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晶

北京時間2022年12月9日23時,卡塔爾世界杯第一場1/4決賽打響,克羅地亞對陣巴西,120分鐘后,雙方拖到加時賽1比1戰平,點球大戰克羅地亞淘汰了奪冠大熱門巴西,挺進四強。有人說,這是本屆卡塔爾世界杯最精彩的一場比賽,從克羅地亞身上看到了永不放棄的韌勁;也有人說,這個結果是“爆冷”。然而,只要了解克羅地亞的歷史和足球發展史,就會發現,一切皆在意料之中。
一直以來,堅韌都是克羅地亞足球的代名詞。克羅地亞主帥達利奇曾說:“克羅地亞足球隊擁有著燃燒的靈魂。”帶著這樣的靈魂,克羅地亞在本屆世界杯小組賽頂住比利時瘋狂的進攻,1/8決賽點球將日本淘汰,1/4決賽又在絕境中不言放棄,通過十二碼決戰“送”走巴西,即使半決賽克羅地亞沒能越過阿根廷這座高山,但在一段熱血且勵志的征程之后,克羅地亞還是靠著鋼鐵般的意志贏得了全世界的矚目和尊重。克羅地亞,這個人口只有400萬的小國,如何通過足球改變世界?
狂想曲背后的“格子軍團”
1991年,東歐劇變,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以下簡稱前南聯)風雨飄搖,6個加盟國紛紛要求獨立,在轟轟烈烈的時代巨變面前,前南聯分崩離析。瓦解后的南斯拉夫,分成了6個國家,克羅地亞便是其中之一。獨立后的克羅地亞國土面積56594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不到400萬,經濟水平在歐洲排倒數,確確實實是一個小國。
1998年,克羅地亞第一次參加世界杯。作為世界杯的新手,一開始誰都沒有把這個小國放在眼里,認為就是只軟柿子,可以隨便拿捏。可不曾想,這支名不經傳的球隊,在一個名叫蘇克的人帶領下,竟然一路過關斬將,闖進了四強,惜敗于最終的冠軍法國,在季軍爭奪賽中又擊敗荷蘭,從此,“格子軍團”(克羅地亞足球隊的代稱,因球衣是紅白格子而得名)在世界杯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極大地鼓舞了獨立不久的克羅地亞,也喚醒了克羅地亞人的民族精神。克羅地亞在世界杯上的首次輝煌亮相,讓世界記住了這個國家,也給克羅地亞送來了希望。自此,“生為足球,為足球而生”,這樣的信條似乎刻在每一個克羅地亞人的骨子里。
事實上,克羅地亞獨立后因為長時間陷入戰爭,導致他們的足球隊并沒有優秀的基礎設施和清晰的規劃,人才儲備和一流強國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但從1998年第一次參加世界杯開始,克羅地亞除了2010年外,就沒有缺席過歷屆的世界杯。6次參賽,3次進入四強,1次進入決賽——這是屬于克羅地亞的世界杯成績單。即使是和德國、巴西等一眾傳統強隊相比,如此戰績都可以列入優秀的行列。一個處于戰火中的小國為何能擁有如此強大的足球隊?這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認為,這與克羅地亞政府的頂層設計有關。克羅地亞的教育部門規定,學校每周要讓孩子們接受20小時的足球訓練。也有人認為,這與克羅地亞人對體育的狂熱有關。在克羅地亞,從學校到父母,都非常重視青少年的體育教育。就連克羅地亞前總統基塔羅維奇的女兒卡塔琳娜,也是一名職業花滑運動員。還有人認為,克羅地亞完善的青訓體制是關鍵。據統計,克羅地亞全國登記在冊的足球運動員有12萬人,占其人口的3%。這一比例甚至比足球王國巴西還要高。
以上這些,當然重要。制度、訓練、興趣可以培養技術熟練的職業運動員,卻未必能孕育敢打敢拼的冠軍之隊。冠軍,是需要一股子精氣神的。眾所周知,克羅地亞在世界聞名的,除了足球,還有那首激蕩昂揚的《克羅地亞狂想曲》。就像人們提到格子軍團時,在堅韌的精神屬性之外,也會想起其優雅的球風,像是在欣賞一門藝術。《克羅地亞狂想曲》寫于克羅地亞戰后,描述的是戰爭的陰暗與新生的希望,當藝術與足球交織,便碰撞出了那股精氣神,那是獨屬于“格子軍團”的不屈的靈魂。克羅地亞頂級球星蘇克和莫德里奇將這種藝術氣質發揚光大,他們用極具藝術感和技術感的帶球方式,讓克羅地亞足球走向世界。當然,藝術氣質歸藝術氣質,“格子軍團”能走到今天,是因為在優雅之外,還有那無比動人的堅韌斗志。這斗志來源于艱難歲月的磨礪和戰爭歲月的洗禮。
他的心,依舊為克羅地亞打著節拍
某種程度上說,克羅地亞能夠在世界杯的舞臺大放異彩,與前南聯的足球遺存息息相關。1991年之前,前南聯足球一直有著“歐洲巴西”的美譽,是歐洲足壇的一支傳統勁旅,眾星云集,球風強悍,如果沒有后來的解體,完全可以通過技術流足球在世界足壇占據一席之地。遺憾的是,前南聯最終走向分崩離析,“歐洲巴西”的足球風格,也四散在尋求獨立的各個共和國中。
1998年世界杯,蘇克以6粒進球勇奪金靴獎,帶領克羅地亞獲得季軍,“格子軍團”以黑馬姿態一鳴驚人。2018年,克羅地亞經歷了難以想象的煎熬,在一場場點球大戰中死里逃生,最后硬生生地闖進了決賽,拿到亞軍,創造了克羅地亞的歷史。為何偏偏是籍籍無名的克羅地亞繼承了前南聯的衣缽,這與克羅地亞的立國史息息相關。實際上,克羅地亞直到1998年初才真正實現統一。而在那之前.克羅地亞戰爭持續數年,對一代人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91年前后,克羅地亞與塞爾維亞發生沖突。大量的克羅地亞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這些難民中,就有克羅地亞國家男子足球隊現任隊長,被稱為“中場藝術大師”的莫德里奇。此時的他才6歲,祖父被槍殺,自己與家人走散,成了放羊娃。但朝不保夕的生活沒有擊倒年幼的莫德里奇,他在槍林彈雨中踢著足球,那是他最好的伙伴。
除了莫德里奇,還有很多克羅地亞足球隊運動員,要么出生于那場戰火,要么曾在那場戰火中逃難。克羅地亞后防老將洛夫倫,他的家鄉在1992年被戰火徹底燒毀,只能和家人逃亡到德國的慕尼黑;33歲的佩里西奇,少年時期的他一直在父親的養雞場幫忙,這段生活經歷讓他從小就懂得人間疾苦;鐵血射手曼朱基奇,在戰亂時跟隨家人逃到了德國,因不會德語而在當地受盡歧視;拉基蒂奇則是在幼年和家人逃亡到了瑞士,當面對是為克羅地亞效力還是代表瑞士出戰時,他堅定地選擇了克羅地亞……
生于苦難,在戰火中成長。這些經歷過戰火紛飛歲月的戰士們,連死亡都曾經跨越,當然不會被逆境或者絕境擊垮。在四年前歷史性進入世界杯決賽的時刻,在本屆世界杯淘汰王者巴西進入四強的時刻,“格子軍團”的精神早已在足球世界樹立起豐碑。
參加過1998年世界杯的克羅地亞功勛球員什蒂馬茨曾表示:我們的人民在爭取獨立以及抵抗侵略方面備受磨難,這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始終保持強大的精神力量、嚴格的紀律,保持謙虛并驕傲地拼搏。這份濃烈的家國情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克羅地亞球員,他們以足球為劍,在逆境中與強大的對手周旋,在絕望中迸發最后的力量。
在克羅地亞,人們無比崇尚足球,他們相信永不疲倦的奔跑可以拼出機會,相信永不放棄能夠等來奇跡。在卡塔爾世界杯上,克羅地亞沒有等到奇跡,“格子軍團”用季軍的成績為關于足球的勵志童話寫下了悲壯的尾聲。但那又怎么樣呢?即使克羅地亞在世界杯的舞臺從未攀登上頂峰,但攀登的過程卻如此讓人著迷,這就是足球的魅力。一切就像克羅地亞國歌中的一句歌詞那樣:“當陽光親吻他的沃土,當狂風吹刮他的橡樹,當天堂召走他的所愛,他的心,依『日為克羅地亞打著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