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天幕下,有一個身影緩緩前行,遠遠望去,如一只匍匐在青山脊背上的大青蟲。
這個人就是我,一個一向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在2023年的時光旅程里,我想去的地方很多:想再去看看一個古鎮的家當,它有600多年煙云的供養,草木的滋潤;去看看一棵有800年樹齡的古杉,古樹的枝干里流淌著明朝栽樹人的思想;去看看故城里還健在的老巷子,它們是繁華都市打下的補丁;去老街的石橋上坐一坐,看看步履蹣跚卻笑容親切的老人,感受橋下河床上泥石沉淀的時間的重量……
作為一個用文字熬煮精神生活的人,我用寫作消化著歲月的侵蝕,承擔著人世的責任,溶解著欲望,洞悉著世界。
2023年,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找一處契合靈魂氣流的地方,用文字吐納芬芳。
每一個寫作之人,都有一塊獨屬自己的創作福地,在這里,文字與靈魂相攜相擁,真乃人生一大樂事。大山里的地氣蒸騰中,靈感泉水汩汩涌動;城郊安靜的房子里,遠望熹微天光中的城市,有一種時空交錯感。尤其在雨夜,傾訴的欲望如房屋外爬滿墻的長長藤蔓……在和文友們交談的時候,我們不止一次地這樣懷想著我們期盼的寫作環境。
我告訴他們,我想去海島上寫作,這樣的文字里會有海水涌動的氣息。
晨光吐露,海水呢喃,有一個朦朧的人影,他在海島上漫步。那是在浙江舟山的一個不知名海島,一個文友住在那里半年了,他正在創作一部非虛構文學作品,海浪拍打著岸邊,濤聲陣陣不絕于耳,他的文字也源源不斷而來。島嶼上的寫作,海天一色中,每一個字里都有潮水的氣息。在島嶼上寫作,這是一種幸福的生活,我在這個文友的微信朋友圈里發了一個拱手問候的表情。
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記錄了六個作家在海島寫作的故事。余光中先生已遠行去了,而今讀他的文字,還有海風海潮的氣息。他那像海霧一樣升騰的鄉愁,深深打動了海峽兩岸的同胞。每次在鏡頭里看到老先生站在海邊眺望祖國大陸,海風掀動他的白發和白色壽眉,便聽到潮聲從天際而來,我的整個身心都濕透了。
88歲高齡的不老松作家王蒙,每年夏天都要到北戴河、青島、煙臺、大連這些有大海相伴的地方寫作。懷揣一顆赤子之心的王蒙,寫作激情也如海潮奔來,是海給了他寫作的不竭激情。
有一年,春天的一個黃昏,我在廈門的鼓浪嶼上看晚霞,無意間路過了詩人舒婷在島上的居所。別致的小樓掩映在樹蔭中,屋里的燈亮著,里面還漫出琴聲,我癡癡地看著出神。琴聲流淌,仙樂飄飄,海島浮在蔚藍大海上,這情景真如天堂幻象。我在門前徘徊,張望,最終,我停下了腳步,試圖觸摸舒婷眼中的世界,感受她筆下的美好。
作家鄧剛是一個對海癡迷的人。我聽說,鄧剛寫作時喜歡專門搬到海島上居住一些日子,聽海潮,浴海風,這是一種對文字的神秘感應。大海慷慨以報,讓每一個充滿靈魂里的文字,經過海水浸泡翻涌以后,匯聚成奔涌的浪花。
最讓我向往不已的,是一個海南的作家,他在海島上有一所漂亮房子,白天種蔬菜,關心蔬菜長勢,晚上寫作,關心靈魂落地。入睡前,用海水洗澡,他說海水可以消毒。這是多么灑脫,多么隨性的自在真我啊。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每當讀到曹操的《觀滄海》,我的血液里就有潮起潮落。身如不系之舟的蘇東坡,曾流落到荒涼的海南島,但他的內心自有一番豁達,為官頗受百姓愛戴,寫出了那豪放的詩詞:“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前不久,我在電視上看到讀書節目《我在島嶼讀書》,由作家蘇童主持,邀約了詩人西川,小說家余華、葉兆言,《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等寫書人愛書人出書人齊聚海南界洲島上,談讀書與寫作。看著作家們淡定從容地交流與分享,我的心仿佛也飛到了海南島,飛到了一望無際的大海邊,在界洲島的海天蒼茫中安安靜靜地讀書與寫作。海潮拍打著我的內心,我奮筆疾書,飛揚起來的文字在海潮滾滾中儼如天籟之音。
幸好,海南三亞有個朋友在海島邊有一處憑海臨風的房屋,他在2022年歲末向我發出邀請。他說,明年你來海島上看書寫作吧,我把書房給你用。
我在照片里看到了那處海島邊的小屋。夜里,海水在我枕邊呢喃,我化作一只自由的海鷗,在海島上空翩翩飛呀飛。
2023,我在海島上的寫作時間,將成為一年時光中凝固的琥珀。
李曉:發表文學作品400余萬字,出版散文集《時光底片》等3部。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