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防疫“新十條”出爐,算是為防疫政策放開了最后一道枷鎖。以政府主導的公共抗疫徹底宣告結束,防疫正式進入個人時代。
然而,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從朋友圈喜洋洋地“曬陽”情形,再到小區里看誰都是陽、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的另一番情形,我們仿佛置身兩個防疫世界:一個沖鋒陷陣,以陽為榮;另一個嚴防死守,能拖就拖。第一個是商業世界,第二個是市民世界。看清兩個世界,才看清了世界的真相。什么時候這兩個世界合二為一,市場才能真正回歸常態。
這次的政策放開,對于舉國上下的無數企業來說,是一次重新啟動。但某種意義上,我們將進入另一個抗疫的困難期。挺過這個時期,才是真正的柳暗花明。
第一,企業要提前為供應鏈紊亂做準備。
不是說管控放開了,疫情就結束了,防疫沒那么簡單。事實上,管控放開后才是企業和個人抗疫的真正開始。如今,因員工普遍感染導致停工的情況,正在悄然發生。首先是物流缺人,其次是生產線缺人,最后是供應鏈紊亂。每一項都會對接下來的春節旺季造成干擾。
商業世界,是一根環環相扣的鏈條。如今這樣的情況,或許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全國各地的產業鏈中。 所以,企業的首要任務,是盡最大努力保證團隊的健康,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
第二,消費不會馬上復蘇。
我們在全國各地的讀者反饋,在過去的半個月里,很多感染暴發的城市里,消費品銷量是大幅下滑的。有作者朋友在微信群里做調研,很多餐飲店這段時間生意只有之前的二三成。店老板開門也不是,關門也不是。除了防疫物資之外,絕大多數消費品的銷售情況還不如管控放開之前。
這個春節,企業應按照“戰時狀態”應對,要有心理預判,經銷商要寧缺毋濫,保存實力等待市場回歸。否則,經營成本極高。
第三,新冠肺炎疫情前的生活常態已經不存在了。
市場環境、經濟形勢變了,消費者變了,競爭者、競爭方法、增長方式也變了,就連我們自己,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著名管理咨詢專家彭劍鋒老師曾打了個形象的比喻:“經濟不是地上跑的卡車,而是天上的飛機。”經濟要想重新啟動,不是像卡車一樣給油就走,而是像飛機起飛一樣,需要很長的跑道和滑行。
大概率講,防疫將會常態化,從歐美2年多的開放已經證明,新冠肺炎疫情前的生活常態已經不存在了。在新冠無癥狀化之前,個體防疫是常態。因此,消費模式也可能發生長期變化。另外,商業的常態,也難以回到2020年年初的商業狀態。3年時間,按照商業的正常演進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只不過因為疫情干擾,影響了我們對商業正常演進的判斷。2023年的計劃怎么做,考驗我們對商業新常態的判斷。
但可以預見的是,度過這波疫情感染高峰期,企業必將迎來新生。
2022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3年的經濟工作,并將2023年經濟“定調”為“敢”。會議強調了“大力提振市場信心”。如何提振?會議提出要做到“四個敢”: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
這18個字向社會釋放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不能再躺平和折騰了,2023年就是集中力量、想盡辦法“搞錢”的關鍵一年。
我們相信,這將成為2023年中國經濟和企業的主旋律,中國老板和中國老百姓鉚足勁兒掙錢的精神,從來沒讓人失望過。
具體到個人,也是如此,畢竟“我們掙不到錢,再也不能拿疫情找借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