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時期,企業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增長,而是賺錢,找到自己的利潤區。這篇文章,向你介紹五個贏利模式。
美國有個制圖公司叫美登。
偶然間他們發現,給客戶印刷的10萬份宣傳材料,只有1/4投入使用了,剩下的都堆在客戶倉庫里吃灰。原來,這些材料都是客戶總公司壓著買的,下面的人根本不知道該怎么用。發現客戶問題之后,美登給客戶做了一整套促銷方案,跟物料搭著賣。
他們教客戶怎么組裝材料、怎么擺展示架,包括怎么降價等。靠這項增值服務,美登打敗了1000多個行業對手,年營收從500萬美元增加到了1.2億美元。
美登能比對手獲得更高的利潤,是因為它改變了產品的售賣方式——從售賣產品到售賣解決方案。
售賣產品,你的利潤來源只能是產品本身,你跟對手比的無非是價格、質量。而售賣解決方案,是圍繞產品提供一套增值服務,順道把產品賣出去。
家居行業的全屋定制業務,就是通過免費給客戶提供家裝設計方案拿單子的。以前的家裝業務很分散,設計方案是一家公司,家裝是一家公司,家具也要一件一件買,用戶要跑斷腿。
而全屋定制是通過0元設計,解決客戶的家裝痛點,順道賣掉家具產品。這就是用設計方案給產品增值,讓用戶為了方便而買你,而不是為了低價買你。
再比如,很多廣告公司,過去是拼價格、拼返點,但現在是客戶買信息流,送免費的策略方案、視頻創意、視頻素材、運營托管。這也是用增值服務,增加了一個被選擇的理由。
提供增值服務,你不光不用降價,還有可能發現全新的利潤點。
美登制圖就在賣促銷方案過程中,發現客戶做分銷需要數據輔助,于是建了很多數據庫,用后臺數據幫客戶精準地鎖定用戶,從一家制圖公司,變成了一家通信公司。
對于產品體系復雜的行業來說,就著產品賣產品,你只能和對手內卷。抓著用戶的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增值服務,才能把產品賣出高價,甚至發現新的利潤點。
營銷人肯定聽過一句話,叫“做品牌,一定要聚焦核心人群”。做品牌是這樣的,但經營企業未必如此。我們拿手表來舉例。
如果你追求時尚,你可能會買一款當季最時髦的Swatch(斯沃琪),只要五六百元;
如果你追求一些品質感,但又不想太奢侈,幾千元的天梭和寶曼就更合適;
如果你需要一款手表撐場子,要買三四萬元的歐米茄或者浪琴;
如果你經濟實力不錯,準備送老丈人一款手表當禮物,售價十幾萬元的寶珀才是更有面子的選擇。
以上所有產品,都來自SMH集團。按照價格從低到高來看,它的利潤結構是金字塔形的。
位于塔基的產品,價格低,但銷量很高;位于塔頂的產品,價格很高,但銷量很少。之所以同一個品牌會出現這樣的結構,是因為在同一個市場中,人們的喜好和收入不一樣,需要的產品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只盯著一部分用戶需求,對手就會乘虛而入,搶走你的蛋糕。
20世紀60年代,通用汽車靠T型車拿下了美國的中端市場,但它沒有做更便宜的低端車型,也沒有做高端車型。這讓日本和德國的汽車乘虛而入,大舉占領了美國的低端和豪華轎車市場。
只盯著一小塊市場利潤,不關注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就會像通用這樣,養虎為患。而金字塔形產品結構存在的意義,就是用塔基產品形成防火墻,不給對手進入的機會,用塔尖產品創造利潤。
比如,華為的利潤結構就是金字塔形的。最底層的是榮耀的千元機系列,主要對標小米的千元機;P系列外觀時尚艷麗,價格相對比較高,主要賣給追求時尚的年輕人;而Mate系列,是華為的高端商務系列,最貴的1萬多元。
值得注意的是,做金字塔形結構,不光要有塔基和塔尖產品,你還要防止塔基產品傷害塔尖利潤產品的品牌格調,導致品牌平庸化。
那么,如何避免低價產品帶來的品牌平庸化認知?分享兩個思路。
通用汽車發現市場被對手蠶食之后,也建立了金字塔形產品結構,但不叫通用汽車,低價的產品叫雪佛蘭,而走高端路線的叫凱迪拉克。
把高價品線和低價品線拆分成不同品牌,可以在一開始就避免消費者認知混淆。再就是,即便是低價產品,你也要不斷給產品提供附加值,避免大眾對產品產生廉價的認知。
比如,斯沃琪早年做的就是塑料手表,但后來它跟Kiki Picasso、小野洋子這樣的設計師合作,推出了很多設計師款手表;它還與奧運會合作,推出奧運定制款;在圣誕節推出節日限定款等。它把便宜的手表,變成了“一種藝術形式”。
在服裝、電子、汽車這樣受技術趨勢和流行趨勢影響大的行業,產品就像魚市里的魚。
漁夫抓到魚之后,第一時間把魚賣給高端的飯店,價格最高;如果第一天沒賣出去,第二天就只能半價賣給二流飯店;如果第三天還沒賣出去,魚就只能賣原來四分之一的價錢;再往后,魚變成干魚片,就徹底不值錢了。
面對這樣的產品,用戶要買就買最新的。所以,產品的利潤主要集中在上新的前幾個月,甚至是前幾周。你不保持創新速度,你的利潤就會被對手吃掉。
趕在對手之前推出新產品,在被對手模仿之前,靠時間差賺利潤。這樣的利潤模式,可以叫它速度模式。
最早用速度模式的是英特爾。別人都是每36個月推出一款性能是之前4倍的處理器,而英特爾是每18個月,推出一款性能是之前2倍的處理器。
這樣的好處就是,模仿者要復制它的新品,至少要一年時間。等對手推出新品時,英特爾早就推出了性能更好的產品。
因為創新速度永遠比對手快,英特爾的銷售利潤率能做到38%,把公司市值做到了1000億美元。
在汽車、家電甚至是服裝、美妝行業,用速度奪取利潤的關鍵,在于你的技術、科研技術投入力度。
可以說,短期利潤取決于市場營銷,長期利潤取決于技術科研投入。
華為在2014年才開始做手機,為什么能后來居上呢?當年,小米手機的產品研發部有200人,已經很多人了。而華為的手機研發部直接招攬了1.2萬人,是對手的60倍投入!
SHEIN 的上新速度能吊打其他快時尚品牌,也是因為它用數字化方式,打通了前端銷售和后端工廠。
如果你處在一個拼速度,靠時間差賺利潤的行業,技術的投入就是你的燃油,要加最好的油、要把油加滿,你的車才能高速前進。
英特爾做的是時間差的生意,玩的是上新數量與速度,但迪士尼跟它完全相反。
假如有個顧客帶著女兒來迪士尼度假,女兒是《冰雪奇緣》里艾莎公主的小迷妹。顧客可能帶著他的女兒買一套艾莎公主裙,在樂園里玩COSPLAY(角色扮演);住在《冰雪奇緣》主題酒店里,請艾莎公主跟她說晚安;在迪士尼商店,給她買艾莎公主同款手辦和同款水彩筆……
站在顧客視角,他們買了很多不同的產品。但站在迪士尼角度,所有的產品,都來自《冰雪奇緣》IP的衍生,本質上是“一款產品”。它在產品研發上額外付出的成本,其實是很低的。
這種模式有個專業術語,叫“利潤乘數模式”,意思是你可以把一款產品延伸成不同的形態,在一款產品身上重復獲得利潤。
它幾乎適用于所有帶有IP色彩的產品或服務,比如一部電影、一種口味、一種風格、一個人等。只要一款產品的價值,可以用很低的成本被反復發掘,你就可以嘗試這種模式。
比如,時尚教主麥當娜,最初靠著一首《Material Girl》走紅。但后來,她的時尚品位得到很多粉絲認可,做了個叫Material Girl的同名品牌,產品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賣得都非常火。這就是通過放大個人的影響力,拿到了成倍的利潤。
國內也有很多明星希望放大個人的影響力,成倍掙錢,失敗的卻比比皆是。比如,黃曉明、李冰冰、任泉、黃渤、何炅、井柏然6個明星,一起做了家叫“熱辣壹號”的火鍋品牌,沒過幾年就涼了。黃曉明自己還做過一家奶茶店,也涼了。
失敗的原因是,這些明星做產品延伸時總是希望靠放大自己的知名度賺錢,這本質上是一種錯誤思維,因為它脫離了明星個人的IP屬性。
黃曉明和黃渤的個人屬性是演技好,何炅是主持能力強,但他們開了家火鍋店,別人不會認為他們演技好、口條贊,火鍋就一定做得好吃。新產品在你這里借不到力,當然無法獲得成倍利潤。
而麥當娜做時裝能火,因為她被當作時尚教主,人們認可她的審美;侃爺做潮鞋也很厲害,因為他本身就是說唱圈的人,氣質跟鞋圈天然契合;而汪峰選擇做耳機,用戶也會買,因為他是個歌手。
所以,當你想要在一款產品上重復獲得利潤時,一定要圍繞產品的IP屬性做價值的延展。除了明星,有網紅屬性或者獨特風格的實體產品都可以按照這個思路做。
比如,螺螄粉品類就擁有天然的網紅屬性。一個口味火了,你還可以做螺螄粉火鍋、螺螄粉泡面、螺螄粉薯片。前期口味研發的成本已經固定下來了,再圍繞一個味道延伸,研發成本不會大幅增加,但能獲得產品利潤的乘積。
香水品類也可以這么做,觀夏有一款香水叫昆侖煮雪,香水火了之后,它做了同款味道的香膏、香插、香掛、香薰蠟燭、沐浴露和護手霜。
小米生態鏈的所有產品線,統一走小米“性冷淡”的風格。就是因為如果每個品牌都有一套設計理念,用戶教育成本非常高。把風格統一復制給所有人,內部成本就會非常低。
記住,不是把一款產品做成不同的形態,就能獲得成倍的利潤。在產品有一定用戶認可的前提下,反復挖掘產品價值,讓延伸出來的產品借到它的力,才能使利潤加倍。
稍微有點壁壘的行業,都有一套它自己的運行規則。做規則的制訂者,威力是巨大的。
比如,特侖蘇有一款牛奶,每100mL里含有3.8g蛋白質。它就代表了行業標準,行業里所有人都要向它看齊。如果你達不到這個標準,消費者會認為你不合格。
在飲料行業里,元氣森林重新定義了0糖的標準。以前的0糖飲料,用的都是阿斯巴甜,這是一種工業代糖,而元氣森林用的是赤蘚糖醇,是天然代糖。二者相比,赤蘚糖醇熱量更低,更健康。

元氣森林重新定義0糖標準之后,再想進入0糖飲料市場的品牌,都得用赤蘚糖醇。這導致產品原料一度供不應求,價格翻了好幾倍。
這就是成為行業標準的第一個威力——掌握競爭走向。
手機行業里的最高標準是蘋果,很少有品牌價格賣得比它高。如果有一天蘋果低價賣,大部分品牌的日子都不會好過。因為行業老大降價,老二、老三就得被逼著降價。
這就是成為行業標準的第二個威力——掌握定價權,這就相當于,你從一個游戲玩家變成了NPC(非玩家角色),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這個行業的利潤由你說了算。
在美國的圖書行業,亞馬遜控制了近90%的電子書市場,大部分圖書都要依附亞馬遜的Kindle系統,電子書定價要看亞馬遜的風向,亞馬遜上什么書賣得好,也會左右出版社未來的簽約和研發。
這就是成為行業標準的第三個威力——產業鏈上相關的企業不得不依附你,拿到產業鏈相關的利潤。
想要成為行業標準,有兩個方式:一是發現空白市場,迅速占領;二是制訂相對較高的產品和服務標準,并不斷升級,讓對手疲于追趕你的步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梁將軍,ID:liangjiangjunis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