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彤
寒冬時分,戶外魚塘早已結冰,但在銀川市賀蘭縣習崗鎮瑞信果蔬的溫棚里,卻呈現出魚群歡騰的熱鬧景象。
該大棚采用的是“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模式,讓設施養魚和蔬菜種植在同一空間互生共作,實現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促進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
溫棚分為設施養魚和蔬菜種植2個生產區域,設施養魚區承擔水產養殖及水體凈化循環等功能,蔬菜種植區則發揮了蔬菜種植和生產的功能。
走進溫棚,映入眼簾的是2個由鋁材板、聚乙烯板制成的圓形魚池,單個容積約52立方米,空間雖小,卻養殖了2000條鱸魚。
“別看魚池小,里面可另有‘機關’。”瑞信果蔬的負責人郭榮撈出一條魚并用手劃拉了下水面介紹道,魚池底部呈斗狀,養殖尾水不間斷從出水口排出,然后進入微濾機進行過濾分離。其中10%的高濃度糞污水進入集污發酵池,定期通過管道澆灌蔬菜,實現水肥一體化操作,從而最終產出綠色有機的農產品。
其余90%的低濃度尾水則進入水培蔬菜種植區,由水培蔬菜吸收去除磷、氮等元素,凈化后的水體將進入微生物制劑分解處理器,工人們利用微生物菌劑再次分解有機質,降解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元素,最后水體通過紫外線殺菌器滅菌后,將再次進入養殖池進行循環利用。

水產養殖與蔬菜種植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業生產,就這樣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實現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間的生態平衡,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
實現漁業養殖綠色發展離不開水資源的高效利用。郭榮介紹:“小天地有大作為,這種方式比起傳統的漁業養殖,省水又省地,至少能節省30%左右的水。”據悉,目前公司共建設5個魚池,大約養殖了1萬條鱸魚,全部采用的是“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模式。
穿過設施養魚區,記者來到蔬菜種植區,郭榮說:“我們現在主要種植西紅柿和芹菜。現在是生長中后期,工人會定期打開閥門,將養殖區域的集污發酵池里的水輸送至菜地里,通過養魚糞肥澆灌菜地,既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提高土壤的肥力,也增加了蔬菜大棚的產值。目前一條鱸魚銷售50元,有機蔬菜的價格也高于市場價格。‘魚菜共生’栽培的蔬菜干凈衛生,沒有農殘,安全看得見,深受消費者喜愛。”
2個魚池產量在1500公斤左右。總體測算下來,該模式單棚利潤在3萬元左右,比常規單種大棚利潤提高1~2倍。
工人梁紅梅是來自隆德的移民,對她來說,“魚菜共生”新鮮有趣,不但切身感受到了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而且身處這樣的農業科技浪潮下,自己也受益頗多,“公司教我們養魚、種菜、管理,在這里學了不少技術。”對這份離家近又穩定的工作,梁紅梅滿足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