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玲 王亞群






科學實驗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青島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科學第三單元第三課《登上月球》中設計了一個模擬實驗:探究月球上的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
教材中的實驗操作如圖1所示,讓大小不同的石子從相同的高度落到沙子上,觀察石子撞出的“環形山”的不同,再讓大小相同的玻璃球從不同的高度落下,觀察玻璃球撞出的“環形山”的不同。
一、發現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教材中的實驗存在以下問題:
(一)用沙子模擬月面,沙子的顆粒和顏色對實驗影響較大,如沙堆不夠疏松,在遭受撞擊后形成的坑洞不夠明顯。
(二)用石子和玻璃球模擬撞擊物,我們一般是用鑷子或手從沙堆中取出石子和玻璃球后觀察坑洞,而這樣取出撞擊物很容易使被撞擊后的坑洞大小、形狀受到影響,如圖2所示。
二、實驗創新
我們在實驗選材和操作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進,這樣能減小外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使實驗效果更加明顯。
(一)實驗材料
沙土、面粉、大小不同的鐵質球、條形磁鐵、水槽,如圖3所示。
我們更換模擬月球表面的材料,將沙子換成沙土和面粉的混合物。
教材實驗用沙子模擬月面時,因為撞擊物的初始高度低、初始速度慢、質量小,撞擊后形成的坑洞太淺,實驗效果不明顯。如果只用面粉模擬月面,由于面粉太疏松,撞擊后形成的坑洞周壁過直過深,實驗結果不夠準確。因此,我們選擇用沙土和面粉的混合物來模擬月面,沙土顆粒比沙子小,質地均勻,且具有一定的疏松度,這樣撞擊形成的坑洞的大小、深淺、邊緣等都易于觀察。
我們又改換模擬撞擊物的材料。撞擊物一般為流星體,因此,我們將石子、玻璃球改為大小不同的鐵質球,其外形和質地等方面更接近隕石。
(二)實驗步驟
1.將沙土和面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放到水槽內(沙土所占的比例大于面粉),輕輕晃動,使其表面平整。
2.從相同的高度投放大小不同的鐵質球,用條形磁鐵取出,觀察坑洞的形狀。
3.從不同的高度投放大小相同的鐵質球,用條形磁鐵取出,觀察坑洞的形狀。
我們改變撞擊物的取出方式,把用鑷子或手直接取出撞擊物改為用條形磁鐵豎直靠近鐵質球,靠磁力吸出鐵質球。這樣,能減小外力對坑洞的影響,幾乎可以做到使坑洞的形狀不變,如圖4所示。
三、總結
改進后的實驗效果明顯,適合小學所有學段的學生操作,實驗誤差小。
實驗材料要求不高,其中沙土和面粉的混合物中沙土所占比例在55%~70%,可變范圍大。所用磁鐵的形狀不限,條形和蹄形均可。所用鐵質球為實驗室常備材料。
實驗操作幾乎無耗材,實驗材料可以反復使用,實驗可以重復進行。
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有利于拓寬視野,提升科學思維能力,提高科學素養。
(欄目編輯:周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