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曼
大力發展襄陽都市圈是湖北省委賦予襄陽的重大使命,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襄陽的首要任務。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王祺揚表示,新時代新征程上,襄陽要積極探索以四化同步發展為路徑的中國式現代化襄陽實踐,做強產業、做大城市、做優環境、做多人口,加快建設引領漢江流域發展、輻射南襄盆地核心增長極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奮力譜寫以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的中國式現代化襄陽篇章。
牢記殷殷囑托,勇扛加快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擔當
王祺揚說,當前,襄陽在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地位越來越凸顯,建設現代化襄陽都市圈是使命所系,必須胸懷大局、站位全局。黨中央明確襄陽作為漢江流域中心城市、中部地區重點城市和重點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賦予襄陽“引領、輻射、聯結、帶動”的重大使命任務。這既為襄陽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更是襄陽面臨的重大歷史機遇。襄陽自覺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與全省發展大局中思考謀劃自身工作,著眼長遠、綱舉目張,奮力推進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不辜負黨中央的信任、省委的重托和人民群眾的期待。
從全國來看,襄陽位于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戰略鏈接點,必須發揮聯結作用;從漢江流域看,漢江為全省一級流域片區,襄陽是漢江上下游統籌、左右岸協同、干支流互動的關鍵節點城市,必須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從全省來看,襄陽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須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王祺揚認為,建設現代化襄陽都市圈是發展所需,必須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襄陽要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爭取主動、贏得先機,堅定不移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增強聚人、聚財、聚物能力,攜手十堰、隨州、神農架、南陽等地共促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襄陽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和全國鐵路樞紐城市,“鐵水公空”多式聯運集疏運物流體系基本形成。王祺揚說,建設現代化襄陽都市圈是襄陽所能,必須積累勝勢、轉化優勢,推動交通、產業、城市融合互促,更好支撐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突出問題導向,全面增強襄陽都市圈綜合實力
面對新的使命任務,襄陽還有哪些問題短板?王祺揚認為,當前襄陽存在交通樞紐優勢利用不夠、產業規模不大實力不強、中心城區集聚功能偏弱、科技創新水平不高、生產生活生態環境不優等問題,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建設實至名歸的引領漢江流域發展、輻射南襄盆地核心增長極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扎實推進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充分發揮襄陽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功用,以交通現代化促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重塑“七省通衢”新優勢,再現“南船北馬”新榮光。建設四大物流樞紐,加快發展公鐵聯運、水鐵聯運、滾裝運輸等物流組織模式,構建“通道+樞紐+網絡”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加快“交產城”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臨站、臨港、臨空經濟區,打造聯結中西部地區的大宗貨物集散地、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匯地。
加快建設高水平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堅持全產業鏈謀劃、全產業生態培育,加快構建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融合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全力建設萬億工業強市。著力構建汽車制造1個4000億級產業,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飲料、裝備制造、紡織服裝4個1000億級產業,電子信息、節能環保、醫藥健康、現代化工4個500億級產業的“144”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智能制造基地、先進制造業集聚地。高標準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以農業產業化為重點,推進生豬、糧食等10條重點農業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扶持壯大一批百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建設集種植養殖、精深加工、倉儲、冷鏈物流、市場交易于一體的全國農產品交易儲備集散中心。突破性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手抓生產性服務業做大、配套和升級,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檢測認證服務、數字經濟等產業。一手抓生活性服務業做優、豐富和提質,創造性發展文旅產業,把襄陽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IP化、產業化,打造漢江流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區域性市場樞紐和消費中心,力爭202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50%。
大力實施城市升級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加快建成中心城區300平方公里、300萬人口的擁江發展現代都市。打造高水平現代都市。優化中心城區“一心四城”空間布局,堅定不移發展東津新區城市新中心,高標準規劃建設東津CBD,加快東津科學城、高鐵新城、文旅新城、區域性商務金融中心和總部經濟聚集區建設,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新中心、襄陽都市圈核心區。建設高效能城市設施。扎實推進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構建“一軸三環九放射”的內暢外快路網體系,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高標準打造一體化換乘中心,形成半小時市區通勤圈、1小時縣市交通圈、2小時城際交通圈。創造高品質城市生活。按照“精致城市”理念推進魚梁洲城市綠心、峴山、鹿門山保護開發,統籌推進小城建、小城管,加強老舊小區改造、衛生整治和城市綠化,提升“三江五岸、山水洲城”顏值和氣質。
加快建設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突破性建好隆中實驗室,加快推進12項“卡脖子”技術攻關研發和商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和競爭力。建設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重點推進科技城、科學城、大學城三大載體內涵式發展,打造高水平源頭創新基地、高質量高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構建高效率成果轉化機制。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搞創新、圍繞產業抓創新,加大對“卡脖子”技術的攻關力度,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瞪羚企業,打造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通從企業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打造高質量創新人才隊伍。深入落實“1+7”人才政策,常態化開展“人才早餐會”,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全過程、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服務。
締造生產生活生態美好環境。堅持以環境聚人聚產,努力建設漢江流域和南襄盆地富有魅力和吸引力的人口宜居地、產業聚集區。堅持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抓實“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事聯辦”,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扎實開展企業幫扶活動,讓助企惠民、紓困解難政策精準高效便捷地落實到廣大企業、發揮最大效果。堅持以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營造良好人文環境,堅持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廣泛發動群眾共同參與創文工作,讓群眾切身體會到創文帶來的實惠。堅持以滿足群眾需求為重心改善生活環境,深入開展黨員干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扎實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著力解決群眾關切的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王祺揚還表示,要著力提高抓落實的能力、鍛造“拼搶實”的作風、強化“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以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