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盈璇
模擬考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贏”由五個漢字組成:亡、口、月、貝、凡。包含著贏家必備的五種意識或能力。亡,危機意識;口,溝通能力;月,時間觀念;貝,取財有道;凡,平常心態,從最壞處著想,向最好處努力。
請根據圖形內容和寓意并結合自身發展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評價,鑒別與取舍,體現新時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這是一則圖片與文字相結合的任務驅動型作文題,意在引導同學們在讀圖的基礎上,通過聯想和想象領悟其含義,從文字中提取關鍵信息進行推敲、鑒別與取舍。同學們要精準立意,通過合乎邏輯的表達,呈現出個人思考。
1.巧妙讀圖,分析關系。
這張圖片的主要內容是一個“贏”字,清晰地展現了其中五個漢字的組成結構。每個漢字蘊含著一種意識或能力,其位置也代表著每一種意識或能力的地位和彼此的關系。寫作時,可以結合“贏”字的結構,巧妙分析其內部關系,對贏家之道作出“鑒別與取舍”,以便體現獨特的立意。
2.細讀解釋,深挖內涵。
這則材料作文的第二個主干信息是對組成“贏”字的五個漢字的解釋,每一個漢字都有對其所指的意識或能力的闡釋,給同學們指明了認識與評價的方向,也為大家繼續思考留有余地。同學們要對每一種解釋進行深刻的理解,把每一個漢字的內涵充分挖掘出來。比如“月,時間觀念”,那么具備怎樣的時間觀念才是成為贏家的必備條件呢?我們要在細讀材料的基礎上,多維度地進行思考。
佳作展示一
巧妙圓融些“贏”,贏得快意人生
向如意
“贏”由五個字組成,亡、口、月、貝、凡。我們可從這五個字中領悟“贏”之道,即以危機意識警醒助力,以溝通能力巧理人脈,合理規劃時間,取財有道,以一顆平常心面對生活。我們可由漢字推及人生之理。
危機意識是贏的根基。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危機意識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正如“贏”字“亡”當頭,危機意識是我們奮進前行的助力器,它可以造就進步與偉大。魯迅為挽救民族危亡,棄醫從文救民心如是;袁隆平為解決國人饑飽問題,深耕稻田育新苗如是;俞敏洪為沖破線下教培萎縮之困,及時應變再振東山如是。他們無不是各行各業的“贏家”;他們的成功之路,也無不是因為具備“危機意識”。
溝通技巧是贏的保障。“人類并非直接生存在客觀宇宙中,而是生活在通過語言共同建立、共同維系的世界模式中。”人非孤島,溝通是橋梁。而除了做好與他人的溝通,與自己的“溝通”更為重要。如何說服自己將危機意識轉化成動力,而非自陷于焦慮與挫敗中,考驗了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唯有做好這樣的巧妙轉化,贏家之路才能由“亡”走向“贏”。
平常心態是贏的階梯。我們當合理規劃時間,從容應對困難,并以有效的方法進行實踐,走好腳下的路。我們要取財有道,道是辦法,“財”也并非狹義的物質錢財,也包括精神的豐盈,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以后者的實現為目標,不斷向前。我們要有平常的心態,越是“春風得意”時越要保持冷靜,不被勝利沖昏頭腦。
人如此,國亦如此。中國共產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應對挑戰中壯大,始終抱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具備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既是中國共產黨思想上、理論上、政治上成熟的體現,也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之所以能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黨始終保持居安思危、勵精圖治的危機意識。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不僅要會寫“贏”字,更要寫好“贏”字,把握好它的各個要素之間的度。要有危機意識而非盲目樂觀,要善于溝通而非陷入焦慮之中不能自拔。
恰同學少年,當高舉青春之旗,枕戈待旦,不負韶華。
【浙江蘭溪市第一中學】
點評
這篇作文緊扣中心,脈絡清晰,將青年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相結合,巧妙將五個漢字融于文中。作者圍繞“贏”字展開論述,對五個漢字分別進行了闡釋,有詳有略,深層剖析每個漢字的含義和對時代青年的啟示與思考,結尾綜述“贏”字的重要性,升華了論點。
佳作展示二
惜時思危,玉汝于成
陳如意
“青春受謝,白日昭只。”
四季自然輪回,山川亙古逶迤,人生雋永疾馳。只有以惜時為“基”,以思危為“瓦”,方能譜寫屬于自己的人生畫卷。
惜時思危,即具備時間觀念與危機意識。若挫敗時停滯不前,成功時沉湎其中,時間就會悄無聲息地流走,察覺后為時已晚。記得有位哈佛大學的教授曾說:“你最大的危機,就是你沒有危機感。”當一個人長期處于安逸的狀態,就會習慣于此,并且很快適應這種生活,從而使自己停滯不前。所以,要想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生存,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居安思危,直面危機,扭轉危機。
惜時是“贏”的“鋼筋”,欲成高樓大廈,必先打牢“地基”。
川端康成曾說:“時間以同樣的方式流經每個人,而每個人卻以不同的方式度過時間。”時間是奮斗的尺度,是筑夢的空間,我們每個人都應有時間觀念。無論是“光陰似箭”的催促感,還是“歲月如筆”的充實感,時間的流逝總會在不經意間觸發我們對“人生怎樣度過”的思考。時間的意義永遠都是被惜時者賦予的,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可貴的。我們無法違抗寒來暑往、春秋代序的規律,但卻可以利用好時間,通過夢想矯正惰性,通過規劃描繪未來,通過履責收獲不凡,通過奮斗獲得成功。時間是個變量,但主動權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思危是“贏”的“主體”,欲能遮風擋雨,必先砌好“磚瓦”。
韓非子有言:“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斯言灼灼,如暮鼓,如晨鐘。若無危機意識,唐太宗不會聽取諫官的意見,進而開創盛世;若無危機意識,國乒就無法守住第一的寶座,越戰越強;若無危機意識,華為就不會在成功之時加大創新力度,成為5G先鋒。一時地縱情享樂,一味地沉溺虛榮,一度地放下戒備,那么昔日的光輝便會杳然逝去。
惜時與思危,相輔相成。能否做到思危,和我們所定的目標有很大的聯系。如果目標比較遠大,就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危機意識,激勵我們通過不斷努力去實現它。所以,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不斷地調整目標和方向,為自己設立略微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目標,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艱辛,從而更加意識到惜時的重要。
“提筆吟簫書山河幾卷,煮酒鳴琴攬明月指尖。”愿你聆聽時歲潮鳴,高舉青春大旗,以惜時為“基”,以思危為“瓦”,于遠眺之際,寫好進行時態的青春韶華。
【浙江蘭溪市第一中學】
點評
這篇作文詳略得當,結構嚴謹,論述語言優美,手法多樣。作者在五個漢字中,選擇了“亡”(思危)和“月”(惜時)這兩個關鍵詞進行深刻分析,并且闡釋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在語言表達方面,首段和結尾都通過引用詩文增強了文學性,增添了文化底蘊,使整篇作文在議論中融合了抒情的意味。