。在全球氣候治理視角及治理體系的發展過程中,宣布雙碳目標作為中國在疫情及后疫情時代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這一重要重要節點,顯著表明了中國向國家社會展現出作為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的擔當精神。[7]
3.中國以高速、高效的方式保障環境治理
2016-2020年度,中國合理規范生態環境布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與評價,國內整體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事業進展順利,為“十四五”期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政策的接續執行與探索提供了寶貴經驗。中國之所以在國內環境治理議程上取得顯著成績,最重要的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思想作為整個環境治理過程中的理論引領,把握好“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待”是我國環保事業未來發展的總目標、總方向。二是不忘牢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鞏固過去數年黨與國家為環境治理所做的努力,進一步完善大環保工作格局的進步與發展。三是繼續堅持執行與實施最嚴格的法律制度去規范化、標準化與精準化生態治理,堅定生態治理的法治精神,強化自身的作風和能力建設,不斷環境治理效能提升賦能。
三、中國制定“雙碳”目標的大國擔當及其世界性貢獻
“雙碳”目標的宣告展現了中國基于大國決策思維處理環境治理的三重邏輯,一是立足于科學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發展管理與國際治理思維,堅決摒棄西方“各家自掃門前雪”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發展思維,科學判斷生態發展與環境保護策略局勢。二是把握明確站位,當前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尚在發酵,雖步入后疫情時代,但是零散反復的公衛問題尚需注意,當下既要兼顧基本的疫情防控與人民生活保障,又要謹慎處理經濟發展帶來的生產排污、生碳,中國要堅持好發展主方向,妥善,高效完成“雙碳”目標。三是具備廣闊視野,環境治理問題是全球共性問題,需要依靠全球所有國家一同解決與合作,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與行動完全貼合了協同發展治理生態的主方向與主基調,為2030年可持續發展增添希望與動力。
1.明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地位
當下部分歐美意識形態群體所崇尚的“環境正義”生態保護運動思潮,從根本上脫離了國家經濟民生發展的基礎需求,加之更是脫離國家生態發展與治理的基本利益訴求,此種畸形現象突出反映了當代全球生態危機進一步惡化卻面臨治理的乏力,與任意放縱的狂熱自由主義潮流、資本主義全球化運動之間的本質關系。催生出此種思潮的生態文明理論的緣由往往是因為資產階級更加關注自身的利益,而非談及綠水青山的發展對人民生存發展的重要性。所以生態保護與治理的舉措淪為西方所謂“自由價值”的實現與政治利益交換的“砝碼”,具體行動更廣泛地被認為是“作秀”與“賺眼球”。馬克思與恩格斯在考察資本主義制度與本質特征中就指出:雖然資本主義早期生產方式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但是其實施的殖民掠奪與階層壓迫具有明顯的反生態性質。[8]正是因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在追求最大化利潤的同時,無節制地攫取自然資源,才造成了當下世界環境與衛生危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保?]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回答了要經濟發展和要美好環境是不矛盾的,點破了“自然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之前只可選一的思想弊端,這為凝聚發展與保護共扶共進的理性思維奠定了堅實基礎。[10]正確思考與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去完善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有著兩方面的思想內涵,一是正確開創了新的世界環境治理生態思維模式,全球多方面、多角度經濟、政治、民生與環境發展為一體,在當今世界仍舊困于疫情困局的情況下,如若繼續以西方的國際治理思路發展,將不利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二是為中國呈現“大國責任”“大國擔當”提供了基礎理論與政策支持,彰顯出在國際氣候環境治理大格局與視角下的突出的“中國形象”。[11]
2.把握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站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要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增強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積極引導國際秩序變革方向,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12]在國際公共衛生安全風險尚未結束與國內疫情反復的背景下,中國在各個方面都發揮著特別的作用。一方面,中國堅持通過完善本國生態治理體系來推進生態保護、污染防治以及綠色現代化等工程的實施,從而推動實現改善本國生態環境、助力全球綠色發展,提升中國在全球生態治理中的參與及貢獻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中國也發揚大國責任精神,與多方深人開展生態領域合作,并堅持共商共享共建的治理原則,創新構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公正合理的全球生態治理模式,從而以協商對話的方式尋找綠色合作共識,以協商共治有效實現國際生態關系的民主化,成為全球生態治理中的創新者和引領者。[13]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薄皵y手創造世界生態文明的美好未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4]中國政府始終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始終操持公開透明、認真負責的行為態度,始終把堅持維護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與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近年來,中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身份逐漸開始轉變,從視角上說,中國從地區性視野轉向全球性視野;從作用上講,中國從國際任務的執行者與參與者轉向國際事務治理的引領者。當下的生態危機已是全球性的危機,僅憑單個國家的自身努力或者區域國家之間的相互協助已完全失效,只有全人類的同心協力,才能積極緩解與解決生態危機對全人類的沖擊。故而,從“一國治理”到“全球引領”才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未來的環境治理面臨難以想象的困難,但是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將會是堅定的、方向將會是明確的。
3.立足引領國際治理體系和促進共同發展的廣闊視野
中國向來一直理解并支持世界上廣大發展中國家對環境保護與治理所提出的基本訴求、合理建議與正義主張。在全球環境治理的大背景下,中國所提出的雙碳治理方案不但順應了自身的發展邏輯,更是考慮到了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實際現狀,向他們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新榜樣。在共同面對氣候變化的議題上,中國堅持把捍衛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生存權作為我國參與國際事務治理的一項重點任務。中國的雙碳目標,作為應對當今世界生態危機的“中國方案”,充分彰顯了中國對治理國內與國際生態環境的決心與信心,更是印證了中國追求落實“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治理觀念。中國的真切呼吁與實際行動真實地向廣大發展中國家傳達了中國的治理思想與治理態度,為他們提供合理的、部分可模仿的目標,也傳遞出以雙碳目標為代表的“中國思想”與“中國擔當”是如何進一步推動中國話語結構下的全球治理思想和合作理念。[15]能真正促進世界未來發展的不是單邊主義、孤立主義更不是帝國主義。國際交流只有互相尊重多邊主義的對話維度,共同打造符合全人類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價值體系。習近平表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促進共同發展的決心不會改變?!保?5]世界各國協同發展、齊心協力,才是能解決當前全球性危機與問題的關鍵法寶,才是世界各國家人民的共同追求。
四、結語
中國作為能源消耗大國,提出盡早設立及落實2030碳達峰計劃,2060碳中和計劃,有三項重大意義。一是堅決回擊國際輿論關于中國環保與抗疫行動的歧視與污蔑,做好國內外輿情處理工作,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開展國際合作與幫扶。[16]二是為及早為減少部分世界總碳排放量做出“中國貢獻”,為其他國家作出參考典范與減輕相關碳排放負擔;三是作為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一份子,主動通告并完成減輕碳排放任務,為全世界做出表率行動,展現出專屬中國的大國責任感與擔當精神。[17]向世界說明,作為一個真正負責任的大國,該在國際上扮演怎樣的角色,承擔怎樣的責任,又應有怎樣的擔當。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23(03).
[2]何晶晶.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開啟新的氣候變化治理時代[J].國際法研究,2016(03):77-88.
[3]法比尤斯.中國對執行《巴黎協定》發揮關鍵作用(國際論壇)[N].人民日報,2020-12-06(03).
[4]習近平關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論述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2-8.
[5]習近平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 強調秉持生態文明理念,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開啟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征程[N].人民日報,2021-10-13(01).
[6]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J].黨建,2016(03):4-6.
[7]于宏源.中國環境外交的歷程、成就和展望[J].人民論壇,2021(33):50-55.
[8]李崇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及其現實意義[J].湖南社會科學,2011(01):15-21.
[9]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697.
[10]周方冶.“轉型變革”視角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國際引領作用——以中國模式化解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困境[J].云南社會科學,2021(05):1-10+185.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9-364.
[12]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求是,2019(03).
[13]李鐵英,周傳金.習近平生態全球觀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及現實踐履探論[J].青海社會科學,2021(05):35-42.
[14]習近平.為攜手創造世界生態文明美好未來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N].人民日報,2019-08-20(01).
[15]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J].求是,2021(01).
[16]羅葉丹.疫情防控國際話語權的理論思考[J].人民論壇,2020(Z2):146-147.
[17]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深入分析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面臨的形勢任務 扎扎實實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N].人民日報,2022-01-26(01).
〔責任編輯:秋 水〕
收稿日期:2023 — 01 — 03
基金項目: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第二批)“基于分眾理論的高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長效機制研究”(C2-2020075)。
作者簡介:楊曉炯(1999—),男,上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吳超(1984—),男,上海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